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瓷中艳后:釉里红历史发展及鉴赏(收藏转发)

瓷中艳后:釉里红历史发展及鉴赏(收藏转发)

瓷中艳后:釉里红历史发展及鉴赏(收藏转发)一、釉里红的起源及发展铜作为陶瓷釉料所用的着色剂,早在汉代的铅釉陶上就已普遍使用。据考古资料表明,我国最早使用铜在高温还原气氛中产生红色的是唐代的四川邛窑及湖南长沙窑

文史刘义志_文史刘一备_刘文史

一、釉里红的起源及发展

铜作为陶瓷釉料所用的着色剂,早在汉代的铅釉陶上就已普遍使用。据考古资料表明,我国最早使用铜在高温还原气氛中产生红色的是唐代的四川邛窑及湖南长沙窑,两者的铜红彩斑都属于釉中彩斑,其中在其湖南长沙窑的遗址处还发现了釉下以铜描绘图案花纹的原始釉里红瓷器残片,但数量很少。

刘文史_文史刘一备_文史刘义志

唐代长沙窑烧制的原始釉里红碗

根据所检测残片的胎釉化学成分,当时的长沙窑以磷灰石为助熔剂,以铜、 铁等矿石为釉彩的着色剂,烧成温度在摄氏1200度(±20度)或1270度(±20度)左右,而且釉和釉彩中氧化亚铁多过氧化铁,可知当时产品大多采用弱还原焰烧成的。

文史刘义志_文史刘一备_刘文史

唐代长沙窑烧制的釉里红瓷器

随着四川邛窑及湖南长沙窑的衰落,根据目前的考古资料及可靠的出土文物仍未发现宋代有任何窑场曾烧制过真正的釉里红瓷器,倒是在金代成功地烧制了一些红绿彩瓷,这对中国陶瓷发展史来说具有重要的里程碑,为以后江西景德镇釉下五彩瓷的烧制提供了可靠的样板。

文史刘一备_文史刘义志_刘文史

金代婴戏纹梅瓶,淮北隋唐古运河博物馆藏。

由于受唐代河南鲁山段店窑及四川邛窑与湖南长沙窑的影响,到了北宋晚期,河南钧窑所烧制的瓷器已出现了在釉料中掺有少量的铜,并在高温还原条件下成功地烧出了紫红色斑釉,这是对铜料运用的一个创造与突破,为我国陶瓷工艺开辟了一个新境界,同时也为元代江西景德镇釉里红的成功烧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史刘一备_刘文史_文史刘义志

宋代钧窑玉壶春瓶,英国伦敦大学Percival David中国艺术博物馆藏。

既然釉里红的制作是在宋代钧窑高温还原下生产的紫红斑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来由于宋与金的钧州之战造成了大量人员南迁,其中也包括了多数的优秀窑工;那么,在元代,除了江西景德镇地区(湖田、珠山、落马桥、丽阳、瑶里、乐平……)烧制釉里红瓷器外,我国的其他地区会不会也烧制?这个问题有待于专家学者的进一步研究和考古发掘的进一步佐证。

大家都知道,元代江西景德镇青花瓷的成功烧制在绘画风格上主要受到了当时江西境内的吉州窑及北方磁州窑的影响,在制作工艺上继承了南宋灭亡前官窑的磁石加紫金土的二元配方、以“澄泥为范”的印模成型(多用于祭器及方形器)、多次上釉复烧及垫饼垫烧等制作工艺。

二、釉里红及其形成机理

什么是“釉里红”?早期釉里红的装饰绘制工艺是先在坯胎上施一层稀薄的青白釉作为底釉,再用彩料进行绘画,然后再罩面釉入窑烧成,彩料呈色于两层青白釉之间,属于釉中彩,故称“釉里红”, 其施彩工艺及烧成方式与唐代四川邛窑及湖南长沙窑、宋代河南钧窑在高温还原焰中烧成的铜红彩斑釉完全相同,只是釉的配方稍异。

