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15日,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选送,广西壮族自治区戏剧院创演的彩调剧《新刘三姐》荣获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第十七届文华大奖。
▲彩调剧《新刘三姐》剧照
彩调剧《新刘三姐》是在传承发展广西刘三姐文化的基础上,用新的主题、新的语境、新的人物、新的演绎、新的舞台反映新农村建设火热生活,塑造了善良、美丽、坚强的新时代刘三姐形象,演绎着当代壮乡人对山歌的坚守,对家乡青山绿水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人口最少的民族(人口最少的民族是哪个)
在剧中,新刘三姐“姐美”带领姐妹们研习祖传霞帔织锦工艺,并织出了精美的婚帔,使月亮坡、太阳岭走上了红红火火的幸福之路。
刘三姐歌谣传人姐美信守诺言,到太阳岭与阿朗订亲,谁知在城中走红的摇滚歌手阿朗却不辞而别,姐美为唤回阿朗,强忍委屈,留在太阳岭陪伴阿奶,带领姐妹们研习祖传霞帔织锦工艺,帮助周边村庄共同致富。最终,她用真情唤回了迷惘困惑的阿朗。在电商达人莫非的帮助下,建起了电商平台和三姐新歌平台,织出了精美的祖传婚帔,使月亮坡、太阳岭走上了红红火火的幸福之路。
剧中的姐美、阿朗、莫非这三个当代青年。一个是坚守故土心系远方的当代歌仙;一个是到城里打拼天下却备受乡愁煎熬的摇滚歌手;一个是想为山歌插上时尚翅膀的电商达人。他们在时代动荡碰撞的热潮中、在故乡与远方的羁绊里、在对人生价值和爱情选择的漩涡中,演绎着迷惘与憧憬、时尚与传统、追求与坚守的当代故事。
那么,这祖传的婚帔有多美呢?姐美带领姐妹们一起织造时是这样唱的:
天上彩霞壮家锦,
五色蚕丝五彩云;
待到霞帔织成时,
姐妹靓丽梦成真!
于是,
今天文旅君想带大家一起看看
壮族的服饰
究竟有多美!
民族服饰作为一个民族传统的文化符号和载体,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标志之一。
壮族是广西也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具有多个分支,各支系、各地区的语言、民俗存在着差异化,服饰也不尽相同。
勤劳智慧的壮族人民,把自己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唱进山歌里,织进壮锦中,绣在壮服上……
壮人善织,多喜重彩。千百年来,世代相传的织锦技艺,是壮族人民最精彩的文化创造之一。
▲织壮锦摄影@高灵
▲款式多样的壮锦摄影@李肖昌
2006年,“壮族织锦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棉纱为经、彩色丝绒为纬,壮族姑娘们把浓情蜜意一经一纬地编织成锦、一针一线缝制成画,最终体现在那靓丽的衣服鞋帽之中。
▲图/丰富的壮锦纹样
这种利用棉线或丝线编织而成的精美工艺品,图案生动、结构严谨、色彩斑斓,充满热烈、开朗的民族格调,体现了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壮族服饰摄影@洪土
▲壮族服饰摄影@曾不冷
壮锦是中国四大名锦之一,主要产地在广西靖西、忻城、宾阳等地。
而今,经过手艺人的传承与创新,壮锦也衍生出了更多属于自己的精彩。
▲隆林锦绣图/梁正松
每年农历三月三,壮族人民都会穿上本民族的服饰欢庆节日。
而说到浓缩了诚挚热烈的歌圩文化、色彩斑斓的服饰文化、与众不同的饮食文化、热情好客的礼仪文化和质朴率真的爱情文化的“三月三”盛会,就不得不提到南宁武鸣。
壮族的先民“古代越人”,曾居住在武鸣境内,壮语以武鸣壮话为标准音,作为壮族发源地之一的武鸣,壮民族文化源远流长,被誉为“中国壮乡”。
《武缘县志》中记载着“男衣短窄,女衣不掩膝,长裙细褶;裤子全是宽裤头、宽裤脚”,这是武鸣壮族服饰的显著特征。
