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安西四镇是指哪四镇(安西四镇现今在哪里)

安西四镇是指哪四镇(安西四镇现今在哪里)

安西四镇是指哪四镇(安西四镇现今在哪里)各位喜马拉雅的小伙伴大家好,藏史德云社的老布,又来啦!安西四镇是指哪四镇(安西四镇现今在哪里)咱们之前用了大量的时间来讲西域的背景,我们讲了西域的地理结构、讲西域的道路联系、讲了唐朝和西突厥之间的博弈、讲了唐朝进入西域的

各位喜马拉雅的小伙伴大家好,藏史德云社的老布,又来啦!

安西四镇是指哪四镇(安西四镇现今在哪里)

安西四镇是指哪四镇(安西四镇现今在哪里)

咱们之前用了大量的时间来讲西域的背景,我们讲了西域的地理结构、讲西域的道路联系、讲了唐朝和西突厥之间的博弈、讲了唐朝进入西域的步骤、讲了唐朝在西域的管理结构、讲了吐蕃通向于阗的道路、讲了于阗和吐蕃的联系。

现在终于要讲唐蕃的西域之争了,还是老规矩,先从整体上分一下段落。

纵观整个唐蕃争西域的过程,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662年—692年可以认为是第一阶段,在这段时间里,两边对应的领袖,吐蕃是禄东赞父子,唐朝是李治和武则天。

争夺的背景是唐朝初步确立了对南疆的统治,吐蕃则加入了对南疆控制权的争夺。具体事件就是安西四镇在唐蕃之间反复易手,最终武则天在692年用重兵驻扎的方式,稳定住了四镇的局面,获得了这一局游戏的胜利。

还是回到南疆的自然环境上,这地方不管是对唐朝,还是对吐蕃来说,都是国家力量投送的极限地区。所以双方的博弈,呈现一种战争泥潭的状态,谁都不能取得决定性的优势。

这种状态下,比的就是谁砸钱的火力更猛。

武则天是以一种不计代价的方式砸钱,拿钱砸跑了吐蕃。

第二阶段在公元692年—755年,这个阶段对应的吐蕃领袖主要是尺带珠丹,也就是金城公主的老公,唐朝这边是唐玄宗李隆基。

由于唐朝在安西大量驻军,堵住了吐蕃穿越昆仑山进入南疆的道路。吐蕃发现跟唐朝单挑没有获胜的机会,于是转手开始联络崛起的突骑施,一起对付唐朝。

于是我们就能看到了本来是唐朝盟友的突骑施,在娶了吐蕃公主后,开始多次派兵围攻安西四镇,并拿下了碎叶地区。

最终唐朝联合大食,在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击垮了突骑施。

随后,吐蕃开始在取勃律道西进,唐蕃又开始在帕米尔的崇山峻岭间激烈摩擦,天宝六年(747年)高仙芝的飞渡连云堡和天宝十二年(753年)封常清的勃律之战,就是双方博弈的产物。

从态势上看,这局游戏依旧是唐朝获胜。

毕竟当时的唐朝在开元盛世的高峰期,而吐蕃则正好处于两个高峰之间的波谷期。

第三个阶段755年—790年,这个阶段对应的吐蕃领袖是赤松德赞,唐朝这边是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

这个阶段的唐朝经过“安史之乱”的打击,已经是仙女下凡脸着地的状态了。

吐蕃趁机截断了河西走廊,把西域变成了一块飞地。

但相比于河西的崩盘局,西域唐军坚持了很长一段时间。大概是到了790年以后,也就是唐德宗的贞元年间,吐蕃才开始在西域快速收割。[1]

不过这一时期,西域争夺战的双方,变成了唐军与回鹘联手,对抗吐蕃和葛逻禄联军。而且主要是回鹘和吐蕃两边之间比划,打得也算是激情四溢、血流成河,双方都有大胜和惨败的战例。

整体上说,回鹘控制了北疆,吐蕃控制了南疆,两边基本上以天山划分势力范围。

这样看起来,唐蕃的西域之争,是以吐蕃进攻开始,以吐蕃进攻结束,虽然比分上是二比一的局面,但最后获胜的是吐蕃。

之后吐蕃对南疆的控制,基本持续到了九世纪中叶,随着回鹘与吐蕃的相继崩溃,下一个接盘侠是喀喇汗王朝和高昌回鹘,再下一个是西辽的耶律大石。

说完了大脉络,我们来说说小背景。

李世民和松赞干布相继去世以后,唐蕃关系从合作走向了对抗。

禄东赞父子主导下的吐蕃王朝,开启了一段对外扩张的狂潮,这种对外扩张,最终演变成了持续百年的国战。

在战争的初始阶段,吐蕃的战略方向是北部,先后倒在吐蕃刀下的是白兰羌、雪山党项和吐谷浑。唐朝的精力则被分散在了东西两个方向,西边的主要是怎么搞定阿史那贺鲁,东边则是在研究高句丽。

