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帛书即指1942年于湖南长沙东郊子弹库楚墓中被盗掘出的一件比较完整的战国帛书和一些帛书残片,这些帛书被人们称为“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简称“楚帛书”,或“楚缯书”。21世纪以前,对楚帛书的研究可依照帛书处理技术的发展分为蔡修涣临写本、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The Freer Gallery of Art)全色照片和纽约大都会博物馆(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红外线照片的三个阶段,这已基本成为学界共识,此处不再赘述。李守奎于2003年发表的《出土楚文献文字研究综述》[1]中对新世纪之前的楚帛书研究作了主要综述。此后除一些硕博论文中偶有涉及外,尚无专门综述文章全面整理李文之后发表的研究成果①。本文拟就近十五年楚帛书相关研究做一简要综述。一些成果未发表于期刊杂志,笔者只能就其他论文之参考文献按图索骥,虽欲竭泽而渔,然挂一漏万,在所难免,勉力而为,敬祈见谅。学界对楚帛书的研究涵盖范圍较为广泛,本文将之主要分为神话学与天文历法、艺术美学(包括书法绘画等)、语言文字学、通论四个方面来讨论。
楚帛书由三组文字和四周围绕的十二个神像组成,帛面中央的两组文字分别按其行段可分为八行段和十三行段。认为帛书上南下北为正的学者如饶宗颐、巴纳德等通常以八行段为甲篇,十三行段为乙篇,边文为丙篇;认为帛书上北下南为正者如董作宾、严一萍等通常以十三行段为甲篇,八行段为乙篇,边文为丙篇;另有一些学者如李零认为帛书结构应是两种摆放方法结合,先读十三行(甲篇),再颠倒读八行(乙篇),再颠倒接读边文(丙篇)。②为方便起见,本文姑将侧重讲四时起源的八行段称为四时篇,把表现知岁、顺令重要性的十三行段称为天象篇,侧重讲各月宜忌,每章有三字标题和神物图像的边文即称边文篇。
一、神话学
由于前者内容主要讲四时起源,涉及创世神话,对楚帛书的神话学研究主要集中于这一部分。如王剑《伏羲画卦的神话学考察》[2]以董楚平的释文③[3]为佐证讨论帛书展现的创世神伏羲形象;刘玉堂,吴成国《楚帛书女娲形象钩沉——兼谈女娲与庸国》[4]亦是以通行释文为基础研究其中的女娲形象;陈斯鹏《楚帛书甲篇的神话构成、性质及其神话学意义》[5]则从类型学角度,将楚帛书神话与近世民族调查所得的西南苗瑶或中原汉人所传的伏羲女娲神话做了对比;刘亚虎《伏羲女娲、楚帛书与南方民族洪水神话》[6]则将之与南方各民族的洪水神话联系起来。以上四篇主要关注楚帛书中的创世神形象和神话的横向对比,像这类从其中神话形象出发研究的还有李春艳《楚帛书四季神原型考及其原始文化意蕴》》[7];刘建明《出土简帛中的神话人物探析——兼论中国古代地理参照的源头及变迁》[8];蔡先金,张兵,李佩瑶《中国创世神话图景及其诸神谱系——以〈楚帛书〉为中心的探讨》[9];裘锡圭《“东皇太一”与“大奁伏羲”》④等。由于文本释读的变化,王窈姿《试论楚帛书中雹戏的创世神话》[10]提出了楚帛书神话的创世神乃雹戏,且其创世方式与先秦以来古籍中所涉及的伏羲女娲神话迥异的观点,并就帛书的内容、结构和性质出发探讨了其同异;王勇《楚帛书的宇宙观与古代思想》[11]亦以雹戏为创世神,但重点讨论楚帛书所反映的湖湘先民的宇宙观和天人感应等思维模式;同样重点研究楚帛书神话中的宇宙观的还有刘书惠《出土文献中的创世神话与〈周易〉宇宙生成观》[12]、张开焱《“伯禹腹鮌”与“太一生水”隐含的创世密码》[13]、李学勤的《楚帛书中的古史与宇宙论》⑤等。