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武鸣壮族服饰形成了纺织、印染、刺绣等一套完整的制作工艺。
走进武鸣纳福彩绣手工坊里,靓丽的壮服、秀美的壮锦、精巧的绣球,充满了浓郁的壮乡风情。
在制衣车间,武鸣壮族服饰及壮族彩绣的传承人陆兰珍,正忙着裁剪布料,准备制作壮服。
陆兰珍的祖辈都是用彩绣制作婚服、婚床、花轿的,她作为第五代传承人,从十一岁时就学做刺绣,到十六左右便开始制作壮服。
陆兰珍是家族同辈中唯一的女孩,她外婆最大的心愿是希望她将祖传的手艺传承下去。
2013年9月,陆兰珍带着自己制作的壮服和彩绣作品去参加比赛,精美的刺绣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获奖的那天晚上,陆兰珍激动得睡不着,她意识到壮族的服饰和彩绣技艺,需要更多的人去保护和传承。
为了更好的传承壮服和彩绣技艺,当时已经六十多岁的陆兰珍,重新拾起了针线,和堂妹一起创办了纳福彩绣手工坊,开始走上了传承的道路。
武鸣壮族服饰涵盖了衣、裤、鞋、帽、胸兜等,以图案精美、颜色艳丽著称,而一套武鸣壮服的“魂”,就在于壮族彩绣。
壮族彩绣是武鸣的一种绣法,是壮民族古老的传统技艺,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彩绣对于针法和绣线颜色有着很高的要求,布料以土布为主,彩绣颜色多达一百种,少的则有十几种。纹样以吉祥如意的图案为主,有图腾、花纹、人物、鸟兽等,不同的图案有着不同的寓意。
在壮族的传统里,彩绣作为一个妇女的命运传承,两者是分不开的。壮族女子从小就要学习刺绣,一针一线制作自己的嫁妆,包括嫁衣、床单、绣花鞋、门帘等。
“我是只麻雀,在这里绣花,传民族文化,广大又发扬……”随着绣针上下飞舞,陆兰珍不禁唱起了自创的绣花山歌。
在嘹亮的山歌中,复杂的针法绣出五彩斑斓的图案,每一针每一线都透着壮家儿女的勤劳与智慧。
蓝衣壮是壮族的一个分支,以“蓝”为美,男女老少均穿自织自染的蓝色土布衣衫。
陆兰珍作为蓝衣壮人,她制作的壮服以蓝色为主,较传统的还有黑色。而现代的壮族服饰,经过改良加工,增添了许多色彩和样式。
挑选以蓝靛染成的布匹,将布料清洗一遍晾干后,陆兰珍按照老一辈传下来的方法丈量、画线、裁剪,又以绣好的图案、花边等进行装饰,在缝纫机的转动缝合下,一件壮服便制作完成了。
壮族男子和女子的服饰各有特色,不同年龄段所用的布料、颜色、款式各有不同
武鸣壮族服饰,因裁剪方式的不同,衣服的下摆略微翘起,袖口以较宽的马蹄袖为主,这也是武鸣壮族服饰与其他地区壮族服饰区别所在。
传统的壮服、背带、绣花鞋、纹样等都是陆兰珍的收藏品,虽然历经漫长的岁月,但是它们仍然有其的美,栩栩如生的图案色彩依旧绚丽。
“如果我不去传承,这门手艺也许就会丢失,再也没有人会懂了。”陆兰珍认为,壮族的传承很重要,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她都要把壮族的服饰和彩绣传承下去。
每一个手艺人,都有一颗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心,陆兰珍亦是如此。民族服饰的传承,不仅需要手艺人的坚持,还需要更多年轻人加入,将我们的民族文化传承下去。
不止于壮族,也不止于服饰,还有更多的民族和文化,也需要我们的保护和发扬。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广西的民族风情,广西的民族文化,值得被更多人看见。
部分信息来源|回南天SouthTravel
综合整理|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编辑设计|罗琳黄伊莹
校对|陈永霜甘维良凌雪丽
责编|雷鑫莹
总编|才巍李志雄
运营|广西文化和旅游创新发展中心
文中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做公益分享,
如有侵权,请联系文旅君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