从651年开始,李治四次派兵西征,直到657年(显庆二年)总算抓住了贺鲁。但659年九月,贺鲁的部将俟斤都曼又反了,安西地区的疏勒(喀什)、朱俱波(叶城)和朅盘陀(塔什库尔干)都跟着一起反了。[2]

苏定方前脚刚把贺鲁送到了洛阳,气儿都没来及穿匀呢,就再次千里奔袭,拿下了都曼。

在平定俟斤都曼的过程中,苏定方在乌海附近和达延芒布支爆发了冲突,“达延亦死,以八万之众败于一千。”

这一闷棍估计把控制了阿尼玛沁山一线,秣兵厉马准备进攻吐谷浑的吐蕃打懵了。这让禄东赞认识到,有必要开辟第二战场来分散唐朝的主力。于是,在662年吐蕃先是在象雄发起了大料集,而后就突然出现在了瓦罕走廊上,一刀剁翻了护密国。

护密国位于瓦罕走廊的主干道上,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从护密向东,分别沿着瓦罕河、帕米尔河的河谷,都可以到达塔什库尔干,也就是朅盘陀国。玄奘回国、高仙芝飞渡连云堡的路线,都曾途径护密国。

661年的六月,唐朝刚刚在护密置了鸟飞州都督府。没想到不过一年的功夫,就被吐蕃拿下了。

因为吐蕃这次出兵,截断了安西四镇通向吐火罗的道路,实际上有利于大食东扩。所以,王小甫先生认为这是吐蕃与大食联手的证据。[3]

虽然说,之后吐蕃与大食的表现,确实有联动的迹象。

大食继续东侵,挤压吐火罗地区;吐蕃兵入安西,多次围攻于阗。

但这两个国家对两个方向的进攻,作为达成战略联盟的证据,似乎显得有点不够充足。

我个人觉得,吐蕃占领护密国的目的,可能是为了更好地控制瓦罕走廊,给自己进入西域打开一条新的通道。

因为不久之后,吐蕃军队就通过这条道路,出现在了唐军面前。

说到了这里,我们先把吐蕃放下,来说说唐朝。

公元662年,龟兹和疏勒又反了。

其实这些年,龟兹和疏勒一直都不怎么消停。贺鲁之乱的时候,这两个地方跟着一起折腾。之后都曼起兵,他们又跟着一起上。

662年的(龙朔二年)十二月,安西都护苏海政奉命出征,西突厥的兴昔亡、继往绝两位可汗协同。

说起来,这位苏海政也是一员沙场宿将,他曾担任伊州刺史,苏定方平阿史那贺鲁之乱时,他就是副将之一。但这位在西域生活多年的老将,在这次西征中的表现实在是一言难尽。

他带着军队来到阿史那步真的辖区后,这位唐朝册封的兴昔亡可汗,偷摸跟苏海政说:“这次龟兹之乱,有阿史那弥射参与。这孙子想要谋反,咱得想个计策办了他!”

这下苏海政慌了手脚,当时他麾下的唐军不过数千人,根本不是阿史那步真的对手。

于是他找来军中的参谋商议:“阿史那弥射要是反了,咱们这点人都不够给他塞牙的,不如先下手弄死他。”

可问题是,你也不想想阿史那步真是个啥人,他跟弥射之间的私人恩怨不是一年两年了。

早在贞观十三年的时候,阿史那步真就杀了弥射的兄弟、侄子20多余人。等到二人分别被唐朝封为可汗之后,阿史那步真迟迟得不到部众的拥护,被双河附近的真珠叶护打得抱头鼠窜,还是弥射不计前嫌,出兵杀了真珠叶护,帮着步真解除了危机。

这个节骨眼上,步真跑来告黑状,身为三军统帅的苏海政,您不得合计合计真假吗?

可苏海政还真就信了,他跟手下人一合计,干脆矫诏称“皇帝恩赐了数万段布帛,分别赏赐各位首领,让阿史那弥射带着大伙来领赏谢恩。”

于是,弥射等人就高高兴兴跑来来领赏了,结果全被苏海政拿下,来了个一刀两断。

其中,鼠尼施和拔塞干这两个部落跑了,苏海政和步真带兵一路追逃,杀了个人仰马翻。

也就是说,唐朝出兵是为了平定南疆的龟兹、疏勒叛乱,结果苏海政还没看到敌人的影子呢,就在伊犁河谷地区,跟自己人先杀了热火朝天。

等到苏海政搞定了两个逃走的部落,带兵走到了疏勒附近,弓月部已经和吐蕃军队等了好久了。这时候,苏海政看着已成疲惫之兵的手下,两手一摊,“这仗还怎么打呀!”

