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帝王政治里有两个始终绕不开的角色,一个是外戚,一个是宦官。
这一点在明代的历史中显得尤为明显。有明一代,几乎中后期的每个帝王都会有一个信任的太监,或忠或奸,或善或恶,尤其在明末,熹宗朝更是如此。
唐武宗王才人(天盛长歌王才人)
明熹宗不仅宠信太监魏忠贤,还大肆封赏自己的乳母客氏,客氏在熹宗一朝也是荣耀无比,甚至被称为“九千岁老太太”,如此僭越,历朝历代也不多见。
那么她有什么魅力得以受到皇帝如此宠信呢?且听小僧细细道来。
一、相交于微时
信任很多时候是来自于时间的积累的。就像熹宗和客氏。
都知道明代的万历皇帝是非常不喜欢太子光宗朱常洛的,而光宗正是朱由校的父亲。
所以万历在位的日子里,他们一家的日子并不算很如意,冷落、绊子时有发生,更可怕的是祖父宠爱郑贵妃,甚至有易储的念头——父亲太子地位都显得朝不保夕,这种没有安全感的生活对朱由校的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同时生母早亡,负责照顾他的李选侍又是一个强势的女人,这让熹宗朱由校的性子多了一些懦弱、孤单。
来自农村、一心往上爬,体贴温柔的客氏正是在这个情况下进入了熹宗的生活里。
客氏名客巴巴,原本是河北的一个农妇,在十八岁的时候入宫成为了皇孙朱由校的乳母。
客氏正值花样年华,在皇帝、太子和朱由校面前都是一副温婉可人的神态,这让深处钩心斗角的宫殿里熹宗多了一份依赖,无微不至的照顾起居,让客氏在幼小的熹宗心里有了母亲一般的感觉。
这份相交于微时、骨子里的熟悉与依赖成为了客氏日后真正权倾朝野的依仗。
二、合纵连横
泰昌元年(1620年)九月,刚刚登基一个月的明光宗朱常洛猝死。年仅十五岁的朱由校登基。
这就是明熹宗。
深受宠幸的客氏不到一月被封奉圣夫人,为了巩固皇帝的信任,她先后与秉笔太监魏朝、魏忠贤结成对食,“每日清晨入乾清暖阁侍帝,甲夜后回咸安宫”、“忠贤告假,则客氏居内;客氏有假,则忠贤留中”。
尤其是客氏和魏忠贤结为同盟后,保证了随时在皇帝身边有自己人,几乎隔绝内外,掌握了皇帝喜好的客氏也借此获得了皇帝更多的信任。
作为一个乳母,她所受隆遇是前所未有的。每逢生日,朱由校一定会亲自去祝贺。她每一次出行,其排场都不亚于皇帝。出宫入宫,必定是清尘除道,香烟缭绕,“老祖太太千岁”呼声震天。
其在宫内甚至有了自己的宫殿——咸安宫,这个宫在武英殿之西、西华门之东。
宫内党羽林立,让客氏也是肆无忌惮,甚至“自居于皇上八母之一”。按:光宗皇后郭氏、熹宗生母王才人,还有个刘淑女,以后也封为太后,就是思宗的生母,这是熹宗的已去世的“三母”;在世的有西李、东李,还有个赵选侍,也是“三母”;此外更有个“旧贵人”,当然也算“一母”,加起来共是“七母”,凑上乳母客氏,共是“八母”。客氏住在咸安宫,每日清晨进乾清宫,仪从极其煊赫,“八母”死的死,在世的都不及此一母,如此景象恒古未有。
三、排除异己
党同伐异,有了同盟的客氏并不放心,为了打造皇宫清一色,她还需要除掉那些不听话或者和自己不一心的。
首当其冲的就是光宗朱常洛原来的亲信宦官、司礼监秉笔太监王安。王安是明代少有的为士大夫所称道的宦官之一。他为人刚直,从万历二十年(1592)就服侍朱常洛、朱由校父子。尤其在移宫一事上,他联合外廷的杨涟、刘一璟等大臣拥朱由校登基,使朱由校摆脱了“西李”(李选侍)的控制。移宫案中的大功劳让熹宗对王安同样信任有加。
同行是冤家,为了独宠于皇帝,天启元年(1621)五月,客氏劝熹宗批准了王安的辞呈。随后,又唆使魏忠贤的党羽给事中霍维华弹劾王安,将王安发配到了南海子去做净军,不久就死于非命。
除了政敌,她还害怕皇帝的妃子产下皇子,母以子贵,从而得到熹宗的喜爱,而使自己失宠。因此,客氏使用各种毒辣的手段进行残害打压妃子和皇子,致使天启一朝中朱由校生下了不少的皇子,但无一能够长成。
熹宗总共有过三个孩子。长子朱慈然,谥怀冲太子。天启三年(1623年)张皇后怀有身孕,即怀冲太子朱慈燃。张皇后怀孕时突然腰痛,找了一个会按摩的宫女或是宫外的人来按摩,客氏出了主意,其被魏忠贤利用,按摩师使张皇后流产生下死胎,此后张皇后未再生育。次子朱慈,慧妃范氏所生,未满1岁即夭折。三子慈炅(jiǒnɡ),容妃任氏所生,未满1岁亦夭折;而裕妃张氏甚至因为无意中得罪客氏和魏忠贤,客氏、魏忠贤就假传圣旨,将裕妃幽禁于别宫,逐去宫女,断绝饮食。当时的裕妃已然怀有身孕,却被活活地饿死宫中。
排除异己让皇宫内外再也没有了反对声音,客氏的权势也真正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四、穷途末路
不过,天道轮回,客氏可能也没有想到自己的报应会来得如此之快。天启七年(1627年)仅22岁的熹宗无子而逝。十一月,其弟思宗即位后,籍没宦官魏忠贤及客氏。魏忠贤自杀,乾清宫牌子赵本岐奉命将客氏笞死于浣衣局,在净乐堂焚尸扬灰。
一代王牌奶妈的神话随着她主子的去世而随风消散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