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第一节先秦时代的社会概况
所谓先秦时代是指远古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前221)这一漫长历史时期,社会形态包括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早期。
我国是古人类发祥地之一,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据近年来的考古成果显示,距
今约170万年前就有人类活动在我们土地上。50万年前的北京猿人已知用火,一万八千年
前的山顶洞人已知人工取火。出土器物除石器、骨器外,还有石珠和兽牙等装饰品,表明原
始人类美的意识的萌生。约一万年以前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人类处于蒙昧野蛮
阶段,新石器文化与人类文化起源有直接关系)。山东大汶口文化(前6500-前4300)的陶
器上已有类似文字的符号,这算是文字的雏形阶段,还不能表达连贯的意义,不能组句。所
以至今难以识别。文字的出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阶段。
关于中国古史,古人一般认为始于“三皇五帝”以后是夏、商、周三代。现在看来,三
皇五帝都是无法证明的传说。
原始社会的生产状态是集体劳动,共同享受,没有剥削。人们的主要矛盾是与大自然的
斗争,原始社会末期才有部落矛盾。今天看到的神话和传说都反映了这样的内容。(《女娲补
天》,《鲧禹治水》、《黄帝与蚩尤之战》)。
大约公元前21世纪,传说夏禹创建了夏朝。关于夏代的情况,我们知道的很少,夏王
朝的存在,至今未有确切的文献可供证明,我们只能说它相当于新石器文化的晚期。古书上
记载的鲧、禹治水也是传说。据说禹治水有功继承舜的部落首领地位,禹死后传位伯益,(伯
益作井),禹的儿子启杀了伯益,夺去帝位,即“夏传启,家天下”,表明我国私有制开始。
夏的最后一代皇帝夏桀十分暴虐,《尚书·汤誓》中有夏代歌谣:“时喝丧?予及汝皆亡。”
表明人们对暴桀统治的不满。
公元前十六世纪,商部落乘机推翻了夏,建立了商王朝,商文化中引人注目的一点是文
字的使用。甲骨文的发现证明汉字在商代已经基本定型,每个单一符号含有形、音、义三要
素的特点也已形成。文字为书面文字提供了基本条件,也在某些方面决定了文学的特点,譬
如中国文学重骈偶的现象,就与汉字一字一形,一音一义的特点有关。商是目前中国最早的
有经史可证的王朝。
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姬发率诸侯攻灭商纣,定都镐京(西安附近)建立了西周,后
因受到西戎族的压迫至平王时迁都洛邑(洛阳市)史称东周(前770),东周习惯上又分为
两个阶段:春秋、战国(春秋:前770-前476,战国:前475-前221)一般认为从战国开始,
中国进入封建社会。
商朝的人们信仰和崇拜鬼神,大小事要问卜于鬼神,来确定凶吉。到周朝对神的依赖逐
渐减少,所以关于人的行为和人际关系的准则就变理重要了,于是有了周礼的建设。以后经
过孔子和后世儒家的改造修饰,“礼”和“德”在中国文化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西周王室
还设置了专职的史官,左史证言,右史记事,“言”为《尚书》,“事”为《春秋》。西周还有
采诗的制度,在朝廷宗庙举行仪式时加以歌唱,这大大刺激了诗歌、音乐、舞蹈的兴旺。《诗
经》中的某些民歌就是西周或西周前的作品。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周平王是西周最后一个国王周幽王的儿子,周幽王十分暴虐,人
民恨之入骨,最后被犬戎所杀,西周灭亡)迁都洛邑,历史进入大动荡、大分化的春秋战国
时期。这是一个动乱的时代,也是一个变革的时代。周王室的统治地位急剧下降。以至沦为
附庸,“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主宰着这个时代。各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和战争愈演愈烈,
仅鲁史《春秋》记载的军事行动就有四百八十多次。司马迁说: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
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据说春秋补期诸侯列国有一百四十多个,
经过连年兼并,到后来只剩下较大的几个。
社会政治关系的剧变,促使各国诸侯,不得不总结经验,分析形势,探讨各种政治主张。
于是“士”(“士”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阶层,有贵族没落而为“士”的,也有自下层而上升为
“士”的。“士”大体包括武士、文士、策士和食客。食客之中,流品最杂,甚至有鸡鸣狗
盗之徒。他们是文化走向民间的产物(先前是“学有官府”)。他们活跃于政治、历史舞台,