文史刘义志_刘文史_文史刘一备

元釉里红玉壶春瓶,通高21.5厘米。(装饰技法—涂绘)

2003年内蒙古察哈尔右翼前旗巴音塔拉镇土城子村元代集宁路古城遗址出土。

由于彩料介于两层釉之间,加上铜红在高温条件下极易挥发扩散,故高温下还原的红色犹如在生宣纸上的晕散效果,在江西景德镇便有“青花瓷能入瓷骨,釉里红更入釉骨”之说。

刘文史_文史刘义志_文史刘一备

内蒙古集宁路古城遗址出土的元釉里红玉壶春瓶局部图

晕散处可以清晰地看出铜红的发色介于里外两层釉之间。

后期釉里红的装饰绘制工艺是用材料直接绘制于坯胎,罩青白釉,入窑烧成,属于釉下彩,也称为“釉里红”,但与传统意义上的“釉里红”是有区别的。寻宝节目报名:一八六--九二二九--三六一零。

文史刘一备_刘文史_文史刘义志

清康熙釉里红鱼澡纹缸,上海博物馆藏。

刘文史_文史刘一备_文史刘义志

文史刘一备_刘文史_文史刘义志

文史刘义志_刘文史_文史刘一备

文史刘义志_刘文史_文史刘一备

文史刘义志_刘文史_文史刘一备

文史刘义志_文史刘一备_刘文史

清雍正青花釉里红折枝石榴纹梅瓶,上海博物馆藏。

根据现代艺人的实践,“釉里红”的形成过程如下:

以铜红为颜料并罩上面釉的泥坯入窑后在l100~C时釉开始融,内中的氧化物开始反应和挥发。窑温升高到l 170~C一1 190~C。时釉的收缩值最大,加热到1200℃釉开始玻化,釉面呈蜡光状,釉中的铜离子呈灰绿色,而在绘有“釉里红”的颜料部位的四周,由于铜的扩散而形成淡绿色。升温到1300~C时,釉面变光亮平整,颜色仍为灰绿色,但绿色调在减弱,升温到1350~C时,颜料为灰黑色,绿色调基本消失。冷却到1000~C以前,红色微晶开始出现,而形成红色层较快的温度是冷却到850~C一950~C温度阶段中,也就是说红色层快速增加的温度范围是冷却阶段的850~C一950~C,还原出“釉里红”。

文史刘义志_文史刘一备_刘文史

定为元代的釉里红开光人物纹玉壶春瓶,现藏于上海市博物馆。(装饰技法—线绘)

三、元代釉里红呈色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根据目前的考古资料表明,成熟的釉里红瓷器是元代在江西景德镇烧制成功的,但数量极少。在元代,纯正红色的釉里红瓷器相当罕见,而由此产生的紫红色、紫褐色的却较多,所以史料上对这种产品称之为“元紫”,这与铜红料的制作有关:当时景德镇传统制作铜红料(即“铜花”)的方法是采用紫铜,放在高温中煅烧使其氧化,然后取其表面上产生的黑色氧化铜薄层,将其粉碎研磨加工成细粉后使用。

文史刘义志_刘文史_文史刘一备

元青花釉里红四灵塔式盖罐 口径7.7厘米、通高22.5厘米。(装饰技法—涂绘)

1974年景德镇市郊后至元四年(1338年)墓出土,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

由于铜离子对温度极为敏感,铜也非得在还原焰气氛中方呈现红色:如果窑温过低铜就在氧化焰气氛中呈现绿色;如果窑温过高烧出来的产品呈色就会红中带灰或黑红色,甚至生产“烧飞”的变白现象;如果还原气氛不足或还原时间过短极容易出现绿苔。可见火候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其发色,但是在柴窑中却很难控制窑温,当时主要是靠窑工们的经验以及通过对放置在窑室内的“火照”连续观察,故烧出来的产品多数呈灰红色或黑红色,鲜红的极少,成品率很低,素有“千窑难得一宝,十窑九不成”之说。

