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东湖揽胜
(图片来源:《凤翔文史资料选辑》(第四辑),张儒生绘)
北宋仁宗嘉祐六年(1062年),苏轼以大理评事凤翔府签书判官赴任凤翔府,于“政务之暇,规度地形,率民亲躬”,籍“古饮凤池”之基,疏流浚池,扩充湖域,导引县城西北角凤凰泉水注入池内,扩大水域。建亭修桥,植柳莳荷,旨在灌溉田畴,丰稔农桑,并资游憩,愉悦黎民。因湖镶嵌在城东,故命名“东湖”。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凤翔知府傅世炜倡导又开辟了南湖,称为外湖;原湖为内湖。东湖渐成宏构。现有亭、台、堂、榭、阁、祠、舟、廊、坊、桥等古建筑37处。结构严谨,造型优美,雕梁画栋,各具匠心。
历史上东湖几经萧条败落,至当代改革开放后,县上高度重视,先后分次、分批拨款,对东湖景区进行全面规划、休整、增建。如今东湖分为五个景区,体现地方风光、宋代风貌、北方风格、凤翔风物,具有历史、风景、文物、艺术、旅游等价值和缅怀、游览、赏景、玩憩等各种功能,以独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展现在游客面前。(清) 周方炯有诗曰:
潋滟晴光映碧空,明湖斜枕郡城东。
拂衣露惹垂杨岸,入座香瓢菡萏风。
流水不随时代异,游人未卜古今同。
苏公祠下王孙路,缓理归鞭落照中。
参见程敏《东湖美景人欲醉》
《凤翔文史资料》第23辑《凤翔城建史料》第168—169页
政协凤翔县第十一届委员会学习文史委员会编
2008年12月
二、凌虚眺远
(图片来源:《凤翔文史资料选辑》(第四辑),张儒生绘)
凌虚台原址在凤翔府衙内,为北宋时凤翔太守陈希亮所修。陈希亮和苏东坡同时代,也是北宋文坛上颇有名气的人物。他任职凤翔后,每在衙内闲庭散步,明知郭外有太白山、鸡峰山和西镇五岳,可总是看不到,最多也只能看到山尖。于是,他在衙内修一座高台,取名凌虚台。苏东坡虽是陈希亮的下属官吏,陈希亮却对苏东坡的才学很赏识。凌虚台修成后,陈希亮让苏东坡作文赞之。苏东坡因到凤翔后为人民办了几件好事,被凤翔人称为“苏贤良”。陈希亮对此颇有不快,少不了小有摩擦,两人因此不和。这次陈希亮让苏东坡作记,苏东坡便趁机暗含嘲讽,“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去者欤?而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文章写出后,陈希亮一字未改,命人刻于石上。苏东坡因此也感到了自己的年轻气盛,就又写了首《凌虚台》诗:“才高多感激,道直无往还。不如此台上,举酒邀青山……。吏退迹如扫,宾来勇跻攀。台前飞燕过,台上雕弓弯;联翩向空坠,一笑惊尘寰”,同刊于台上。后人将凌虚台迁入东湖。登斯台,放眼远眺,一览无余,颇有凌虚感。(清)周方炯有诗曰:
迢递层台俯路岐,登临无限触情思,
秋风禾黍三良墓,古庙荆榛五畤祠。
云外孤悬吴岳翠,树中远挂渭流澌。
行人匹马周原上,旧迹摩挲抚断碑。
参见吕德奎《凤翔东湖主要景点》
《凤翔文史资料》第23辑《凤翔城建史料》第171页
政协凤翔县第十一届委员会学习文史委员会编
2008年12月
三、凤涧分流
(图片来源:《凤翔文史资料选辑》(第四辑),张儒生绘)
凤翔城外西北隅之凤凰头村附近有凤凰泉,水深源渊,赋味甜淡,分流东西,环绕全城。北绕“宁远”门,东绕“迎恩”门,注入东湖;西经“金巩”门,南经“景明”门,由凤尾桥南流,以供灌溉。起于“凤头”,汇于“凤尾”,以水围城,以湖蓄水;城湖相映,利农固筑;足壮观瞻,堪称胜景。
凤涧分流,大大地改善和美化了凤翔县城的生态环境,水流两岸花草丰茂,空气净化,风光旖旎,气象万千,使凤翔古城变为酷似江南水城的美丽景色。清代诗人张飞鹏有《凤翔八景诗》对此作了形象而生动的写照:“涧水分流绕凤城,凤泉滚滚泻双清。一归城外一归内,流到东湖处处明。”(清)周方炯有诗曰:
虢虢春流霭暮烟,穷源西北凤凰泉。
平分一掌回山郭,远抱千峰下渭川。
长堑隐祛戎马迹,清滩惟恋水鸥眠。
解缨试濯风尘色,泽畔行吟意洒然。
参见刘亮《凤凰泉·凤凰渠·凤涧分流》
《凤翔文史资料》第23辑《凤翔城建史料》第40页
政协凤翔县第十一届委员会学习文史委员会编
2008年12月
四、凤楼晓钟