各自代表着不同的利益,进行斗争,或用舌与笔,或用刀和剑,或两者并用。特别是其中的
文士,为文学作品的产生,提供了优秀的创作主体。可以认为,士阶层的崛起是先秦文学兴
盛的一个重要因素)的阶层出现了,他们以自己的学识和特长,到处游说诸侯,出谋划策,
有的还著书立说,宣扬自己的主张。朝为布衣暮为卿相。在政治舞台上具有非同寻常的影响。
从思想学术氛围看,春秋战国是一个大解放、大宽松的时代。学术风气比较自由,理论
探讨不受压制。文化教育向平民开放,孔子开创私人办学先例,有弟子三千,墨子继起。以
后讲学从师,著述之风更盛,孟、庄、荀、公孙龙等既讲学又著书,出现了儒、墨、道、法、
名、阴阳、纵横、杂、农、小说家,另有兵家,(各家的产生原有一定的地域性,如邹鲁乃
儒、墨之邦,三晋多权变之士,南方为道家之乡,燕齐出阴阳家者流。)每派都有大批门人
弟子,他们又分化融合出许多派别。(各家站在不同立场,各逞其说,放言争辩,不同学派
之间可以互相争论,而且本学派以至师生之间也不妨各抒己见。所谓“儒分为八,墨离为三”)
正是这种情况发展的结果。各种学派学说思想极为活跃,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盛况。他们
各抒己见,激烈辩论,形成中国学术史上的黄金时代,也成为我国哲学、文学史上的第一高
峰,涌现出大批文章和著作。
战国后期,统一的趋势已经出现,大国加紧了兼并和统一,秦楚齐是当时最大的国家,
其中秦国一直贯彻商鞅变法,而楚国则镇压了吴起变法。楚国统治集团醉生梦死,屈原代表
的革新势力推行新政,遭到腐朽势力的迫害,他把自己的怨愤写成诗篇,成为大放异彩的爱
国主义的文学杰作。
先秦时代,特别是春秋战国五百年的社会状况,为文学提供了繁盛的土壤。
第二节 先秦时期文学概貌
在文学史上,先秦是中国文学从萌芽状态到初步发展的阶段。远古时代的文学如涓涓细
流,到战国而形成江河。作为我国文学史的开端,先秦文学呈现出独特的风貌,并以其伟大
的成就沾溉后世。
我国文学的源头,可以上溯到文字发明以前的口头文学,包括原始歌谣和远古神话。由
于 只靠口耳相传,所以大都随时消失,今天我们看到的也都是后人追记的。典籍尚有一些残
留 的记载,也难免有后人的窜改。
这一时期还远没有形成独立的文学观念,还没有严格区分文学与非文学的意识,除一部
分诗歌的文学性质比较明确外,许多文学因素、文学成分掺杂在各类文章之中,我们需要特
别注意哲学、历史著作中的文学成分。即使是诗歌也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所谓诗、
乐、舞三位一体。如《尚书·尧典》“帝曰:”夔!命汝典乐。”“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
律 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奇伦,神人以和。” 夔曰:“ 於(鸟)!广击石拊(府)石百兽率舞。”
(夔:相传是尧舜时掌管音乐的人。典乐:掌握音乐。诗言志:诗是用来表达人的情感、志
向抱负。歌咏言:歌是用咏唱的语言表达诗的内容的,永:一说咏;一说长,延长诗的语言。
声依永:声音高低随咏唱而变化,声指五声:宫商角徵、羽。律和声:以律吕来调和歌声。
律,律吕,即六律六吕,相传古人定音以粗细相同,但长短不等十二根竹管吹出的十二个高
低不同的音为标准。此十二 音由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
宾、村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其奇数名六律,偶数合称六吕,总称十二律。八音克
谐:克:能够。谐:和谐。八音指:金、石、土、革、丝、木、匏、竹等八种材料制作的乐
器发出的声音。金指铜钟。石:石罄。木:木兄、(鱼)竹,箫。匏,葫芦笙。土,埙。无相
奇伦:不要扰乱次序。神人以和:诗乐舞使人、神沟通和谐)。《吕氏春秋·古乐》云“昔
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
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地宫,七曰依地德,八曰总万物之极。” (见袁行霈教材24 页)。诗、
乐、舞三位一体是中国诗歌早期的一个重要特征。故汉代的 《毛诗序》中还可以清楚地看到,
诗 乐舞理论的相通性。另外,早期的人类社会,文化艺术的分工是不明显的,文史哲混沌不
分 。(文:在甲骨文中是纹身的人像。是线条和色彩的形态美。孔子:“文学:子由、子夏。”
(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孔门四科)指古代文献学术文化。
关于文学艺术的起源,一种较为流行的说法,是起源于劳动。普列汉诺夫指出:“人最
初是从功利观点来观察事物和现象,只是后来才站到审美观点来看待他们。”(《论艺术》)《淮
南 子·道应训》:“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鲁迅《且
介亭杂文·门外文谈》,杭育派。
