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题: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
[主持人语]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入了关键的历史阶段。如何处理好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探索城市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方法值得思考。本期“专题研究”栏目以“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为主题,以典型的北方滨海历史文化名城 — 青岛为例,从点 ( 遗址 )、线 ( 边界 )、面 ( 街区 ) 等不同角度探索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方法,以期能为我国其他城市的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提供参考。
[主持人简介]
刘敏,博士,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专题研究3】
青岛历史文化街区改建旅馆对街区活力的贡献度研究
作者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徐敏,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本科生吴姗姗,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徐俊在《规划师》2019年第6期撰文,历史文化街区内城市文化遗产的活化再利用,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和城市遗产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章以青岛历史文化街区内的老建筑改建旅馆为研究对象,借助ArcGIS和GeoDa软件,采用核密度分布分析和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结合现场问卷调查,分析评价现有改建旅馆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对提升历史文化街区物质空间活力和社区凝聚力的贡献度,提出对现有改建旅馆进一步发展的优化建议,以期为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力提升及文化遗产资源的活化利用提供借鉴。
[关键词]改建旅馆;空间分布;历史文化街区;活化;贡献度分析;青岛
[文章编号]1006-0022(2019)06-0043-08
[中图分类号]TU984.18
[文献标识码]B
[ 引文格式 ] 徐敏,吴姗姗,徐俊.青岛历史文化街区改建旅馆对街区活力的贡献度研究 [J].规划师,2019(6):43-50.
一
研究数据与方法
(一)研究区域
此次研究以《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1—2020)》中的13处历史文化街区 ( 图 1) 为主要的空间研究范围,总面积为6895hm² 。在此区域,密集分布了全青岛70%~80%的城市文化遗产资源。以建筑遗产为例,80%的资源均集中在市南、市北两区,超过 50%的资源又集中在市南老城区的沿海一线及近海区域内 ( 表 1,图 2)。
(二)资料来源
除了餐饮、住宿和金融等各类 POI数据是通过百度直接获取的,研究所涉及的各类文物保护单位及历史建筑的POI数据以《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1—2020)》和青岛文物保护部门提供的信息为依据,再辅以百度检索,坐标矫正,并以ArcGIS进行可视化表达。通过对13处历史文化街区及近缘地区的改建旅馆进行检索,并经过现场访谈确认信息后,可以确定41处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研究借助 ArcGIS 进行可视化表达和核密度等空间分析,其中所有文化遗产资源类别的 POI 数据经过反复试验,最终确定以 300m 为计算半径,所有改建旅馆的 POI 数据则以 700m (可忍受的最大步行直线距离) 为计算半径。在核密度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利用ArcGIS,将核密度值提取到所在点,然后借用 GeoDa 软件对文化遗产资源的核密度值与其他相关设施的核密度值进行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探寻其与其他相关设施分布的空间耦合关系,从而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同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在研究区域内发放 500 份调查问卷(有效回收423份调查问卷),对改建旅馆的住宿满意度和社区影响进行分析,并辅以深入访谈,试图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得出改建旅馆对历史文化街区活力的贡献度。