(图片来源:《凤翔文史资料选辑》(第四辑),张儒生绘)
唐末李茂贞割据凤翔,在魏城之西筑城,俗称“唐城”。明清时期都曾修整,周长6.1公里,城墙高10米,底宽10米,女墙砖砌,有城垛4206个,四座城门都建有城门楼。东西城门正面直开,南北城门均转向东,呈“凤凰展翅”状。城墙西北角上建有凤凰楼,楼内悬挂一口大钟,晨钟一撞,声闻全县,发蒙惊梦,乃用意欲惊惰惕懒,使人振奋;又说象征凤凰鸣,取其吉祥之意。(清)周方炯有诗曰:
下临溪壑上千霄,百尺危楼俯戍谯。
檐对青山吞落日,钟连夜柝动寒潮。
原田野旷云千亩,千渭潆回水一瓢。
历历长安飞鸟外,烟霞望断此心遥。
参见肖逸《县城历史渊源考略》
《凤翔文史资料》第23辑《凤翔城建史料》第2页
政协凤翔县第十一届委员会学习文史委员会编
2008年12月
五、回龙烟雨
(图片来源:《凤翔文史资料选辑》(第四辑),张儒生绘)
凤翔城西北二十里,今柳林镇河湾村有回龙山,山势蜿蜒,形似巨龙回首。登高至“龙头”位置,可眺望见山脚下一道沟壑绕回龙山转了个弯,此沟壑原为洛城河,河水沿回龙山流至此处,由东折向南再折向西,把“龙头”包围起来,每当雨过天晴,这段河流转弯处的水汽受到阳光照射而蒸腾,呈现出烟雨迷离不散的景象。山北有回龙堡和回龙寺,据寺前石碑记载:“龙头向东吞吐烟雾即成云雨,滋润良田百顷,庇护一方平安。”(清)周方炯有诗曰:
匝地冈峦万古存,蒙蒙烟雨变朝昏。
春雷夜起蛟龙蛰,野壑云封虎豹蹲。
一幅溪山堪写照,几回杖履阻攀援。
长年领略风光好,吩咐鸣鸠与暮猿。
参见《探寻西府老八景凤翔篇》
《宝鸡日报》 2017年5月19日第A7版文化周刊
六、展诰云霞
(图片来源:《凤翔文史资料选辑》(第四辑),张儒生绘)
凤翔城西北山区,五指岭之东,峰峦巍峨,云烟万变,山腰突呈平坦,形似展开之诰书,名为“展诰山”。据当地人说,夏天晴朗的傍晚,展诰山上会出现云蒸霞蔚的壮丽景象。但因展诰山时常云雾缭绕、秘不示人,因此这一景象非常罕见。“展诰云霞”究竟什么样子,我们今天只能从清代凤翔举人刘震的文章中揣摩体味:“远峙西北,方正如玠。照耀云霞,山光入画。峰峦半卷,若卷帙之层对;麓岭平铺,俨丝纶之锡挂。”(清)周方炯有诗曰:
展诰形模肖紫宸,云霞五色拥丝纶。
山灵未荷封侯宠,御敕偏疑拜命新。
叠叠锦屏余汉篆,依依桃坞有秦人。
欲餐沆瀣穷幽赏,最爱鹃啼二月春。
参见《探寻西府老八景凤翔篇》
《宝鸡日报》 2017年5月19日第A7版文化周刊
七、文笔生辉
(图片来源:《凤翔文史资料选辑》(第四辑),张儒生绘)
文笔塔原在凤翔南城墙上,与考院、文庙、文昌祠、魁星楼遥对,为人工所建的一座土质笔形高塔,高约三丈有余。建立何时,未见记载,乃象征学者应用心写读,笔扫千军之意。如今,这段城墙还保存在今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凤翔师范分校(原陕西省凤翔师范学校),但文笔塔早已不复存在。(清)周方炯有诗曰:
奎壁东南壮物华,孤高文笔走龙蛇。
脱颖不留毛遂橐,建标远接赤城霞。
寒芒夜扫千人阵,春彩朝生五色花。
从此凤凰池上客,长将翰墨奉天家。
参见《探寻西府老八景凤翔篇》
《宝鸡日报》2017年5月19日第A7版文化周刊
八、城鸦晚噪
(图片来源:《凤翔文史资料选辑》(第四辑),张儒生绘)
古代凤翔城内外乔木蔚茂,据传,每当晚霞潋滟之际,城垣内外,常有乌鸦从四面成群飞集而来。城内云树高坦,全被占领,五音齐鸣,噪声连天,被奉为“百鸟朝凤”之象征,民康物阜的景色。清代诗人张飞鹏描绘其为:“碧鸡变化在陈仓,白兔绿鹦不足祥。只有群鸦依旧主,凤城处处噪斜阳。”又据志载:“唐昭宗幸凤翔时,鸟雀成群飞集殿廷。明崇桢间,凤翔学宫前乌鸦万翼,结为方阵。”明崇祯时,更有上万只乌鸦在凤翔学宫前结成方阵,人们惊异于这种奇特的景象。在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重修《凤翔县志》时,首次由主修县志的知县罗鳌列为“凤翔八景”之一。(清)周方炯有诗曰:
噪晚栖乌向锦城,高低斜带夕阳征。
月明已绕枝三匝,霜落还惊梦五更。
几度呼群翔北阙,更传接翅结方营。
于今圣代征灵瑞,好逐高梧凤鸟鸣。
参见《探寻西府老八景凤翔篇》
《宝鸡日报》 2017年5月19日第A7版文化周刊
2017年5月19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