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民族精神,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神圣使命。六祖慧能(也称惠能)与老子、孔子被并称为“东方三大圣人”,农历二月初八是他的诞辰。今天是农历二月初四,也就是说再有四天就是“六祖诞”。在此有必要结合广西的“东融”战略再谈一下六祖禅文化。
一.六祖禅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流之一
中国文化以儒释道三教为本,在此借用一下北京师范大学徐文明教授在广州讲学中的一段话,“什么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很多,三家为本,就是儒释道。这三家是主流,这三家是根本。我们所谓的优秀传统文化,诸子百家都是,但儒释道是主流,是根本。大家注意,现在有一个错误的认识,一讲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把佛、道排除在外,只剩下儒家了,这种理解是完全错误的。三家为本,是哪个人规定的吗?不是。哪个思想家说的?不是。也不是哪个帝王封的,这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自然而然的形成的。这三家之间相互配合,相互扶助,当然也包括相互辩论、相互激励、共同成长,到后来融为一体。这是谁也没有办法否定的。”“佛、道就是中国传统文化,而且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主流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不能排斥佛道教,如果讲传统文化不讲佛、道教,那就不是完整的传统文化,就割断了中华传统文化之根。所以,我们要热爱传统文化,要始终强调佛教和道教就是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
而慧能是中国佛教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将外来的佛教文化与中华文化结合,将其中国化、通俗化、大众化。比如《六祖坛经》其中有个偈子:“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恩、义、让、忍”是儒家的核心思想,慧能以一种虚怀开放的态度,将其吸收到禅宗里来,让佛教和儒家相生相融,按照中国人的思维与行为模式建立了禅宗。禅宗又直接影响了儒学由外而内的的转向,宋明理学由此而兴。而道教则参照禅林制度建立了自己的丛林制度。
六祖慧能
《六祖坛经》是中国哲学巨著之一,记载慧能一生得法传法的事迹及启导门徒的言教,内容丰富,文字通俗,是研究禅宗思想渊源的重要依据,其是中国佛教史上唯一一部由中国人创作而又被尊称为经的佛教经典。毛泽东同志于1956年对中共广东省委陶铸等领导人谈话时指出:“你们广东有个慧能,你们知道吗?慧能在哲学上有很大的贡献,他把主观唯心主义的理论推到最高峰,要比英国的贝克莱早一千年。你们应好好看看《六祖法宝坛经》。一个不识字的农民能够提出高深的理论,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
禅宗融儒释道于一体,其即世而出世的特点,深受历代文人士大夫的喜欢。从唐代王维(摩诘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刘禹锡、柳宗元到宋代的苏轼(东坡居士)、欧阳修(六一居士)等等诸多古代文化大家,乃至于当代的季羡林、任继愈、饶宗颐等国学大师,无不对六祖慧能及禅文化有极深的研究和体悟。
而一个个禅宗的公案,犹如当头一棒,使人惊醒,回到当下,找回自己,使人得享自在与清凉。
在此说一个小故事。有一天赵州禅师与弟子文远在一起讨论义理,禅师对弟子提议,做一个接龙游戏,叫“斗劣不斗胜”,看谁把自己比喻成最脏最贱的东西, 赢得辩论的人,输掉一张糊饼。文远应战,并请老师先出题。禅师说:“我是一头驴。”文远说:“我是驴的胃。”禅师说:“我是驴大便。”文远说:“我是便中虫。”禅师问:“你在大便里干啥?”文远得意地说:“我在大便里避暑乘凉。”禅师伸手说:“把糊饼给我拿过来!”故事非常的自然清凉而自在,《心经》云“不垢不净”,《维摩经》亦说“随其心净则国土净”,清净和污秽本是一如不二的。
正是禅文化的开拓创新和空灵脱俗,其广泛而深度地渗入了国人的血脉之中,并以禅诗、禅画、禅书、禅茶等等诸多方式盛行至今。由此而看,禅并非宗教,更非迷信,其是中国的主流文化,若离开了禅,中国文化就不成样子了。要说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禅文化的以其灵动性则是更能独占鳌头。
二.慧能是西江珠江流域文化的代表人物
有学者曾提出以中国的三条大江大河来比喻儒释道三家主流文化。黄河是孔子的儒家,代表北方地区的黄河文化。长江是老子的道家,代表江淮地区的长江文化。而西江珠江则是慧能的佛(禅)家,代表南方的西江珠江文化。
把慧能作为中国佛(禅)文化和西江珠江文化的代表,是有依据的。慧能虽然祖籍是北方人,但他出生与生活都在南方,除了曾到湖北黄梅求师于弘忍之外,其一生都在岭南地区,即今天的广东广西两个省(区)。而且从现在发现的广西象州、永福及广东四会、怀集等六祖遗迹来看,他得授衣钵后进行隐匿修行、证悟大道十五六年的时间里,活动地点主要都是集中在西江流域。在唐代初期,岭南地区属于荒蛮之地,南方文化在中国文化中可以说是没有任何地位。直至后来慧能的出现,南宗顿悟禅法名扬天下,直至到最后的天下禅宗皆出曹溪一脉,才有代表南方的佛(禅)文化在中国文化三足鼎立的出现,并与儒道两家融合发展。也正是慧能的禅文化催化和孕育出了广东的多元、包容、开发、融合文化特点。