叶舒宪《从“太初有熊”到太一生水——四重证据探索儒道思想的神话起源》[14]则将楚帛书神话置于“太初有熊”神话观角度,作出中国式宇宙发生论的重新解读,其特别之处在于运用了古代文献典籍、口传文化与文学资料、近现代考古资料和古代各种图像文化资料的四重证据法;郝于越《传统神话形象符号在现代传媒中的延递——以祝融为例》[15]中亦学习叶文,同样以四重证据法讨论了楚帛书神话中的祝融这一形象。较为全面的研究还有刘书惠《部分出土文献中的神话传说研究》[16]、李佩瑶《出土上古文献的神话传说研究》[17],十分关注与其他神话的横向对比。可以看出,虽然有的专注讨论楚帛书神话中出现的神话形象,有的则以楚帛书神话的整个结构、特点、文化价值等为研究对象,但大部分都认为楚帛书是现存先秦时代唯一完整的创世神话,在尚有争议的盘古创世神话之外,确认了另一中国古代创世神话文本,证伪了国外部分学者如牟复礼(Frederick W. Mote)等所主张中国古代无创世神话的观点。而对于如楚帛书神话的神话类型、是否属于原生性神话等一些问题,仍旧存在争议。
由于四时篇中有关于四神推步四时、共工推步十日等语,在讨论楚帛书反映的先民宇宙观时,往往又会牵涉到天文历法学,如武家璧《楚帛书〈时日〉篇中的天文学问题》[18],以现代天文学理论,阐释帛书中表达的宇宙起源思想。而并不着眼于具体的天文观察及历术推步,转而强调时令顺逆与人事休咎关系的月令篇,使楚帛书与属于时日占验的式法和从中派生的历忌之书更为接近。李零依此最先将楚帛书视作“式图”[19];黄儒宣在《〈楚帛书〉表示时空的图式》⑥中进一步讨论了这一说法,并得出楚帛书即《论衡·讥日》中所说的“岁月之传”的结论。说明各月宜忌的边文篇按月份依次排列,以边题的第一个字为月名,李学勤已指出其与《尔雅·释天》中的十二月名一致[20],对于楚帛书月名历法的研究,最初大多集中于对边文月的释读和对应关系的讨论,如王光华《简帛禁忌研究》[21]中就以李学勤《再论帛书十二神》中释文为基础,详细讨论了边文篇中的月忌内容。直到有学者注意到,楚帛书中实际存在边文月、十三行月和楚月名三种月名,并尝试就其对应关系和历法做再验证,如森和《试论子弹库楚帛书群中月名与楚历的相关问题》[22]等。
二、艺术美学
此外,楚帛书还是中国最早的手书墨迹。盛诗澜《从简帛书看隶变的历程》[23]、王祖龙《楚简帛书法艺术概论》[24]、《楚简帛书法论稿》[25];刘文文《长沙子弹库楚帛书评析》[26];邢文《作为宇宙论的战国书法》[27];王鑫玥《先秦墨迹书法整理与研究》[28];叶倍伯《战国时期楚简帛书法艺术特征研究》[29];王祖龙,王曼苏《楚简帛墨迹书风生成刍议》[30]等著作便均就其独特的形制和笔法体系对楚帛书的艺术特征和书史意义展开研究。此外,因帛书上还绘有十二神像和青赤白黑四木等形象,对之的释读和理解一直属于研究重点,但从绘画技法上、图像学和美术史角度来研究的,新世纪来较为少见,盖楚帛书虽开帛画研究之先河,但此类研究多更关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人物御龙图》等帛画,于楚帛书所涉不多。篇幅较大的就笔者所见有陈锽《中国帛画——发现与研究》[31]重点考释帛书十二月神图和陈维艳的《楚国“地毯式”绘画与古埃及壁画表现手法比较》将之与古埃及壁画的创作手法做横向比较。另有张汉军《从长沙楚帛书看楚文化入湘后湖南地区的文化艺术发展》[32]、王政《由楚帛书、楚辞看楚巫文化与美学发生学》[33]和曹阳《浅析楚帛书的思想与艺术》[34]则是高屋建瓴,立足帛书整体讨论其对楚文化的影响。
三、语言文字学