《册府元龟》在写到这段时,记载是“海政以师老、不敢战。遂以军资贿赂吐蕃,约和而还。”

这件事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直接导致了唐朝以前所有战略布局的崩盘。

本来在唐朝的设计中,弥射和步真两位可汗分别管理突厥左右两厢,阿史那乌湿波管理吐火罗地区,这三人相当于是唐朝控制西域的三大支柱。而这三大支柱中,阿史那弥射深得部众人心,远比其他二人重要,结果苏海政根本看不懂制度设计者的用心,亲手砍断了最重要的柱子。

而吐蕃这边,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昏招,他们派人四处宣扬,阿史那弥射死的冤枉,他根本没和我们联合,都是步真这老小子使坏。于是,西突厥各部纷纷离心,吐蕃趁这个机会,在西域打出了一波进攻高潮。

另外从这次事件里,还能看出两个细节:

首先是唐军遭遇吐蕃军队的地方在“疏勒之南”,也就是今天新疆喀什附近。

而且史料里没有提到于阗,这说明吐蕃这次进入南疆,没有走距离更近的克里雅古道。如果再结合拿下护密的举动,可以判定吐蕃军队入安西之路,应该走的是勃律—护密—朅盘陀—疏勒一线。[4]

当时的朅盘陀,尚不在唐朝的控制之中,而且途径朅盘陀国的道路,也是丝绸之路的线路之一,通行起来应该没有多大问题。

其次是吐蕃军队能够逼退唐军,可见到达南疆的人数不会非常少。

这说明吐蕃在安西地区有自己支持者,愿意借吐蕃的力量来对抗唐朝。

这股力量应该就盘踞在疏勒附近,而相比之下,于阗国似乎一直都跟唐朝关系更好。

这不禁让人想到《北史·西域传》里对于阗国的记载“自高昌以西诸国人等,皆深目高鼻,唯此一国,貌不甚胡,颇类华夏”。

这个“貌不甚胡,颇类华夏”是不是两边关系比较好的因素之一呢?

另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疏勒之南”是唐蕃两军首次在西域战场遭遇,而唐军居然不敢战,靠贿赂吐蕃撤走。这对唐军的声威实在是种严重的打击,要知道之前在周边部落眼里唐军,可是战无不胜,神兵天降的存在。可现在他们已经知道了,这个不知道从哪冒出来的吐蕃,是个可以逼走的唐军的硬人。

于是,那些本来就不咋忠诚的势力,心里都活泛了,结果我们就从史料上看到了:

龙朔三年(663)十二月,安西都护高贤率兵击弓月以救于阗;

麟德二年(665)二月,疏勒、弓月引吐蕃侵于阗,西州都督崔知辩、左武卫将军曹继叔将兵救之。

在这两次战役之间,有一件非常值得注意的事情。

这就是敦煌文献《大事记年》里写的,“及至鼠年(664年),赞普出巡北方。大论东赞在吐谷浑境。是为一年。”

关于这个“出巡北方”学者们有不同的解释,有学者认为是出巡吐谷浑,因为下面一句写的是“大论东赞在吐谷浑境,是为一年。”

但王小甫先生认为,《大事记年》是记载一年里发生的大事件,事件之间未必有因果关系。所以,他认为这部分的汉藏史料应该结合在一起看。

663年,弓月进攻于阗,安西都护高贤发兵援救。

弓月这次攻于阗的目的,很有可能是为了打开吐蕃入安西的通道。唐朝的反应也很迅速,高贤亲自带兵援救,但此后高贤再不见于史料,估计是战死于沙场。

不过,这次攻于阗可能也没得手。

于是便有了664年的“赞普出巡北方”。

这次芒松芒赞的北巡,可能是受弓月之邀进攻于阗,而且战事规模也扩大了,疏勒也加入进攻的行列。

到了665年的二月,疏勒、弓月再次引吐蕃攻打于阗,西州都督崔知辩、左武卫将军曹继叔率兵增援。这次援救史料里没有更多的记载,但从态势上看,应该稳定住了于阗国的局面。

至此,唐蕃围绕着于阗国的第一轮博弈,暂时告以段落。

从史料的陈述上看,这场断断续续持续了三年的博弈,似乎吐蕃没能成功拿下于阗,或者说就是拿下了,时间也非常短促,谈不上稳定的控制。

你们还记得我之前说过,禄东赞在于阗建立寺院的记载,有点不靠谱吗?

因为这次围绕着于阗的博弈,是禄东赞生前蕃军唯一一次进入安西。而他的生命即将走向终点,就在667年,一代名相禄东赞病死,吐蕃进入了噶尔双子星的时代。

另外,相比于在于阗的小打小闹,吐蕃真正的战略目标在青海的吐谷浑。也就是在安西都护高贤战死沙场的663年,吐蕃经过三年的苦战,终于赶走了吐谷浑王慕容诺曷钵,青藏高原上再也没有一股势力,敢逆吐蕃的刀锋,一个庞大的帝国正在冉冉升起。

好啦,这期就讲到这里,下一期咱们正式开始讲安西四镇的六度易手。

参考消息:

[1]、《吐蕃与于阗关系考》_张亚莎;

[2]、《唐代西突厥都曼起兵史事考》_华涛;

[3]、《唐吐蕃大食关系史》_王小甫;

[4]、《唐代前期唐、蕃在西域的争夺与唐安西四镇的弃置》_郭锋;

[5]、《七至十世纪,西藏高原通往西北之路》_王小甫;

上一篇: 西灵山(西灵山在哪里)
下一篇: 花好月圆时(花好月圆时的下一句)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