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10
序言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从2017年开始,四川省启动实施了“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成都市委、市政府也将“传承巴蜀文明,发展天府文化”作为成都未来一段时间城市文化发展的重要抓手。一时间,一系列传承、弘扬天府历史文化的活动,有条不紊地次第开展,各种与天府文化相关的研究性文章不断涌现,各类讲座、报告盛况空前,天府历史文化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时机。在此背景下,成都大学“天府文化研究院”应运而生。作为专门从事天府文化研究的学术机构,“天府文化研究院”定期对外发布课题公告,为组织和推动天府文化研究贡献了巨大力量。《成都工业制造史专题研究》一书的撰写,便是得到成都大学“天府文化研究院”2021年度重点项目支持的学术成果。
《成都工业制造史专题研究》一书,系在笔者2021年所拟定编纂大纲的基础之上,请三位年轻作者朋乐、艾坪、正辉三君在调研成都地区博物馆等之后,合力完成的一部论著。作为一部较为系统研究成都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工艺、工业成就的专题论,是书从成都地区手工业的起源及其早期发展、成都的漆器手工业文明、成都的陶瓷工艺文明等六个专题,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较为系统性地阐述了成都地区历史上著名的工艺、工业成就,如青铜器、漆器、金银器、陶瓷器等。作为朋乐、艾坪、正辉三君的师长,笔者在此简单谈谈个人对此书的一些认识,并对相关章节略作阐发。
是书之主体,由七个部分组成。即:正文五章,加上“导言”、结尾的“成都工业制造史大事年表”。在“导言”部分中,回顾了成都的自然地理条件,归纳了成都早期的城市发展历程及其物质文化基础,将成都的工艺、工业制造,放在了世界制造业格局中进行考察,将成都的城市发展史与同时代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城市发展历程作了比较分析,概括了成都工艺、工业制造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文化底蕴,研究视野较为广阔。
是书的第一章为“成都手工业起源及其早期发展”,主要以近一二十年以来新发现的考古材料为依托,介绍了先秦古蜀时期的手工业成就。古蜀时期的手工业成就,集中体现在宝墩遗址、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成都商业街船棺葬遗址等成都及其周边的考古发现之中。通过系统的归纳和分析,本书作者将先秦古蜀时期的手工业分为青铜器制造、金银器制造、玉器制造、纺织工艺、制陶工艺等多个类别,基本涵盖了成都早期的手工业制造门类。
从是书的第二章起至第四章结束,作者以专题研究的形式,对成都历史上颇具代表性的手工业成就作了较为全面的考察,按照朝代先后顺序包括:战国、秦汉时期的漆器成就: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以蜀锦为代表的纺织业成就;唐宋时期以邛窑为代表的陶瓷制造业成就等。通过对这些手工业成就的列举,不仅可以让读者感受到成都工匠高超的手工业技艺,还可以从中读出成都历史的发展脉络,是作者努力将手工业成就作为研究成都历史的载体的大胆尝试。
是书从第五章开始,内容涉及近代以来成都工业制造的历史。第五章主要考察了洋务运动时期丁宝桢在成都筹建的“四川机器局”及其工业制造产品。作为四川近代工业开端的四川机器局,在成都的工业制造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梳理四川机器局筹办、发展、壮大、衰落的历程,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也就是研究清末民初成都机器制造业的发展历程。为此,本书的三位作者引用了较多的历史文献,并多方收集与之相关的图片材料,力求更加直观地还原成都近代机器生产的场景。
从上述介绍不难发现,三位作者虽将书名定为《成都工业制造史专题研究》,但其研究绝非仅限于近代以来以机器大生产为代表性“工业”,“工业制造”一词的含义也更加广泛,包括不同历史时期成都的手工业、工艺品、工业制造商品等具体内涵。值得欣慰的是,为了直观地向读者展现这些工业、工艺制造精品,本书的三位作者还通过各种渠道多方收集大量图片材料作为支撑,包括博物馆的文物展览、考古现场的实地拍摄、已出版图书中的图片资料等。是书以专题研究的形式对成都古代的手工业门类和近现代以来的工业发展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对成都历史上颇具代表性的工艺,如青铜器、漆器、蜀锦、陶瓷器等进行了深入梳理,同时涉及近现代以来成都的工业发展历程,以较为宏观的视角展现了成都灿烂辉煌的工业制造史。是书结构新颖、史料翔实、图片丰富,是一部专业性与普及性兼具的著作。
人文学科的研究,是一个不断积累、反思总结、提出创建的过程。在新形势下,遵守科研规律,恪守学术规范,发覆新见,求真开拓,推陈出新,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任务。本书的三位作者,均是笔者在四川大学指导的博士研究生,见到朋乐、艾坪、正辉等青年学子,能够对历史的学习与研究产生浓厚兴趣,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不断思考总结,最终将心得、感悟融会贯通,形诸文字,我对此感到欣慰。
当然,由于时间所限,本书的谋篇布局或有不足之处,部分行文书写或略显稚气,只是“清新流畅、敝帚自珍”,是近两年来三位同学对该领域研究的心得和整合,记录了作者的心路历程,有其独特性。作为三位小友的师长,在该书即将付梓之际,笔者爰书数语,略作说明。同时,笔者盼望这部书能够抛砖引玉,得到学界师友的教诲、指正。
唐诗人李义山入巴蜀之前,挥赋诗句馈赠亲友之子,其中“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一句,甚为笔者所欣赏,时常吟诵。笔者期望朋乐、艾坪、正辉三君,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涯中,能够继续发扬实学之风,踏实奋发苦读,在潜研覃思之后,发出“清于老凤”的雏凤声,争取有精品佳作奉献于世。
王川
癸卯正月廿七,于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