文史刘一备_刘文史_文史刘义志

元釉里红云凤纹玉壶春瓶 ,口径6.8厘米,高23.3厘米。(装饰技法—线绘)

1981年江西省文物商店从乐平县收集,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

除了烧成温度的高低及釉里红在窑内还原气氛及时间的长短外,影响釉里红发色的还有颜料厚薄浓淡、胎釉成份与釉层厚薄、装烧季节及坯件所在窑内位置等因素。

刘文史_文史刘义志_文史刘一备

定为元代的釉里红开光人物纹玉壶春瓶,现藏于上海市博物馆。(装饰技法—线绘)

我们从上海市博物馆馆藏的釉里红开光人物纹玉壶春瓶看到,其铜红的发色或多或少都带有点绿苔色,根据现代艺人实践表明,绿苔色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是由于颜料画得比较厚,而颜料层在烧成后期的高温阶段容易起泡,此时窑内还原气氛较淡,气氛负压较高,气泡吸入游离氧分子使釉中的部分铜离子还原为氧化铜,故使“釉里红”出现绿苔。、

(2)、绿苔是否出现与面釉的厚度及釉的完全波化临界温度相关。面釉厚,玻化早,绿苔不易出现反之出现绿苔的概率高。

(3)、还原气氛不足或还原时间过短都容易出现苔绿。

、窑炉的保温性既气密性不好也易造成绿苔效果(原著如此)。

四、元代釉里红瓷器的主要装饰技法

由于铜红在高温条件下极易挥发及还原气氛不足或还原时间过短极容易出现绿苔,加上受当时生产条件、工艺及水平的制约,涂绘和拨白就只能是元代釉里红瓷器的主要装饰手段。

1976年,韩国新安海底元代沉船上发现1.8万件中国陶瓷器,其中有一件釉里红双叶纹诗文碟,其烧制时间不晚于1331年,这是当今考古界发现我国烧制最早釉里红瓷器的出水实物。

文史刘一备_刘文史_文史刘义志

韩国新安出水的釉里红双叶纹诗文碟

盘上书写着:“流水何太急,深宫镇日闲。”(装饰技法—涂绘)

1974年景德镇市郊后至元四年(1338年)墓出土了一件元代纪年青花釉里红楼阁式谷仓,器物通高29厘米,上面书写159字墓志铭:“夫人,故景德镇长芗书院山长凌颖山之孙女也。生而贤明,长而周淑。适同镇扬州路召伯大使刘文史口炳文悉居仁都胡同,知女孙女璧珪。夫人生于前至元癸巳年二月初九日戌时,殁于后至元戊寅五月二十三日申时,享寿四十六岁。以戊寅六月壬寅之吉安葬于南山。坐巳向亥,大江阳朝中峙葬。麓形如抚椅,龙盘虎踞,山清水秀,火星宗庙,梅花单于六秀八茸件件帽合。后日田连阡陌, 朱紫盈门。谨记。”寻宝节目报名:一八六--九二二九--三六一零。这是我国目前仅见的有确切纪年的青花釉里红瓷器,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文史刘一备_文史刘义志_刘文史

1974年景德镇市郊出土的 元代纪年青花釉里红楼阁式谷仓,高29厘米。(装饰技法—涂绘)

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

刘文史_文史刘义志_文史刘一备

元代纪年青花釉里红楼阁式谷仓局部图(装饰技法—涂绘)

文史刘一备_刘文史_文史刘义志

元红釉老年文吏俑,高20.4厘米 (装饰技法—涂绘)

1974年景德镇市郊出土,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

文史刘义志_刘文史_文史刘一备

元红釉中年文吏俑(装饰技法—涂绘)

1974年景德镇市郊出土,现藏于国家博物馆。

文史刘义志_刘文史_文史刘一备

元釉里红蟠龙纹高足转杯 高12.8厘米, 口径10.4厘米,足径5.8厘米。(装饰技法—涂绘)

