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享受最高荣誉的国姓爷,也是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他,是历史上有名的勤勉之君,也是爱给别人名字动手脚的小气皇帝。中国特色的“赐姓”与“避讳”,为姓氏文化带来了怎样的变革?哪位皇帝停止了改名讳的无聊举动,肯为百姓改了自己的名字?今晚老故事“姓名的传奇”系列,为您讲述“皇帝改名的秘密”。
血雨腥风拼音怎么读(血雨腥风拼音和意思)
首先来说说跟皇家有关的赐姓,就皇上给你个姓。最出名的是什么呢?咱看金庸的《鹿鼎记》里边,说韦小宝拜天地会总舵主陈近南为师,陈近南是谁呢?本名陈永华,当年曾侍奉过大名鼎鼎的郑成功,后来带着反清复明大业回来,聚众起事。
《鹿鼎记》里,陈近南让韦小宝反清复明,韦小宝虽然有私心,没有完全听师父的,但后来打到台湾,上了岛以后,他还是把郑成功的老婆董太妃的雕像给推翻了,然后把陈近南的雕像立起来,陪在郑成功像旁边。那时,台湾人很尊敬郑成功,管他叫什么,国姓爷。
虽然说韦小宝这个人物历史上没有,但是国姓爷这个事儿却真实存在。郑成功被封为国姓爷,说白了,你虽然姓郑,封你国姓,什么国姓呢?大明的国姓姓朱。那么这个国姓是怎么来的呢?这事儿咱得从郑成功的来历说起。
这之前,先说说另外一个人被赐姓的事儿,谁呢?也是老郑家的,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那位。郑和的原名叫马和,他姓马,为什么皇帝赐他姓郑呢?话说,他进宫当太监,当时侍奉的是燕王朱棣,后来朱棣跟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打仗,这个叫靖难之役。当时,马和作为太监,保卫燕王朱棣,立下了汗马功劳,其中,最显赫的战功是在郑村坝这个地方为燕王献计,大败敌军。后来平定天下以后,燕王称帝,说你马和这么勇猛,我要给你赐姓,你在郑村坝立下了大功,就赐你姓郑,今后就叫郑和吧。
赐姓这已经很了不起了,那要是赐给国姓,不就是更大的功劳了吗?回过头来继续说,郑成功又是什么功劳呢?有朋友说,这还用问嘛,收复台湾呗。并不是,他被赐予国姓,不是因为收复台湾,而且,事实上,郑成功收复台湾不是主动的,是被动的。那时候大清王朝已经建立,郑成功率领一百多艘船直奔台湾而去,当时台湾被荷兰殖民者占领了,这时候郑成功用战船把台湾围了个密不透风,切断岛上的一切给养。
这一点,咱们再看《康熙王朝》里,说姚启圣建议康熙迁界禁海。什么意思?我这海边多少里以内不能有人,为的是不让台湾到大陆来夺取粮饷。
所以,郑成功也用这种办法围困台湾岛,荷兰人一看,没招了,无法自给自足呀,最后只能投降。就说,郑成功这么大的功劳,难道还够不上国姓吗?不是。这个时候,真正的国已经是大清朝了,郑成功祖上是干嘛的呢?他爸爸郑芝龙是个海盗,也做买卖,郑成功还有一半日本血统,为啥?郑芝龙娶了个日本老婆,郑成功小的时候在日本长大。
后来,郑成功回到中国,读了书,一点点考了秀才,获取功名,在明朝的朝廷里也算是步步高升了。可就在这个时候,满清势力强大,已经入关了,先占领了北方的大片地方,当时崇祯皇帝吊死在煤山,这些大明子孙赶紧往南跑。一路上,那些个遗老遗少们,这个拥立这个皇上,那个拥立那个皇上,郑芝龙和郑成功父子俩拥立的是唐王朱聿yù键,也就是后来的隆武皇帝,算是个伪皇帝吧。为此,父子俩东挡西杀、南征北战,一边抗清,一边与各个势力之间争夺皇位。所以这个时候,由于郑成功勇猛杀敌,当时的隆武皇帝赐他姓朱,成了国姓爷。
郑芝龙
这是光宗耀祖的大事儿呀,按说一家人应该很高兴很珍惜才是呀。可是,对不起,郑成功他爸爸后来竟然投降满清了。说为什么呢?前面说了,他爸爸是海盗,常年在海外,没啥正统观念,我管谁的天下呢,清朝明朝在我看来没区别,我只要利益能得到满足就成。所以,当大明的降臣洪承畴来劝郑芝龙,投降大清吧,好处大大的,北边大海上的生意你可以随便做。郑芝龙一听,还真就投降了。
而郑成功跟他爸爸不一样,打死我也不投降。后来,隆武皇帝也被剿灭了,只是在福建一带有那么点势力,那时候,大清的燎原之势,灭了你不是早早晚晚的事儿嘛。这时候,郑成功被逼无奈,兵发台湾。为啥?我要是在沿海边上占块地方,等清朝的大军一来,我不就完蛋了吗?此时,只能是在海外找个立足之地了。所以,他当时是被逼无奈才去攻打台湾,说到底,是为了给自己留一条活路。