最早的文学作品是原始人类创作的口头歌谣,节奏韵律都极简单。先民们在与自然的斗
争 中,又将主客观相 结合,创造出最早的叙事作品——神话。这些原始文学作品,都产生于
文 学产生之前,只靠口耳相传,所以大都随时消失,今天看到的也都是后人追记的。
文字产生后,可以记言记事,就可以产生散文,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散文是殷商的甲骨
文和金文。甲骨文是占卜时刻写的,金文是记载贵族功绩或论断的,但都过于简括,缺乏文
学的形象性,只能看作是散文的胚芽。
西周以来,文学创作进一步发展,除了口头创作外,大量的书面文学涌现出来,既有诗
歌也有散文。《诗三百》(后称诗经)保存了西周至春秋中期五百多年诗歌创作的一些篇章。
既有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如《十五国风》,也有统治阶级的文字创作,如《二雅》,反映出
黄河流域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的特点。
春秋末年,孔子写了《春秋》,他的弟子记录了他的一些言行,形成《论语》,分别开创
了 我国历史散文和议论散文的先河。
战国时期是先秦文学的鼎盛时期。诗歌方面由简单到复杂,集体创作到专业作家,代表
人物是战国中期的屈原,他像黎明时的启明星,他的作品是继《诗经》以后又一座新的里程
碑。散文方面出现了一大批专门作家,有哲理散文《墨子》、《孟》、《庄》、《荀》、《韩》等,
有历史散文《左传》、《国语》、《战国策》。还有杂家的《吕氏春秋》,兵家的《孙 子兵法》。
第三节 先秦文学的地位
先秦文学以其独有的魅力和其确立的文学精神,对后世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它是中国
传统文化的本源,是整个中国古代文学的“根”。
先秦文史哲著作所反映的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一直滋润着中国社会的各层次人群,在
政 治、经济、哲学、历史、教育、伦理、文学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如诸子散文中表现
的 民本思想、变革观念、哲学思辨、政治技巧等为历代思想家、政治家推崇。儒、道两家所
创 立的美学思想对后世艺术影响至深。
在文学发展中,先秦文学的体裁风格、表现手法、体制写法,大部分已开后世先河,或
者 给后人以启示。比如诗歌,《诗经》 开创现实主义道路,自然朴实的风格。赋比兴等艺术
手 段为后世所珍视。不愧为古代诗歌辉煌的开端,为诗歌的优秀传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楚
辞”开创浪漫主义 道路,以其丰富的想象大放异彩。《诗经》“楚辞”代表着先秦诗歌的最高
成就,成为我国文学创作风格的两大源头。
先秦的神话故事,为后世志怪、传奇、古典小说的幼芽,并且常常被后世文学家所利用,
创造出新的、具有特异色泽的作品。诸子散文风格各异的个性,使后世文学家从中学习借鉴。
如《墨子》的质朴严谨,《孟子》的灵活善辩,《庄子》的汪洋恣肆,对后世论说文不同文
风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诸子散文在思想内容、文风、语言艺术和文体都取得辉煌成就。
(1)思想内容:“各执一端崇其所尚”( 《汉书·艺文志》)儒:仁政王道;墨:兼爱非攻;
道 :自然无为;法:人定胜天。(2)文风:《论》平易雅正,含蓄醇朴; 《老》哲理深邃,富
有韵味;《墨》质朴明快,逻辑严密;《孟》气势恢宏,辞锋雄辩;《庄》文思奇幻,汪洋恣
肆;《荀》深厚缜密,比喻繁富;《韩》严峻峭拔,论辩透辟。(3)语言艺术:大用运用对偶、
排比、比喻、寓言故事说理。(4)文体:《论》语录体;《孟》对答形式;《庄》专题立论;
《 荀》、《韩》完善的论说文体制。)
先秦寓言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短小精悍,寓意深刻。富有强烈的讽刺性,也是先秦文
学 的一大亮点。
可 以肯定地说,先秦 文学是我国文学史上光辉灿烂的第一页,是源头,也是第一座高峰。为
后 世文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完全可以与“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 ”相媲美。
第一章 上古歌谣与神话
根据历史考察,文学艺术的产生早于文字。中国文学的产生可以上溯到远古时期。资料
表明原始歌谣与原始神话是最早出现的两种文学类型。
第一节 上古歌谣
原始时代的文学作品由于近代久远,当时又没有文字可以记录,因此大都没有保存下来,
造成后世研究的困难。古书中的一些记载,如所谓尧、舜时代的歌谣,《击壤歌》、《卿云歌》、
《南风歌》都是后人的伪托。只有在某些古籍中偶尔保存下来的一些质朴的歌谣比较接近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