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写了一篇《林冲夜奔》的文章,引起了网友们的关注和热议。看来大家对林冲这个人的评价还是挺多元的,对林冲这个人性格的复杂性,理解得还是挺多方位的。
林冲不同于武松鲁智深这类的人物。首先是出身的不同。林冲的身份是80万禁军教头,地位不低,身份不低,待遇也不低。跟武松鲁达之类的草莽英雄从本质上有区别。
这应该是评价林冲这个人的出发点。如果把握不住这样一点,那么对林冲的评价就应该是偏颇的。
林冲评价(林冲评价50字)
说白了,林冲是体制内的人,体制内的人不可能像江湖人士那样快意恩仇,体制内的人自然要遵守体制内的规矩,林冲的悲剧之源就在这里。
作为一个成熟的体制人,林冲自然要守这个规矩。所以当高太尉借欣赏宝刀之名,把林冲叫到他的宅邸之内,林冲除了低眉顺眼的服从之外,并没有多想什么。因为那是自己的上级,甚至是自己上级的上级。他只有顺从,只有服从,心里更多的是受宠若惊。即便是他看到进入的是白虎节堂之后,他也只是感到吃惊意外,有不好的事情要发生。但这个时候的林冲还是被动的,不会去想,也不愿意往不好的结局上想。抱着宝刀进入白虎节堂的结局嗯,体制内的人在遇到事情时,想到的更多的是忍气吞声逆来顺受。
在这些人的人生智慧教案里,大都有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思想。
即便是自己的爱妻被辱,即便是自己被冤枉发配到沧州,即便是被打了杀威棒,林冲仍然是选择接受。在他的人生字典里,应该没有“反抗”这个词。他总认为退一步海阔天空,退两步,退100步,可能海更阔,天更空。因为,在他的体制基因里,最主要的人生信条,是顺从。
然后是性格问题。林冲的性格隐忍,甚至有怯懦的意思。虽然他的身份是禁军教头。身份跟性格,多少都有点不搭的味道。遇到了问题,他首先想到的是退步。但是我们知道,那个社会,尤其是北宋末期的那个社会,是一个不善的社会,是一个弱肉强食的社会,是一个强者为王的社会。怯懦,只能让,强者更强,猖狂者更猖狂,霸道者更霸道。林冲的一次再一次地退让,实际上是助长了一类人的肆无忌惮。
很难想象,一个80万禁军教头在发配途中,被两个解差折磨得生不如死。同样的,武松发配,与其说那两个是解差,不如说那是两个跟班警卫员。一个替他拿了包袱,一个给他掂着吃的。武松发配?哪是发配啊,简直就是公费旅游。
林冲呢,人称豹子头,最后却被两个解差捆到了大树上,差点被一棍打死。幸亏那条水火棍,被已经出家的鲁智深在千钧一发之际,给挡了下来。
这样的性格还有一个说法叫,窝囊。
从80万禁军教头的宝座上,一步步的跌到草料场的窝棚里。直到这个时候,林冲选择的仍然是逆来顺受。他甚至在初步稳定下来之后,挑着花枪,花枪上的酒葫芦里装满了酒。他的生活依然是自得的。
他是一个享受现实的人,易于接受现实的人。
庙门外站的是自己的好朋友陆谦。他的好朋友考虑的是,他想要自己好朋友的命,因为这是他的上级安排的。
这可能是林冲最后一次相信这个世界,上下级关系是脆弱的,家庭关系在强大的社会面前,也是脆弱的。剩下的只有,友情。而友情在他和陆谦之间显得更脆弱。可以想象,这个时候的林冲是绝望的。他搠出的红缨枪,是他对这个社会最后的诀别。
然后,林冲死了。
林冲的心死了。
作者很残忍。先给林冲设定一个又一个的社会地位,然后再一次又一次的亲手毁掉。如果说《水浒传》的主题是“逼上梁山”,那么“逼上梁山”这一个主题,在林冲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想当个好人,想稳定下来,想过稳定的生活,但是社会不允许,自己的周边不允许。
这里固然有林冲性格的因素,但这种不稳定的因素,更多地来自于社会。
是这个社会把一个好人逼疯了,把一个英雄逼得穷途末路。
这样的英雄只能是悲剧式的英雄。
在历史上悲剧式的英雄多了,林林冲是,项羽也是。所以悲剧式的英雄在社会现实中不会被人待见。林冲,也不被人所欣赏。林冲的待遇不如打虎的武松,也不如拳打镇关西的鲁达。更因为我们读林冲的故事感觉不畅快,不淋漓,自然好感也就没有了。但是,我们决不能简单地说,林冲是一个小人,甚至说他的性格卑鄙卑劣。
这是不对的。因为我们在评判他的做派的时候,忽略了社会因素。
要知道,任何人物形象,任何性格的刻画,都离不开社会这个大背景。
或者说作者刻画的人物性格,就是为了反衬,反射,反映这个社会。
忘了这一个目的,我们在欣赏小说人物的时候,就背离了方向,就失去了目标,就显得没有太大的意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