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4日,我赴沈阳参加了民盟辽宁省委社会与法制委员会2021年工作会议。会后,盟省委组织我们委员参观最新落成的辽宁政协文史馆。辽宁文史学者张恺新老师为我们做了详细的讲解。
张老师说,文史馆最新梳理了解放战争末期在香港的各界民主人士响应五一口号,途经大连,北上沈阳、哈尔滨协商民主建国的轶事。张老师说,这段历史在多年来并没有披露,其原因有可能是考虑到涉及隐蔽战线工作。近年来,一些媒体和学者进行了深入调研,相关史实得以部分展现。就像十几年前的电影《建国大业》披露民主党派在建国时发挥的重要作用一样,相信这段历史也一定会越发的丰满。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中国民主同盟成立80周年,对这一艰辛曲折并轰轰烈烈的民主建国史进行梳理还是很有意义的。
故事还是从1947年下半年说起,当时的解放战争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拉开了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序幕。
进入1948年后,解放军在各个战场捷报频传,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议题摆到党中央的日程。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书记处讨论并通过了经毛泽东修改的《中共中央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简称“五一口号”,由新华社正式发布。
1948年5月1日,毛泽东致电在香港的民革中央主席李济深、民盟中央副主席沈钧儒,提议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并提议由三党发表联合声明。
毛泽东在电文中写道:在目前形势下,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加强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的相互合作,并拟定民主联合政府的施政纲领业已成为必要,时机亦已成熟……但欲实现这一步骤,必先邀请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代表开一个会议,在这个会议上讨论并决定上述问题。此项会议宜定名为政治协商会议(即新政协)。
(毛泽东电报手稿,会议地点写明是东北解放区哈尔滨)
1948年5月5日,李济深、何香凝、沈钧儒、章伯钧、马叙伦、王绍鏊、陈其尤、彭泽民、李章达、蔡廷锴、谭平山、郭沫若等12位民主人士联名致电毛泽东和全国同胞响应“五一口号”,北上民主建国。中共香港分局引导推动,迅速掀起一场以香港为中心,由各民主党派社会团体和社会贤达参加,为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设民主自由新中国为目标的北上民主建国运动。
(12名党派领导及社会贤达响应五一口号)
1948年8月1日,毛泽东给各民主党派团体和社会贤达复电,邀请各民主党派代表来解放区协商召开新政协事宜。
(毛泽东电报手稿)
中央作出邀请民主人士北上解放区的决策后,周恩来亲自指挥,拟定邀请名单,制定接待方案,中共香港分局成立五人接送小组由潘汉年负责,钱之光利用在大连创办的中华贸易总公司,在香港创办的华润公司(前身是联合贸易公司,钱之光是华润公司首任董事长),租用苏联货轮,为护送民主人士北上创造物质条件。
首先接受邀请奔赴哈尔滨的是冯玉祥将军,当时冯玉祥身在美国。1948年7月31日,冯玉祥在苏联驻美大使潘友新的帮助下,乘坐“胜利号”轮船回国。9月1日中午,轮船途经黑海前往乌克兰敖德萨港时,船上失火,冯玉祥不幸遇难,终年66岁。冯玉祥的去世,官方宣称是意外,但是被国民党特务政治谋杀的可能性更大。
第一批北上的民主人士
冯玉祥的意外去世给身在香港准备启程北上的民主人士蒙上心理阴影。但是沈钧儒、谭平山、蔡廷锴、章伯钧等四位党派领导仍然无惧风险,在1948年9月13日毅然决然地登上苏联“波尔塔瓦号”货轮,经台湾海峡、朝鲜海峡至朝鲜罗津港登陆。9月29日,民主人士一行乘坐火车抵达哈尔滨,下榻马迭尔宾馆。
(第一批北上的民主人士领导)
第二批北上的民主人士
1948年11月23日,马叙伦、郭沫若等北上民主人士乘坐“华中号”轮船,从香港启程北上。
当时鲁迅之子周海婴随母亲许广平一同北上,他在香港购买了一台禄莱相机,他拍摄的照片成为北上进程的珍贵史料。
12月3日,“华中号”轮船在大连庄河市大王家岛抛锚,人们换乘小船上岸,乘坐汽车前往沈阳,下榻沈阳铁路宾馆。
(第二批民主人士登岛后留影)
大王家岛位于庄河市南侧海域,长海县东北方向。
第三批北上的民主人士
1948年12月26日,李济深等20多位民主人士乘坐苏联货轮“阿尔丹号”,从香港维多利亚港启航北上,于1949年1月7日抵达大连港,休整数日后前往沈阳,与前两批北上民族人士在沈阳铁路宾馆相聚。
(第三批十二名北上的民主人士代表)
在中共中央运筹下,从1948年9月到1949年9月,中共香港分局先后分20余批次秘密接送民主人士350余人北上奔赴解放区。
当时的前三批民主人士及随后的民主人士汇集到沈阳铁路宾馆。
(当时的沈阳铁路宾馆照片)
根据当时的图片显示,及相关人员走访,当时的沈阳铁路宾馆就是现在位于沈阳中山广场西侧的辽宁宾馆。
(现在的辽宁宾馆照片)
李富春与李济深、沈钧儒等民主人士在沈阳铁路宾馆座谈,讨论召开新政协会议与民主建国的诸多问题。
(这是鲁迅之子周海婴抓拍的一张照片,可以看清沈钧儒的形象)
1949年2月25日,李济深、沈钧儒、马叙伦、郭沫若等35位汇集在东北的民主人士在中共中央代表林伯渠、东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高崇民陪同下,乘坐”天津解放号“专列由沈阳奔赴北平。东北局领导高岗、李富春前往车站送行。
(图片中的“沈阳南站”就是现在的沈阳火车站)
民主人士到达北平后,董必武、林彪、罗荣桓、薄一波、叶剑英、彭真等党政军领导,各界民主人士、全国学代会代表、铁路工人代表共百余人到车站迎接。
(图片中的“北平东站”就是现在的北京火车站)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北上建国的各民主党派社会团体代表及社会贤达在北平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由政协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决定国都设在北平,同时将北平更名为北京。
(图片为召开第一次政协会的场景)
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政府成员,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1949年10月1日,中共中央在天安门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主席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这一段轰轰烈烈的民主人士北上协商民主建国史落下帷幕。不过仍有意犹未尽之感,这段历史包含着民主党派的发展史、政协与协商民主的创立史、统战史、隐蔽战线史,还有民主人士登陆大连的具体细节,民主人士北上近一年间的经历,协商民主的过程……这些历史细节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同心同德、风雨同舟,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光辉历程,谱写了一曲波澜壮阔的历史赞歌。
(注:文中黑白图片及部分文字引自辽宁政协文史馆展板)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