对楚帛书的一切研究都建立在帛书释读的基础上,因此语言语法、文字训诂类的研究是开展最早、成果也最丰茂的领域。最初因帛书的保存问题,破损撕裂处难以辨认,拼接亦或有不当,因此这方面研究集中于对行款和字形的试图复原。在技术和方法取得突破性进展后,如今大部分字词已有了较统一的释读,仍有少数基于文字本身的难以辨识或是学者的理解角度不同,依旧聚讼纷纭,因此近十五年来的新研究仍或针对单字单词的训诂,如杨泽生《楚帛书从“之”从“止”之字考释》⑦;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⑧;赵平安《“地真”“女真”与“真人”》[35];刘传宾《“■ ”字释读的整理与研究》[36];王宁《释楚帛书中的“倾”》⑨;徐在国,管树强《楚帛书“倾”字补说》[37]等;亦有集中释读整篇的论文和专著,如陈斯鹏《战国楚帛书甲篇文字新释》⑩;刘波《〈楚帛书·甲篇〉集释》[38];陈媛媛《〈楚帛书·乙篇〉集释》[39];肖攀《楚帛书丙篇及残片集释》[40];张开焱《〈楚帛书·甲篇〉新释》[41]等等,尤其是2009年吉林大学的这三篇硕士论文,非常详尽地集录了各篇的释读成果。中山大学出版社的“古文字与出土文献研究丛书”中的多本专著如曾宪通《古文字与出土文献丛考》{11}等,虽非研究楚帛书的专著,但亦收入了作者们不少相关的考释文章,此处不便一一详述。此外,魏玮的《楚帛书词法研究》[42]可称第一部全面从语法角度研究楚帛书的著作,其对楚帛书中的十种词类进行了穷尽式的专门研究,分析其语法特征与语法功能,填补了楚帛书研究中关于词法研究方面的空白;袁晖、管锡华、岳方遂合著的《汉语标点符号流变史》[43]中重点分析了楚帛书中出现的二短横号和朱色填实的长方号两种标点符号;台湾青年学者郑礼勋的《楚帛书文字研究》[44]则立足全书,重点讨论了楚帛书文字形构的演化及文字风格的特色;徐在国的《楚帛书诂林》[45]汇录诸家文字考释成果,乃这一时期楚帛书文字训诂集大成者。
四、通论
最后需要补充的是一些通论型的特殊著作,如朱姝《论巴纳的楚帛书研究》[46]将巴纳所有关于楚帛书的论著均译成中文,并在此基础上对巴纳的楚帛书学进行研究;劉信芳《子弹库楚墓出土文献研究》[47]、陈茂仁《楚帛书研究》[48]、李零《楚帛书研究十一种》[49]虽出版于近年,但实际收录的均是作者早年对楚帛书的研究文章。何新《宇宙的起源:〈楚帛书〉与〈夏小正〉新考》[50]是较有争议的一本著作,其在饶宗颐摹本的基础上对帛书内容做了释译,提出了不少自己的新解,需要指出的是,其称自己考释出四时篇为华夏《创世纪》之神话,其中有伏牺、大禹故事,考释出帛书十二神的原型是勾芒、玄冥、神荼等,发千古之覆等说法,有些言过其实,如将十二神像与《山海经》《淮南子》等传世文献中描述的奇诡神物相比附,实际从蔡季襄就开始了。李零《子弹库帛书》[51]则亦可谓近十五年来楚帛书研究的集大成者,其有上下两编,上编分“子弹库楚墓”“相关文献”“相关照片”“楚帛书年表”四个部分;下编分“帛书图版”“帛书释文”“《四时令》老照片”“《四时令》摹本”“帛书文字编”“参考书目”六个部分。其特殊之处在于收录并研究了楚帛书的其他残片,并详述了子弹库楚墓的盗掘和发掘,文物情况,帛书流转美国的过程;尽可能地收录了许多帛书彩色图版和研究文献目录,十分便于以后学者的研究。(曹可寒)
注释:
①许学仁《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研究文献要目》(《经学研究论丛》第八辑,2009.9:359-368.)收入至2002年的海内外楚帛书研究成果目录。陈锽《帛画研究新十年述评》(陈锽.帛画研究新十年述评[J].江汉考古,2013(01):84-97.)第一节对楚帛书2002年-2012年十年间的研究做了简要概述,但尚不十分完全.