到了台湾之后,郑成功依然没有向大清投降,还坚持反清复明,说白了,隆武皇帝赐给他的这个国姓,发挥了大作用。我赐给你国姓干嘛呢?奖励你的功劳,同时也激励你更好地为我卖命。从这一点来说,隆武皇帝的目的达到了。
前面主要说了改姓的,其实,改名也是皇上的一种手段。这个改名往往不是皇上让你改的,主要是讲究避讳。“避讳”这事儿由来已久,中国人是为尊者讳、为长辈讳、为圣人讳,就是这些人都得躲。从秦朝的时候,秦始皇叫嬴政,他当了皇帝之后,“政”字民间的老百姓就不能用了。每年过正月的时候,不也有个读音一样的“正”吗,这也得改,改成了端月。秦始皇他爸爸名字叫赢楚,所以楚国的地方就不能再叫“楚”了,改成“荆”,荆棘的荆。咱现在一说湖北,那就是荆楚文化。
如果,此时帝王讲究避讳,那可不是“荒唐”那么简单了,往往意味着一些血雨腥风。举例说明,就说雍正皇帝。这位雍正爷曾经经历了著名的“九子夺嫡”,他爹康熙一开始是立二儿子胤礽为太子,胤礽是皇后所生,就是所谓的嫡出,所以立了他。可后来康熙渐渐觉得,这孩子不行,两次立又两次废,最终还是废了他的太子之位,加上野心膨胀的老大,一起被圈至宗人府为奴。此时,下边的三皇子一看,我也没有当太子的能耐,干脆躲了吧。其他一些皇子也纷纷效法,退出夺嫡之争,躲一边去了。只剩下了九个皇子要争躲皇位,九子夺嫡嘛。咱看了那么多影视剧,都知道,最后真有实力的只有四阿哥、八阿哥和十四阿哥。
四阿哥就是雍正,爱新觉罗·胤禛。经过了相当残酷的斗争,他最终登上了梦寐以求的位置。上位之后干了一件什么事呢?改名。改谁的命呢?改曾经跟他夺嫡这些兄弟们的名字。什么意思呢?以后只有我自己可以叫这个胤禛的“胤”,你们都给我改成允许的“允”,比如说原来的二阿哥胤礽,你得改成允礽。而且,对于跟他争夺最狠的老对手,八阿哥、九阿哥这些,他给自己这两个弟弟改名改得更邪乎,把八阿哥改名叫阿其那,把九阿哥改名叫赛思黑。
这两名字是什么意思呢?历史上有争论,有人说就是猪和狗的意思,即使不是这个意思,也绝对是侮辱人的意思。雍正这么干是为什么呢?说白了,他越忌讳啥,他就越在乎啥,这种忌讳的心理是,怕你跟我都是正统,有朝一日还有可能夺我的位置。所以雍正时期改名的避讳是为了什么呢?为了牢牢地攥住手里的权力。像这种事情,凡是中国的封建王朝,要涉及到避讳这个事儿,基本上都是对自己的统治不自信。如果说,赐姓是一种赏赐,让你得功劳,那么避讳呢,其实是一种防范。
最后再说一个避讳上特别奇特的事儿,皇上主动提出来,我呀,不用老百姓避讳,甚至为了大家伙儿方便呢,我还把自己的名给改了。这位难得的皇帝是谁呢?就是汉宣帝刘询,汉武帝刘彻的曾孙。咱看,刘询的询字呢,是言字旁,右边一个上旬下旬的旬,可实际上,他的本名叫啥呢?刘病已,有病的病,已经的已。说他怎么叫这名呢?大伙注意,这个病字,并不是有病的意思,过去的“病”字指的是夸大、强大的意思。
也就是说,在汉代,“病”和“已”这两字在生活中用的太多了,下面的大臣百姓为了躲这个名讳,比方说,微臣有病,那得避讳,就得改成微臣有让。这么一来二去,皇上也觉得麻烦了,说这样吧,我废除这个避讳,为了方便大家,我改名得了,改叫刘询。皇上为什么肯改名呢?他说,古代帝王想要避讳容易,他们的名字大多都是冷僻字,很少用到,可是我这名字,用得地方太多,大伙要是都为了这个避讳,那生活有太多不便,麻烦。而且谁要万一没注意,再因此犯了法,还得砍头,事儿就大了,我又何必害大家的性命呢,还是我改名得了。而且,我改名前后这段时间,凡是“病已”俩字犯忌讳的,一律放宽,不予处罚。
瞧瞧人家!说汉宣帝怎么就有这么大的胸怀呢?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很受避讳这个事儿的困扰。咱前面的节目讲过,汉武帝晚年的时候,尤其信任方士术士,大搞巫蛊之术,今天念经明天念咒的,还各种的避讳。
汉武帝为此杀了不少人,刘询他爸爸呢,那时候就因为这个给发配到别的地方了。所以刘询还是个婴儿的时候,就流落民间,受苦受难,跟底层百姓一块生活,他很知道下层人的辛苦,也知道被人统治是什么滋味。后来运气好侥幸当了皇帝之后,他知道“得天下要得民心”的深意,在避讳上能省就省,我可不能再给百姓添麻烦了,所以他真是有这个胸怀。
总结一下,前半段咱主要介绍了有关皇室的赐姓与避讳,说白了,使用这样手段的皇帝,意味着他身上有两个特点,第一,对朝臣百姓的极端不信任,第二个,是对自己执政能力的极端不自信。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