二
青岛历史文化街区内改建旅馆空间分布特征
(一)概况
如图3所示,41处改建旅馆在各个历史文化街区内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在观海山历史文化街区 (9 处 )、四方路历史文化街区(6处)(图4),以及八大关、汇泉湾、太平角历史文化街区 (6 处 )。同时,在41处改建旅馆中,文化遗产资源共计 25 处 ( 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 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2 处,历史建筑 6 处,传统风貌建筑 12 处 ),剩下的旅馆也都是由年代久远的老建筑(19世纪10~70年代)改建而来的。鉴于改建旅馆的特殊性,本文试图从文化遗产和住宿设施两个角度出发,对改建旅馆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
(二)改建旅馆空间分布特征
1.作为文化遗产的改建旅馆空间分布特征
根据文化遗产资源各自的核密度与现有改建旅馆分布的对照图 ( 图 5),不同等级的文化遗产资源分布存在典型差异,具体如下:
(1)国家级、省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相对集中在近海岸线区域,以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北部、观海山历史文化街区南部和鱼山历史文化街区的相对近海区域最为密集。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主要集中在:①观海山历史文化街区南部的近海岸线区域(核密度值为22.3~44.6),面向青岛湾(图5-A);②八大关片区的近海岸线区域(核密度值为22.3~44.6),面向太平湾。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主要集中在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北段(核密度值为 8.8 ~ 89.0)( 图 5-B),另外馆陶路街区内的馆陶路两侧亦有相对明显的集中趋势 ( 核密度值为 8.8 ~ 53.3)。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相对集中在信号山、鱼山和八关山三个历史文化街区的交界处,以大学路南段的青岛美术馆为核心的近海区域内,面向青岛湾 ( 图 5-C)。从改建旅馆现状分布看,相对于中山路周边成熟的商业业态和服务设施环境,该区域的改建旅馆分布较少,特别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布密集的大学路、美术馆周边几乎没有改建旅馆分布。
(2) 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相对集中在大学路北段周边及中山路北段周边两个区域。前者位于信号山、鱼山和八关山三个历史文化街区的交界地带,以大学路北段区域为主 ( 核密度值为 7.6 ~38.1);后者位于四方路历史文化街区西缘 ( 核密度值为 7.6 ~ 38.1)( 图 5-D)。此外,中山路街区西缘、鱼山区域和团岛区域三个区域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相对聚集。从改建旅馆现状分布看,虽然文物保护资源核心区有极个别改建旅馆分布,但是与文物保护单位没有重叠关系,其选址有待进一步优化。
(3) 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主要聚集在鱼山、八关山和观海山周边,信号山南坡,观象山东坡和北坡以及贮水山南坡区域,与相对远离海岸的山体有着密切的空间联系。其中,历史建筑相对集中在信号山南坡及鱼山周边区域 ( 核密度值为 88.3 ~ 220.8),其次是八关山区域和观象山东坡 ( 核密度值为88.3 ~ 154.5)( 图 5-E)。传统风貌建筑集中在:①四方路、观象山和观海山三个街区交界地带的观海山周边区域 ( 核密度值为 332.4 ~ 831.1);②无棣路历史文化街区内的观象山北坡区域 ( 核密度值为 332.4 ~ 831.1);③馆陶路和上海路—武定路两个历史文化街区的交界区域 ( 核密度值为332.4 ~ 8664.9)。此外,几处核密度值次之 ( 核密度值为249.3 ~ 498.7) 的聚集区也位于贮水山南缘、信号山及鱼山区域。相比之下,改建旅馆在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的聚集区里鲜少分布。
总体来看,以上六类文化遗产资源的分布情况与青岛老城区的山、海自然要素紧密结合,且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空间层次和不同侧重:国家级、省级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明显聚集于青岛湾、汇泉湾及太平湾的三个岸线区域,依托优美的海岸线景观;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明显形成了以信号山、观象山、鱼山和八关山为主,观海山和贮水山为次,相对远离海岸线的山体周边聚集区;而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则位于以上两区域之间,形成了过渡区域。通过将六类文化遗产资源的核密度值按照不同的权重进行栅格加权叠加计算后重分类 ( 图 6),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这种趋势。