1980年11月29日江西省高安市第二机电厂出土。

文史刘一备_刘文史_文史刘义志

元釉里红高足杯,高9.1cm,口径7.5cm,足径3.8cm。(装饰技法—涂绘)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采用拨白装饰手段的釉里红瓷器,首先在胎上刻划纹饰后再在纹饰外填红,形成红地白花,也有的在刻划的纹饰上填红,形成白地红花。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文管办所藏的一件罕见的精品——元代釉里红白云龙纹盖罐,以其特有的风采得到了鉴定专家们的一致肯定,被定为国宝级文物。

这件盖罐,原系出土物,是一位农民在山坡上挖沟种茶树时发现的,作为存放稻谷的器具,后被苏州市文物商店下乡收购古物时发现,交当时的吴县文物管理委员会收藏。前国家文物局王冶秋局长闻讯后,专程赴吴县观赏,看了后,赞不绝口。

这件釉里红白云龙纹盖罐(通高28.5厘米,口径12.7厘米,腹径25.1厘米)为直口矮颈,丰肩皤腹,胫部微收,浅细砂底,带有底面旋挖而成的假圈足。盖部宝珠形钮,盖设里外两口。以盖钮为中心施有对称的锦葵花叶一周,钮基部及盖外缘都施釉里红釉彩,花叶上散涂铜红呈色剂。腹部浅刻盘龙两条,组成主体纹饰。在刻画龙纹的轮廓线外施釉里红,胫下部刻变体莲瓣纹样。整器胎白质坚,施青白釉,釉面肥厚,造型浑圆庄重,装饰别致,发色艳丽,堪称元代釉里红器的佼佼者,是国内外罕见的早期釉里红瓷器。

该罐在构图艺术上极有特色,罐表以盘曲升腾的白龙为主体纹饰,龙体上下之间的空白处以艳红的呈色衬托,似为飘动的彩云。两条白龙蜿蜒升腾在片片红云之中,红云白龙,相得益彰。卓越的制瓷匠师以强烈的色调对比,烘托出白龙升腾在云宵中的动态美,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当时制瓷工匠的审美情趣。

文史刘一备_文史刘义志_刘文史

元釉里红白云龙纹盖罐 高28.5厘米,口径12.7厘米,腹径25.1厘米。(装饰技法—拨白)

1976年4月江苏省吴县通安华山出土 ,现藏于苏州市博物馆。

文史刘一备_刘文史_文史刘义志

元釉里红刻兔纹玉壶春瓶,高20.5厘米,口径6.3厘米,足径6.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装饰技法—拨白)

文史刘一备_文史刘义志_刘文史

元代釉里红地凤纹玉壶春瓶 ,高22.7厘米 。(装饰技法—拨白)

此瓶著录于《元代瓷器》P98页、《中国宋元瓷器价值汇考》。

刘文史_文史刘义志_文史刘一备

元代釉里红地白花暗刻牡丹纹玉壶春瓶,高28.6cm,口径7.8cm,足径9.8cm 。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装饰技法—拨白)

刘文史_文史刘义志_文史刘一备

元代釉里红地白花暗刻云龙纹四系扁壶 高34厘米,口径8.5厘米,足横26.5厘米,足纵8.2厘米。

刘文史_文史刘一备_文史刘义志

1980年11月29日江西省高安市第二机电厂出土。

至于线描纹饰的釉里红,是后期作品,时间大约在元末。这些线描纹饰的釉里红,技法也很单一,基本上是勾勒加简单点染的方法。

文史刘一备_文史刘义志_刘文史

元釉里红花卉纹玉壶春瓶,高31.4厘米,口径8.4厘米,底10厘米。(装饰技法—线绘)

1964年北京丰台元代塔基出土,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文史刘一备_刘文史_文史刘义志

元代釉里红花草纹玉壶春瓶 高27.8厘米、口径8厘米、底径8.7厘米 。 (装饰技法—线绘)

1978年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出土,翁牛特旗文物管理所藏。

文史刘一备_文史刘义志_刘文史

元釉里红缠枝莲纹玉壶春瓶,口径6.8厘米,高23.8厘米。(装饰技法—线绘)

