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开元之前古田未立县时,其地为峒豪所据。至开元二十八年(740),峒豪刘疆率林溢、林浠等峒主要求立县,请闽都督李亚丘上报朝廷。第二年,得到唐明皇下诏允准。于是李亚丘遣参军杨楚畹、招致谢能等为刘、林谋划,立县于环峰复嶂间,定县名为“古田县”,古田县就从这一年起叫开了。
古田县早在殷商时期就有先民生息繁衍。古田立县之前,东汉时属闽中的侯官地;晋代属闽中的晋安郡;隋初属泉州(指福州一带的领地,闽中的闽县、侯官县、长乐、连江、古田、长溪都含其中,唐武德时改为建州)。古田立县后,属长乐郡。未立县时,其聚居地是否就叫古田,不得而知。
古田未开化之时,先民穷居蛮荒之地,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日子。即使是比较开明的峒豪刘疆,也只知“锄芜敷菑,为厥疆畎”,即致力于开荒辟地为田,谋求生存而已。古田地势千山万壑,人民视田为命,稍平之处即辟为田亩,视为宝地,宜耕宜种。所以这样的地方多以“洋”命名。古田以洋为名的村落多达数十个。各村落稍平展的田地以洋为名者更不知其数。同时,古田先民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生息繁衍年代久远,正如古田先贤所说的,叫作“力田近古”。乾隆版《古田县志》说:“因古田亩开垦而居, 故名古田。”又说:“古邑外逼仄而中平衍,冈峦起伏,水泉潆泗,南亩西畴,农勤耕稼,邑名古田,称其实已。”
如同人一出生就要给他起个好名,古田县的立县,起一个县名更要深思熟虑。古田县是唐代整个闽东北地区仅有的两个县份之一,可谓之古。看来,先贤当时以“古”入名颇有远见。民以食为天,田是民生之本,有田则社会安定,民生安宁。所以以“田”入名颇有卓识。再者,单从“古”“田”两字的字面看,也有意蕴。“古” 十口,“田” 十口,有田养口;十口在外,十口在内,丁口兴旺;“古”十方, “田” 十方,发展十方。
诚如古人,一个人先有了“名”,长大后便伴随着有“字”;“名”用来区别彼此,“字”则用于体现德行内涵。古田县立县以“古田”为名,其另一个名称也相继而生,叫作“玉田”。玉田之名,具体产生于何时则无文献可考。但在宋代,“玉田” 就和“古田”并称了。北宋时古田邑令李堪就称古田为玉田。他在《玉田八景序》中称:“玉田为邑, 居山水之会,环峰复嶂……”“是八者,玉田胜境也。昔之好事者尝即景赋诗,谓之玉田八景云。”由此可知,玉田之名,在李堪任古田县令之前就已产生。
古田之所以有“玉田”的别称或叫雅称,依志书记载,是因“田曾产青玉,因名青田乡,故名玉田”。李堪的《古田县记》载,古田“主乡四,而建东首焉,次恩惠,次元和,次青田”。青田是当时古田的一个乡的名。唐宋时作为地方建制,乡的区域很大,古田从红亭隘以东现有的四乡镇及宁德东部、连江北部的一些地方都属古田的青田乡。青田乡中有青田里,即今杉洋一带地方。杉洋也因有青田里之名,又以蓝田产玉和李商隐“蓝田日暖玉生烟”之诗意,雅称为蓝田,与玉田遥相呼应。
玉田之名,历代以来就为官方和民间称用。明万历年间在古田县任县令的王继祀,在重修古田县志中就称古田为玉田。他在序中称:“玉田旧未有志,有志自前任葵寅刘君始。”明代的杨德周,于崇祯年间曾两度任古田县令。他在继刘曰旸、王继祀修志之后,又以个人的名义私修县志,干脆直接用“玉田”作为志书的书名,叫作《玉田志略》,后改为《玉田识略》。
玉田雅称之由来,多处文史资料都是称“因田产青玉”而得名。遗憾的是,所有现存文献,都没有古田产玉的具体记载。乾隆版《古田县志》中说:“古田旧产青玉, 今光气不数数见矣。”有人说古田杉洋一带有青石细腻如玉,也有人说古田大东地区有叶蜡石如玉。也有人说屏南(旧属古田)也有青石如玉,这些地方的石头确实洁润如玉,代代有人开采、雕琢,但那都不是真正的玉。到底古田有没有产过玉,还是个谜。
奇怪的是,一本乾隆年间同时期的《古田县志》木刻残本,其中“物产”一节有这样的记载:“古田一名玉禾,或称为玉田。而妄测者遂谓古田出玉。非也。实由十三都诸村田中出白米如玉,是以有玉田之称。”清代《古田县志》是古田县令辛竟可于乾隆十六年(1751)主修的。这个残本,虽然无法体现印制的具体年份,但除此之外,从其他的文字、版式、字体等内容来看,与福建省图藏本无异,是同一时期的产物,不知当时为何有以玉禾为县名这样的一个版本出现。这一版本的编撰者关于以“玉田”作为县名的描述,完全颠覆了此前“因田产青玉”而名玉田的说法,对田产白米如玉而名玉田之说言之凿凿,居然同时在县志中出现,令人大惑不解。这恐怕也是古田人第一次听到这一说法吧。
“都”是明清时期乡镇行政区划的称谓。清代古田十三都包括现今的泮洋乡及周边诸村。乾隆时期,十三都含33个村,是当时古田县辖村最多的一个都,俗称南路,其地理区位在古田旧城的东南方向。
这本县志中说“十三都诸村田中出白米如玉”,确是事实。泮洋一带山峦起伏,海拔较高,空气清新,阳光充足,土质肥厚,山泉丰沛,适宜种稻。水稻喝着山泉水吃着肥沃土壤长成,生长周期长,因而米粒珠圆玉润,色泽晶莹剔透,米饭清香可口。十三都离旧城又很近,是旧城居民主要的大米供应地,市民对十三都大米的青睐是可想而知的。当然,古田许多地方和十三都一样都盛产大米,同样是米白如玉。由此看来,或以古田“白米如玉”而雅称“玉田”也不无道理。
古田产玉,至今未见真玉;泮洋优米,至今满城有售。田中产玉也好,田米如玉也罢,玉田这个名字是历代所共同认可的。古人云,玉有五德,仁、义、礼、智、信尽含其中。玉是尊贵之物,是道德精神的象征。中国是爱玉之国、崇玉之邦,古人总喜欢以玉喻物。古田雅称玉田,也许是唐宋时代的古田士子们认为“古田”这名字太原始、太朴实,像人有名而后有字一样,给它一个儒雅的字,叫“玉田”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