②由于饶宗颐和巴纳德多年来一直孜孜于楚帛书研究,二人摹本较为通行,因此以八行段为甲篇的研究著述反而较多.
③董楚平于2003年有一篇讨论楚帛书的英文论文Creation Myths of the Ancient Chinese People:A New Discovery发表于Social Sciences in China,由于其实际是前者的翻译版本,故本文未收.
④陈致,主编.简帛·经典·古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1-15.
⑤李学勤,著.李学勤文集[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404-412.
⑥黄儒宣,著.《日书》图像研究·第四章[M].上海:中西书局,2013:201-236.
⑦新出土文献与古代文明研究[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390.
⑧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三辑[J].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7:152-182.
⑨原发布于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2013/9/6.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2103
⑩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六辑[J].北京:中华书局,2006:343-349.
{11}曾宪通,著.古文字与出土文献丛考[A].古文字与出土文献研究丛书[C].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
参考文献:
[1]李守奎.出土楚文献文字研究综述[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3(01):9-17.
[2]王剑.伏羲画卦的神话学考察[J].周易研究,2004(01):10-14.
[3]董楚平.中国上古创世神话钩沉——楚帛书甲篇解读兼谈中国神话的若干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2002(05):151-163,206-207.
[4]刘玉堂,吴成国.楚帛书女娲形象钩沉——兼谈女娲与庸国[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63(6):705-711.
[5]陈斯鹏.楚帛书甲篇的神话构成、性质及其神话学意义[J].文史哲,2006(06):5-14.
[6]刘亚虎.伏羲女娲、楚帛书与南方民族洪水神话[J].百色学院学报,2010(6):29-34.
[7]李春艳.楚帛书四季神原型考及其原始文化意蕴[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111-115,135.
[8]刘建明.出土简帛中的神话人物探析——兼论中国古代地理参照的源头及变迁[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3(8):56-60.
[9]蔡先金,张兵,李佩瑶.中国创世神话图景及其诸神谱系——以《楚帛书》为中心的探讨[J].理论学刊,2012(02):97-101.
[10]王窈姿.试论楚帛书中雹戏的创世神话[J].民俗研究,2007(04):137-161.
[11]王勇.楚帛书的宇宙观与古代思想[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0-14.
[12]刘书惠. 出土文献中的创世神话与《周易》宇宙生成观[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10(11):80-85.
[13]张开焱.楚帛书甲篇创世神话研究述评[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1):63-68.
[14]叶舒宪.《从“太初有熊”到太一生水——四重证据探索儒道思想的神话起源》[J].台中市:国立中兴大学中国文学系,2010(12).
[15]郝于越.传统神话形象符号在现代传媒中的延递——以祝融为例[J].戏剧之家,2018(07):198-199.
[16]刘书惠. 部分出土文献中的神话传说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17]李佩瑤. 出土上古文献的神话传说研究[D].济南:济南大学,2012.
[18]武家璧.楚帛书《时日》篇中的天文学问题[J].考古学研究,2012(00):729-747.
[19]李零.楚帛书与“式图”[J].江汉考古,1991(01):59-62.
[20]李学勤.补论战国题铭的一些问题[J].文物,1960(07):67-68.
[21]王光华. 简帛禁忌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7.
[22]森和.试论子弹库楚帛书群中月名与楚历的相关问题[J].江汉考古,2006(02):73-79.
[23]盛诗澜.从简帛书看隶变的历程[J].书画艺术,2004(05):43-46.
[24]王祖龙.楚简帛书法艺术概论[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5-9.
[25]王祖龙,著.楚简帛书法论稿[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16.
[26]刘文文.长沙子弹库楚帛书评析[J].中国书法,2012(08):155-159.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