1981年江西省文物商店从乐平县收集,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

文史刘一备_刘文史_文史刘义志

元釉里红缠枝菊花纹玉壶春瓶,英国大英博物馆藏。(装饰技法—线绘)

文史刘义志_文史刘一备_刘文史

元釉里红折枝菊纹转心杯 高9.5厘米 口径7.8厘米。(装饰技法—线绘)

1980年11月29日江西省高安市第二机电厂出土。

刘文史_文史刘一备_文史刘义志

元釉里红牡丹凤纹塔式盖瓶,尺寸不详。(装饰技法—线绘)

出土于湖北省黄梅县,现藏于湖北省武汉市聚缘会馆。

文史刘一备_刘文史_文史刘义志

元釉里红野红卷云纹小罐 高5.8厘米、腹径6.5厘米。(装饰技法—线绘)

菲律宾出土

刘文史_文史刘一备_文史刘义志

元釉里红花卉纹小盒 高5厘米、直径6厘米。(装饰技法—线绘)

菲律宾出土

由于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过程,朱裕平先生在《元代釉里红的特征与鉴定》一文提到“而目前为止可以不再定为元代釉里红的,并不见同类大型青花瓷的画法”,这说明在绘画风格上与同类大型青花瓷相似的釉里红瓷器不是在元代烧制,应在明代初期。

五、元明不分的釉里红瓷器

明代开国大帝朱元璋是靠率领一群穿着红袄的红巾军夺取天下的,“朱”者红也,其对红色有着特殊的情感。洪武二年,礼部关于“凡祭器皆用瓷”的奏议为朱元璋所诏准,洪武三年又规定“服务所尚,以赤为宜”,致使明初釉里红的烧制在财力上得到了有力的保证,在技术及规模上比元代有着较大的发展,很多大型器物的规格超过了元代(洪武时期高40厘米左右的大罐常见,永乐年间则少见),其绘画风格也由元代的简约向繁复、缛密方向转变,尤其是在洪武后期,多以小笔在大器之上绘工笔画,形成一种独特的洪武风格。

文史刘一备_刘文史_文史刘义志

明洪武釉里红岁寒三友.鹤纹双耳瓶,高52厘米,笔者藏。

清乾隆时期梁同书在《频罗庵集》中载“洪武窑,官窑土骨坯干经年,重用车碾薄,上釉侯干数次,出火,釉漏者碾去,再上釉,更烧之,故汁水莹如堆脂。”寻宝节目报名:一八六--九二二九--三六一零。

对于下面几件釉里红瓷,在判代问题上学术界一直有所争议,元明皆有;加上国内外关于元代釉里红同明初釉里红瓷器的研究情况尚处于初始阶段,要科学地彻底弄清这一问题,道路还很长(包括广西横县出土的“尉迟恭单骑救主图”青花罐及在明代墓中出土的与元代至正型绘画风格类似的青花瓷亦是如此)。

文史刘义志_文史刘一备_刘文史

元釉里红开光花鸟纹罐 (装饰技法—线绘)

1980年11月江西省高安市第二机电厂出土,现藏于高安市博物馆。

文史刘义志_刘文史_文史刘一备

元釉里红盖罐,高30.5厘米,口径13.5厘米。(装饰技法—线绘)

1959年安徽省合肥市出土,现藏于安徽省博物馆。

文史刘义志_刘文史_文史刘一备

元釉里红开光祈雨图罐,高42厘米。(装饰技法—线绘)

江苏省扬州市文物商店藏。

文史刘义志_文史刘一备_刘文史

元代的釉里红开光人物纹玉壶春瓶,现藏于上海市博物馆。(装饰技法—线绘)

推荐精选文章 ▼:

节目报名:186---9229---3610

上一篇: 70多年前,中国飞行员抗击日寇。他们的家书荡气回肠,却再也不能亲手寄出。
下一篇: 【利津文史】缅怀市县政协文史专员罗先哲先生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