将以上六类文化遗产资源的核密度值按10级划分,位于第5级及以上的核密度值区域的改建旅馆数量如表2所示。结合图 6 的分布趋势,可以看出:①从整体上看,各类文化遗产资源密集区域内的改建旅馆数量并不多;②近海岸线区内的改建旅馆数量明显高于其他两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聚集的过渡区域内基本无改建旅馆分布,远海区域内的改建旅馆分布也极少;③随着文化遗产资源分布密度的增加,改建旅馆分布数量整体呈下降趋势。
2.作为住宿设施的改建旅馆空间分布特征
(1) 基于核密度分布的改建旅馆空间分布特征。
将青岛市南、市北两区的住宿设施进行核密度分布计算后可见 ( 图 7),两区的住宿设施在西南岸线处呈现极高密度的聚集状态,尤其是老城区火车站周边的核密度值为425.4~850.8;其次是奥帆基地周边及青岛长途站周边区域。除了与常规酒店旅馆的选址趋近于火车站、长途站等主要大型交通设施不同,41处改建旅馆的定位和特色也与常规旅馆有典型差异,这些在下文的问卷调查中可以得到印证。
(2)基于各类设施空间耦合度的改建旅馆空间分布特征。
研究利用 GeoDa 软件,将青岛市南、市北两区的住宿设施与其他几类相关基础设施 ( 餐饮设施、超市、服务网点等 )、六类文化遗产资源以及公共交通设施的核密度值分别进行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 ( 表 3),从中发现住宿设施与其他三类设施的空间相关性,从而分析并评价现有改建旅馆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①六类文化遗产资源与住宿设施核密度值的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国家级、省级、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与住宿设施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且省级、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与住宿设施的正相关关系较为显著 ( 图 8)。省级、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与住宿设施的高—高聚集区域较为相似,主要分布在中山路沿线及以西、安徽路沿线及以东区域,这里也是发展较早、商业旅游业态相对成熟的区域。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与住宿设施的高—低聚集区域(即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密集但周边住宿设施缺乏的位置)位于近海区域的大学路西侧和远海区域的大学路北段区域,这里有着便利的近海岸线资源和优质集中的文化遗产资源,是未来改建旅馆可以拓展的重点区域。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与住宿设施的高—低聚集区域则分布在无棣路历史文化街区中部和信号山历史文化街区东缘,主要位于观象山北坡区域、信号山东部及鱼山西部的大学路周边区域,这里属于近海岸线和远海山景区的过渡区域,是改建旅馆理想的选址区域,但目前改建旅馆在此分布不足。
②餐饮设施、超市(便利店)、服务网点、娱乐休闲场所、金融设施(如银行)等与旅馆住宿需求直接相关的公共设施,其核密度值与住宿设施之间均存在着典型的正相关关系,且餐饮设施、超市与住宿设施的相关性最为显著。从餐饮设施、超市与住宿设施的双变量LISA聚类图 ( 图 9) 中可以看出:高—高聚集区域仍分布在中山路及以西区域;高—低聚集区域大致分布在信号山、观象山区域北部与贮水山区域南部的区域内,目前此处改建旅馆分布不足,但餐饮设施和超市聚集,且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分布集中,未来可作为改建旅馆理想的拓展区域。
③不同类别的公共交通设施与住宿设施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正相关关系,其中公交站、停车点与住宿设施的正相关关系较为显著。如图10所示,高—高聚集区域与图 8 和图 9 相同;高—低聚集区域主要分布在观象山北部的无棣路历史文化街区、上海路沿线区域以及大学路沿线的北部区域,住宿设施缺乏,但公交条件发达,且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相对聚集。
总体来看,中山路周边的传统商业历史文化街区优势最为明显,但在相对远离岸线的无棣路历史文化街区、上海路—武定路历史文化街区及周边,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资源的价值尚未被发掘;其次是非岸线区域的大学路中段和北段区域,这里也是青岛文化遗产资源最丰富、备受青年人群青睐的区域,是未来改建旅馆开拓的潜在优势区之一。
三
改建旅馆对历史文化街区活力的贡献度分析
(一)基于住宿者及周边人群的调研分析