象州六祖岩
从当前主要的经济发展态势来看,此三大文化带与中国的主要经济带也是密不可分,最突出的就是黄三角、长三角与珠三角三大经济带。而现在党中央、国务院又把珠三角经济带拓展成了粤港澳大湾区。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人口约7000万,GDP生产总值突破10万亿元,约占全国经济总量的12.17%,GDP总量规模在世界国家排行中名列11位,与韩国持平,是全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和重要增长极;在世界四大湾区中经济总量居第二位,人口、土地面积、港口和机场吞吐量均居四大湾区之首。随着大湾区建设的深入推进,其将是中国经济增长最强极,前景更是不可估量,而禅文化在其中所发的作用和能量亦是不容小觑。
三.禅文化可助力广西“东融”战略
广西经济发展在全国相对滞后,地方及民众思变求进之心强烈。广西区党委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南向、北联、东融、西合”的全方位开放发展战略,其中“东融”更是战略的重点,提出要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加快推进两广经济深度融合,积极主动服务大湾区建设,接受大湾区辐射,对接大湾区市场,承接大湾区产业,借力大湾区发展。笔者认为,在经济“东融”对接大湾区之时,广西文化也更应该“东融”,应该倡导建设珠江——西江文化经济带。
广东与广西,自古本一家,同饮一江水,同根同源,在唐代时同为岭南道,多种文化(如六祖禅文化、龙母文化、客家文化、刘三姐山歌文化)也是同根同源,其中中国文化占主流的佛禅文化更是本自一家。
广西的六祖遗迹与禅文化随着象州六祖岩的发掘引起了全国特别是广东文化界的高度关注。广东省政府参事室(文史馆)领导曾率专家团队专程实地进行考察,并给予肯定性的积极评价。2018年6月在象州召开的广西(象州)六祖文化研讨会上,约半数都是来自广东的专家学者,他们肯定了象州六祖遗迹的真实性和可信性,并一致倡议要充分发挥广西象州六祖岩等六祖遗迹的潜在资源优势,搭建起一个禅宗六祖文化交流平台,加强与广东等地在学习、研究、弘扬六祖文化方面的合作,努力构建两广和岭南禅文化圈。
广西有丰厚的佛禅文化资源。东汉末,在今广西梧州市出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佛学家牟子,其撰成佛学专著《理惑论》,成为中国弘佛第一人。隋唐时期高僧云集广西桂林。六祖慧能曾隐修于象州和永福。现存世的《六祖坛经》的四个版本代表作有两个版本是与广西有关的,即为惠昕本、契嵩本,其中惠昕本《六祖坛经》由唐代在南宁罗秀山驻锡的惠昕禅师整辑而成,被称为“是人间第二最古的《坛经》”;契嵩本《六祖坛经》则是由北宋时期的藤州镡津(广西藤县)人契嵩禅师所编,宋仁宗曾给契嵩赐“明教大师”封号。唐代著名的鉴真大和尚在天宝七年(748)第五次东渡失败后,取道今广东高州,广西博白、容县、藤县、象州等地,在桂林开元寺逗留了一年。还有全州的全真宗慧禅师(获尊为无量寿佛)、慈明楚圆禅师等等都是禅门巨匠。
笔者曾经接触过不少珠三角的领导、学者和企业家,他们普遍都具有六祖情怀与禅文化的背景。可以想象,以上这些优势的文化资源如加以善用推广,广西文化可以快速地融入广东乃至大湾区的主流文化,从而更好地促推经济的融入与发展。
广西六祖遗迹现在已经得到区内外的广泛认同和肯定,在象州召开的研讨研究成果被广西区人民政府参事室、文史馆以《广西文史》(2018年第4期)专刊形式出版,《六祖慧能文化研究——广西象州六祖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也正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编辑,即将公开出版发行。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地方还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发力:
一是增强对地方民众有关六祖慧能及禅文化的普及。充分利用好的各种新媒体加强宣传,同时要注意破除迷信,强化智信与自信。可以说《坛经》全文没有一句是迷信的,都是强调从自身自性出发,“众生皆有佛性”,“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破除我执(如达摩见梁武帝的公案),知行合一,自修自证,见性开悟;就是传香也传“自性五分法身香”,而不是请大家是上香、烧香,更不是烧高香(传统的烧香也只是一个自己崇仰的信息表达);皈依的也是“无相三皈依”,皈依的也是自性三宝“觉正净”。
二是多途径争取各级政府与企业界的支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是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相联系的。而禅文化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 有着丰富的传统优势资源, 有着发挥作用的广阔空间。因此可以争取政府与企业界在各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
三是善用各种载体和平台,强化地方禅文化的影响。进一步调整和充实六祖文化研究会,加大民众的参与,建立慈善等公益团体,积极举办积极向上的各种公益文化活动,提升社会正能量。在文化与旅游、乃至经济发展上强化与广东省有关地区的深度融合。
(成稿于2019年3月10日上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