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不乏学者,更不缺厚重的文化积淀。四十年来,唯一以贵州文史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术期刊——《贵州文史丛刊》(以下简称《丛刊》),见证了贵州文史发展历程,受到专家和读者的好评。
12月18日,贵州省文史研究馆在贵州师范学院举办《丛刊》创刊四十周年发展研讨会和纪念大会。70余名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回溯办刊渊源,共议创建之道。大家一致认为,于改革开放之际创刊的《丛刊》与贵州同步发展,从文史社科层面,见证四十年间贵州文化建设的轨迹。
■嘉宾发言摘要
省文史馆原馆长、《丛刊》原主编顾久:
《丛刊》创刊四十载之际,我真诚希望这份已届“不惑之年”的刊物,能成为文化老人——特别是贵州文化老人发表其学术意见的重要平台;成为中青年学人——特别是探索贵州文史的中青年学人走向学术成熟的可靠津梁;成为省内外学者——主要是贵州的或关心贵州的学者研究文史的坚实阵地。从而,使贵州的历史文化更丰满动人。
省文史馆馆员、贵州大学教授张新民:
我既是《丛刊》的长期撰稿人,也是忠实阅读者,阅读每期刊物都如同与故交旧友重逢。由于长期与《丛刊》“交往”,《丛刊》四十年来不断成长和发展所走过的道路,也与我个人四十年来学思留下的足迹同步。我知道几代学人为办好《丛刊》付出的心血,了解他们持守严正学术立场并持续发展的不易。
《丛刊》自创办以来,国内著名大家如谭其骧、陈子展、罗章龙、萧乾、赵景深、张毕来等,都先后赐稿揭载于《丛刊》。日本学者冈田武彦、原田钟成、汤本国穗等,也都有重要文章刊发于《丛刊》。
省文史馆原副馆长、《丛刊》原主编史继忠:
顾绍炯、覃雨甘曾把他们多年的研究写成文章在《丛刊》发表,著名学者傅振伦、萧乾、张朋园、张毕来、谢孝思等也给《丛刊》赐稿。据统计,一九八〇年至二〇〇〇年,《丛刊》共发表二千四百多篇文章,其中有一百四十六篇文章为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丛刊》推动了贵州文史研究,活跃了贵州学术空气,成就了一批专家学者。
编者是沟通作者、读者的重要纽带,对文章作较大修改,一定要与作者商量;出刊后要多听取读者意见,使作者、编者和读者形成一个“朋友圈”。陈福桐先生身边就有许多相熟的作者,在先生的启发下,黄万机潜心沙滩文化,张新民钻研方志学,厐思纯走上文史研究之路。
■作者撰述摘要
省文史馆馆员、省社科院研究员黄万机:
记得一件旧事:有位南京大学文科硕士生刚毕业,准备报考该校博士生,写了一篇论文寄到《丛刊》。我看后将论文推荐到编辑部,并及时发表采用。因这篇论文,该生直接被保送为南京大学文科博士生,毕业后回黔在某大学任教。《丛刊》成就专家学者,由此可见一斑。
省文史馆馆员、贵州师范大学教授张祥光:
四十年来,《丛刊》登载学术文章数千篇,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贵州地域文化作出突出贡献。
二〇〇五年,受《丛刊》编辑部之聘,我成为“不占编制的编辑”。从此,我与《丛刊》的关系又进一步。我受托看历史类来稿,每周开一次审稿讨论会。十多年来,审改用稿数百篇,不少文章成为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复印,见所编审稿刊登后得到学界肯定,甚为欣慰。
省文史馆馆员林建曾:
《丛刊》不仅帮助贵州学人刊发论文,还进一步启发了贵州学者思路。《丛刊》多次组织学术研讨会,如纪念郑珍莫友芝黎庶昌研讨会、纪念丁宝桢研讨会等都开得很成功,既宣传了贵州历史文化,也充分展示了贵州学人的实力。
此类学术研讨会的召开,助力一批贵州学人脱颖而出,贵州本地学术队伍由此形成且不断发展壮大,在国内形成一定影响。《丛刊》已成为贵州人文社科界的重要阵地。
省文史馆馆员谭佛佑:
文史丛刊四十年,黔中学术绣华笺。金声劲奏钩玄调,玉振平和提要篇。馆宿精书青汗纪,鸿儒翰墨艺英研。春秋一统三才合,宝典勋辉椽笔端。
省文史馆馆员厐思纯:
回顾往事,我感慨不已。在我奋斗的四十余年间,从迷茫到治学,从历经挫折到有所建树,无不与贵州省文史研究馆及《丛刊》有着密切关系。可以说,《丛刊》是我治学之始,是我研究贵州历史文化的开端。眼下,虽韶华已逝,但锐气不减,我将一如既往,为弘扬贵州历史文化而倾尽心力。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