前几年闲逛书店,见到一套讲述民国的书。封面上醒目的诸多历史人物,直接把我吸引了过去,再看腰封上面的介绍:幽默、全面,尊重史实,全新解读中国近代史,百万网友力挺,继《明朝那些事儿》后最好看的趣说历史……这些介绍看得俺五体投地,顶礼膜拜,当即决定立马买下,回家细细品读。
书买回家中只翻了几页就放下了,在书柜里躺了好几年。当时放下的原因不是书不好看,而是外孙出生,家中琐乱事较多,无法静下心来看书。
近日因为要查找有关甲午战争方面的资料,突然想到了这本书,于是就找出来,直接翻到甲午战争那个小章节看了起来。这套书中写到甲午战争方面的篇幅很少,只有寥寥几页,很快就看完了。看罢我突然对自己以前的认知发生了严重怀疑,怎么与这本书写得不一样,相去甚远,完全不是在一个频道上呢?在此举例加以说明。
黄建勋人社厅(黄建勋在哪场战役中牺牲)
一、书中说,丁汝昌重用邓世昌是“因为邓世昌是当时北洋水师中唯一非福建籍水师军官”,丁司令此举是为了抗衡福建派系采取的政治行为。
丁汝昌
北洋舰队中福建籍军官居多这是事实,但也没有多到邓世昌是唯一非福建籍军官的程度。舰队司令丁汝昌是安徽庐江人;致远舰管带邓世昌是广东番禺人;平远舰管带李和是广东三水县人;福龙艇管带蔡廷干是广东香山县人。当年左宗棠及后来的沈葆桢在福州开办船政学堂,在那个年代就近招收福建当地学生入学合情合理,并无不当。如果放弃福建生源,反而去东北招收学生到福建上学,岂不是舍近求远,劳民伤财。
这些在书中还不是重点,能够看出来,作者的重点是想说丁汝昌在舰队内拉帮结伙搞派系斗争,拉拢非福建籍军官与福建籍军官相抗衡。一个单位或部门在人际关系上,都有亲疏远近,这很正常。北洋舰队的大多数军官是福州船政学堂的毕业生。这些人既是老乡,又是同学,后来又成为战友,彼此之间关系密切这并不奇怪。他们离开家乡来到寒冷遥远的北方,出门时父母都会告诉他们那句老话: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老乡在外抱团取暖,这种现象很普遍,即使在今天也是如此,各地大小同乡会办得红红火火就是证明。把老乡之间的亲近关系,动辄上升到派系和政治的高度来看待,这就未免有点小题大做了。
邓世昌
丁汝昌作为北洋舰队司令,他在对待福建籍和非福建籍军官,基本上是做到了一碗水端平,甚至更倾向于福建籍军官。在北洋舰队高层领导中,前四名的排位是丁汝昌、林泰曾、刘步蟾、邓世昌。在这四人中,邓世昌的军衔和职位都是最低的。俗话说官大一级压死人,丁汝昌如果为了抗衡福建籍军官,应该把邓世昌的军衔和职位提升到高于林、刘二位才可以,否则如何以下制上搞抗衡呢?“抗衡说”显然是对丁汝昌的一种误解。
林泰曾
客观地说,“邓世昌为人性格刚硬,治事精勤,在军中练兵严格,和很多究心于个人生活的高级军官格格不入,显得特立独行”(陈悦《中日甲午黄海大决战》)。这是邓世昌的个人性格和私生活问题,与丁司令无关,也与派系斗争和政治行为无关。
刘步蟾为人豪爽仗义,性烈如火,很讲义气,爱憎分明,是北洋舰队福建籍官兵的带头大哥。那么,刘步蟾对待这些老乡是不是以情代法,徇私枉法,毫无底线地维护福建籍军官的利益呢?完全不是这样,刘步蟾在大是大非面前,没有福建籍和非福建籍的概念,有的只是对与错,功与过。从他对待老乡方伯谦的态度就证明了这一点。大东沟海战济远舰管带方伯谦贪生怕死,擅自脱离战场,当了可耻的方跑跑。
李鸿章得知方伯谦的逃跑行径后,十分震怒,他电报总理衙门:方伯谦率先逃跑,临阵退缩,违反军纪,建议请旨将其处死,以肃军纪。消息传出,北洋舰队中的几位福建籍高级军官找到当时代替丁汝昌主持工作的刘步蟾求情,希望能向李鸿章进言,饶方伯谦性命。这些说情者给出的理由是:“兵事未已,安可自残?”仗还没有打完,怎么可以自相残杀呢?表明上看去似乎有些道理。
刘步蟾严肃地回答道:“此吾不与也,且大东沟之役,彼固知全军将覆,而欲脱事外,袖手以观吾辈之沦亡,彼已于大局何?”这事我不能做,大东沟那场恶战,他方伯谦知道北洋舰队就要失败,他却躲得远远的置身事外,眼睁睁地看着我们被日本人打败,他在海战中都做了些什么?刘步蟾没有因私情而忘大义。
二、书中还说,方伯谦战后被斩首,“广甲号”触礁自毁,吴敬荣喂了鱼。
方伯谦
方伯谦临阵逃脱,引起北洋舰队官兵的愤怒,其罪当诛。刘步蟾没有因为与方伯谦同是福建老乡而庇护他。有意要救他一命倒是非福建籍的舰队丁司令。丁汝昌知道方伯谦这次事情性质十分恶劣,朝廷震怒,恐怕凶多吉少,便给他找了一个立功赎罪的机会,让他去把随济远舰逃离战场,搁浅在大连湾的广甲舰拖回旅顺基地。如果方伯谦行动成功,他就可以借此向上边为方伯谦求情。
丁汝昌并没有利用方伯谦逃跑事件,打压报复福建籍军官。只是方伯谦很不争气,忙了好几天,“拖带抢救无果后,被迫放弃军舰。”(陈悦《中日黄海大决战》)方伯谦之所以放弃抢救广甲舰,是因为在海面上发现了日军军舰,方伯谦大惊失色,扔下广甲舰,慌忙逃了回去。这是方伯谦的第三次逃跑。
方伯谦逃回后,在旅顺黄金山下被斩首示众,这是他自作自受的结果,正应了那句话“自作孽,不可活”。广甲舰管带吴敬荣却并没有如书中写到的那样“喂了鱼”,吴敬荣是活着回去的,虽然不知道他具体活了多大岁数,但至少民国后他还活着。书中说他甲午海战时就“喂了鱼”,不知此话的依据从何而来。如果他那时就“喂了鱼”,那么后来的吴敬荣是谁呢?难道他穿越回来了?
