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细回想,从我24年前进入保险行业,就不断地听到有人说“保险是骗人的”,当然也没有人具体地展开说说到底是“保险的什么在骗人”——就好像保险是一个人一样,姓“保”,叫“保险”。反正只要话题一抛,必然引来一群人的围观,声音越说越大,气氛越来越浓,情绪越来越高涨,讨论也越来越虚无。最后,每一个人都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无情地批判这个行业的“各色地带”,奇怪的是,每一个人都还似乎能举出来例子来。
时至今日,围观场所从线下转为线上,甚至在某些APP的相关推荐里面全是保险的负面信息,类似于臭名昭著的十大××××、恶评如潮的××产品、最忽悠人的××云云系列。有兴趣你点进去看看,点赞率、评论数、转发数并不低。但凡说点客观公正的消息倒是无人问津。这类消息充分迎合了人们猎奇的心态。反正自媒体嘛,都是代表个人观点。一个“个人观点”,把责任推得干干净净。真正遭遇保险公司不公待遇的到底有多少人,我们也不得而知,只能说是以讹传讹。
麦德斯米科尔森(汉尼拔主演麦德斯米科尔森)
《狩猎》是托马斯·温特伯格执导,麦德斯·米科尔森、托玛斯·博·拉森主演的丹麦电影。影片用一个关于绯闻、谎言、仇恨和怀疑的传闻毁掉一个男人生活的故事,讲述了谎言变成“事实”的过程,向我们揭示了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的真正含义。电影主要情节说的是一位6岁的小女孩,说自己的老师非礼了自己,并告诉了父母,然后遍及整个学校,连社区的邻居,都对这个老师以往温文尔雅良好的印象急转直下,变为了仇恨和暴怒。影片的后半段揭示了真相,这只是小女孩随口乱说的一句话,但就这样的一句话却折磨了这个老师几年时间,连同其家人也遭受连累,使其教学生涯毁于一旦。
影片下面有大量网友的评论,甚至有曾经在幼儿园、小学做过老师的网友,也在说以前以为小孩子不会撒谎,但是现实中真的碰到过很多孩子说谎话的情况,乃至于瞎编乱造。
电影看过之后心情很压抑,我就在想,那些对保险极力抨击的人们,对于保险营销环境的净化能有什么帮助。
那么,再一想,骗人的,有没有可能是客户?我给大家举几个例子,你们看真不真实。
1、产说会现场预报单,但回去之后就说自己要买车买房的,请问是不是客户在撒谎?
2、哄骗保险代理人说下半年再买,半年之后杳无音信的,请问是不是客户在撒谎?
3、那些吸烟喝酒的客户,在投保信息栏当中填写“从不吸烟喝酒”,勾选“否”的选项的客户,是不是在撒谎?
4、那些添油加醋围观抨击保险的众人们,把看到听到的保险信息,不加验证地说成是自己经历的客户,是不是在撒谎?
5、那些说保险要么不赔,要么S了才赔的人,你有一张保单吗?是不是在对公众撒谎呢?
6、天天跟代理人说,不是我不想买,是我实在没钱买,但是吃喝玩乐样样不少,大手大脚的,是不是在撒谎?
……
也许有人会说,有一些只是为了找个借口推脱保险代理人,但是在保险行业,尤其是保险合同讲求的就是最大诚信原则——请注意不是“诚信”,而是“最大诚信”。如果保险合同只是99%的诚信,请问可怕不可怕?在保险代理人眼里,客户说的话,他们都是信以为真的,你认为那些保险代理人仅仅认为是借口,而不是欺骗的性质吗?或者好听点叫“忽悠”,这个词儿总能接受吧!
《狩猎》这部电影中的小女孩也仅仅是没说真话而已,似乎被贴上谎言的标签,有点无辜。但却真真切切毁了这个老师的一生。“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和“三人成虎”,是一个意思。你可以远离保险,但不要再为诚X缺失的社会再火上浇油,以抹黑保险来博取流量和粉丝的人或媒体,更是卑鄙至极,也会对正面保险信息的传播造成更大的阻力。可以说,这种喷子一点社会贡献都没有,全部行使着负作用。
你发现没有,大众对保险的容忍度是极低的,但对于像Y行这样的容忍度却极高,甚至是不敢,生怕他们跟百姓翻了脸。
这种无端生事乃至造谣的行为,不可能仅封锁在保险圈内,一定会逐步蔓延到更多的行业里,比如有些人说某宝、某多多卖的“全是”假货,有人去检验过里边几千万的商品吗?所以“保险是骗人的”这句话,可能本身就是在骗人。@祺道馆的保险哲学#保险#
喜欢,请点赞/关注;不赞同,请留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