(1)在针对住宿者的调查中,受教育程度较高的青年人群 (18 ~ 30 岁 ) 对历史建筑改建旅馆的关注度和接受度较高,他们对民宿旅社的历史建筑特色,以及周边街区的建筑特色和人文历史气息感知更为强烈。大部分住宿者(47.22%)入住改建旅馆是为了体验特色传统地域建筑,领略周边优美的城市景观和历史人文环境,其中70%以上的住宿者对此表示“满意”及“非常满意”( 图 11)。在对周边配套设施满意度方面,83%的住宿者对旅馆周边历史文化街区的安全性表示“满意”及“非常满意”;86%的住宿者对到达周边景点的便利性表示“满意”及“比较满意”;72%的住宿者对周边餐饮设施、超市、医疗设施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度和生活便利程度表示“满意”及“比较满意”。
在对周边社区的参与度方面,所有住宿者均表示会到旅馆周边的街区内走访和参观,94.3%的人群愿意在周边行走10 ~ 20 分钟,且有 51.4%的人群会选择行走20分钟以上。以旅馆为原点建立5~15分钟的步行缓冲区(图12),基本可以覆盖到旅馆所在的整个街区乃至相邻街区,这无疑会带动街区人流量的增加,为街区业态带来更多的消费客源。同时,76.87%的人群表示会推荐朋友前来体验同类改建旅馆,这显然会为持续提高街区周边的客流量提供可能,并提升街区周边物质空间的活力。
(2)在针对周边街区人群 ( 本地居民及游客 ) 的调查中,57.40%的人群赞成将历史建筑改建为特色民宿,认为青岛传统老建筑的魅力应该更多地为外界所认知;32.47%的人群认为历史建筑的活化再利用是使其适应当代城市生活的有效途径。这说明不同人群
对于特色改建旅馆在提升街区活力的正面作用上持肯定态度。而反对人群主要担心的是在改建过程中可能造成历史建筑的破坏,这也反映了人们对老建筑保护意识的不断提升。对于改建旅馆对周边街区的影响,超过 50%的人群认为改建旅馆较明显地提升了街区活力;57.67%的人群认为特色旅馆的启用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积极影响;23.08%的人群认为改建旅馆的存在没有破坏原来街区的生活方式和业态。
(二)贡献度分析
总体来看,首先历史文化街区改建旅馆自身的特色非常鲜明,其以青岛本土的特色建筑和街区人文环境吸引了较多外地游客,尤其是中青年人群。但从旅馆周边的配套设施看,能满足游客旅游休闲需求的商业业态较缺乏,且缺少停车设施,未来改建旅馆的选址应加强对这方面的考虑。
其次,现有改建旅馆的存在,对提升周边历史文化街区的物质空间活力和社会凝聚力起到了明显的正面作用,周边社区居民对改建旅馆持较开放态度,但如何更好地保留原有建筑和街区特色也是改建旅馆面临的难题之一。
最后,改建旅馆虽然有比较特定的商业定位,但是由于经营者对旅馆所依托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资源的分布特点不甚了解,导致改建旅馆在整体布局上缺乏明确的个性定位,建议可以以远海区域的山地和大量优秀的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为依托,进一步探索社区深度体验和个性化住宿的发展模式。
四
结论及建议
通过借助 ArcGIS 与 GeoDa 软件的核密度分析和双变量空间自相关、问卷调查等定量分析手段,本文认为青岛的城市文化遗产资源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对历史城区山、海等自然资源的显著依赖性以及较为明确的空间层次(即以观海山南岸和大学路近海街区为主的近海岸线区域,以观象山、信号山、贮水山和八关山周边为主的相对远离岸线的山地区域,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过渡地带)。然而,目前改建旅馆还未充分发挥其所依托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优势,在区位选址、特色定位和辐射效应等方面仍有待进一步优化,具体建议如下:
(1)近海岸线区域改建旅馆的数量应进一步增加,尤其是大学路近海路段所在街区是游客较为集中的区域,观光资源丰富,休闲、住宿需求旺盛,俨然已成为青岛老城区休闲旅游的地标和名片之一,该区域在现有基础上可进一步扩充改建旅馆的数量。拟扩建的旅馆应充分结合周边的总督府、青岛美术馆、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和小鱼山文化名人街等特色景点来进行选址布局,并结合周边的咖啡厅等旅游休闲设施,打造短期体验式休闲旅游的住宿名片。
(2)相对远离岸线的历史文化街区尤其是以观象山、信号山和八关山为依托的观象山历史街区、无棣路历史街区、信号山历史街区、黄台路历史街区及八关山历史街区,地形起伏较大,具有优越的视觉制高点和广阔的观海视域,同时又是青岛老城区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的集聚地,拥有大量潜在的改建对象,区域优势待发掘,或可成为青岛老城区文化遗产资源再利用和街区活化的主要区位之一。该区域未来可打造中长期深度体验式休闲旅游的住宿名片,在提升旅馆住宿品质的同时,还要结合周边社区资源,完善配套服务设施 ( 如停车设施、餐饮设施、社区便利站和医疗设施等 ),以满足潜在游客深度体验的需求,并为解决周边老城区的居民就业问题和盘活社区提供路径。
由于篇幅所限,本文相关的定量分析尚停留在浅层,有待通过空间回归模型等方法进一步分析历史文化街区活力的深层社会背景和影响因素,从而为青岛乃至更多文化遗产资源高度集中的历史城区提供参考。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