吴敬荣指挥的广甲舰隶属广东水师,是一艘国产军舰,由福州船政局建造,排水量1300吨,航速15节。甲午海战爆发前,广甲舰从广东到北洋公干,正逢海战爆发,随即被编队参战,与方伯谦指挥的济远舰编为一队,方伯谦为队长。海战打响初期,吴敬荣指挥的广甲舰表现还是很勇敢的,主动向日舰赤城号发起进攻和追击。后来方伯谦命济远舰逃离战场,吴敬荣也随之率广甲舰逃出战区,驶入大连湾,在浅水区搁浅。
战后,李鸿章认为管带吴敬荣人尚明白,属于随逃,免于处分,革职留营,以观后效。吴敬荣后来的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在日军占领刘公岛前,他奉丁汝昌之命,率部前往威海北岸,将北岸炮台全部破坏,以免资敌。甲午战争结束后,吴敬荣返回广东水师,任伏波舰管带。他曾不辞辛苦,跟随广东水师提督李准赴西沙群岛巡阅,宣示主权,西沙群岛的休宁岛就是以他家乡的名字命名的。1909年,吴敬荣任广东赤溪协副将期间,与海军将领林国祥等人赴东沙岛驱逐占岛的日本人,捍卫了国家主权。民国后,吴敬荣任北京政府海军中将、总统府侍从武官。
三、这本书中继续写到:“北洋水师在威海卫一战中,悍将刘步蟾战死,主帅丁汝昌自杀,李鸿章苦心经营的北洋海军全军覆灭。”
杨用霖吞枪自尽(剧照)
从黄海大海战到刘公岛保卫战,北洋舰队广大爱国官兵不怕牺牲,敢于战斗,表现出非凡的勇气,他们不愧是中华民族的英雄。邓世昌勇撞日舰,林永升中弹身亡,黄建勋、林履中蹈海殉国、丁汝昌仰药自尽,杨用霖吞枪而死,最为壮烈。那么,刘步蟾是怎么死的呢?让我们还原一下当时的场景。
林永升
1895年1月26日,日军侵华第二军下达了进攻威海卫的命令。2月5日凌晨3时30分,日军派出鱼雷艇从南口进入威海港偷袭北洋舰队,定远舰不幸被击中,伤势严重,即将沉没。在此危急关头,刘步蟾果断下令,砍断锚链,将带伤的定远舰驾驶到刘公岛搁浅,当做水上炮台使用,继续发挥作用。定远舰这座水上炮台,配合北洋各舰打退了日军8次进攻。
定远舰
2月7日上午7时30分,日军海陆军同时向清军发起总进攻。日军联合舰队23艘军舰炮轰刘公岛炮台,清军9艘鱼雷艇除“左队一号”逃脱外,其余全部被日舰俘获,靖远舰中弹沉没。2月10日,定远舰上的弹药已经全部打光,面临着既无弹药补充,又无援兵支援的险境,刘步蟾毅然决然下令炸沉定远舰,绝不让定远落入日军之手。炸沉定远,刘步蟾已无牵挂。
据当事人卢毓英在战后《卢氏甲午前后杂记》中记载,看到定远舰枪炮大副沈寿堃在房间写下“千古艰难惟一死”的句子,“刘步蟾推案一笑,朗声吟道:‘伤心岂独息夫人?’念毕,飘然而出。这里,他们吟诵的是清代诗人邓汉仪的诗句,讲的是春秋时楚文王灭息国,虏息国国君的夫人而归,生二子,但息夫人始终不同文王讲话,以表自己的志节。当晚,刘步蟾服鸦片自杀。”(姜鸣《龙旗飘扬的舰队》)时年43岁。
没有任何资料可以证明刘步蟾是战死的。刘步蟾虽然是死于自杀而不是战死,但这并不影响对他勇敢牺牲精神的肯定。
历史,难道真的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吗?愚以为,历史,不可以这样写。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