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转载11月30日《陕西日报》第13版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韩城,那就是:这是一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
说古老,是因为它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建立了城池;说它年轻,是因为它的新城只有短短30年的时间。一老一新,成就了韩城“古城更古,新城更新”的特点。走在具有1600年历史的古城,可以感受和触摸到历史的厚重;而走在新城的大街小巷,则可以领略到前沿城市的风采。千万不要小看了这座曾经的小城,40年的改革,40年的跨越,它的城市建设和它的经济发展一样,同样的一路高歌,同样的天翻地覆。
这是一座扩进中的城市
从地理上讲,韩城曾经是一个相当偏僻的地方。在冷兵器时代,黄河就像一道天堑,割裂了韩城与外界的往来,使它沦为一个交通上的死角。在漫长的岁月里,这座城市一直保留着最淳朴的状态。一平方公里大小的古城,坐落在澽水河畔,一年一年,几无变化。新中国成立前,满城依旧都是明清遗留的老院旧房。所谓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直到20世纪50年代,几乎都是零。没有电,没有供排水,没有像样的马路,整个城区除了古塔外,全是平房院落,几乎没有一座三层以上的建筑。
1985年,县改市后的韩城,为了保护古城,举城搬迁,在老城的北塬上重新选址,开始建设一座新城。当时的北塬,到处是庄稼,到处是荒地。第一条大街就修建在一片荒芜的草丛中。因为资金的原因,新城的建设速度非常缓慢,直到1988年,建成了四条主干大街的新城区,才搬来了韩城市委市政府、韩城矿务局和韩城宾馆等零零落落的几家单位。孤零零的楼房外面,不是野地,就是庄稼田。好在新城的建设从一开始,走的就是规划先行的路子。城市的规划,尤其是道路的布局,都非常超前,路面很宽,基础很扎实,从而使随后的城市建设少走了很多弯路。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韩城经济的逐渐活跃和招商区的设立,韩城的城市建设迈入了快车道。在随后的几年里,他们相继建成桢州大街、人民路、西峙路、韩塬路,拉开了城市的框架;建起了禹甸园公园、金塔公园和体育场等公共休闲娱乐场所;新建了40万平方米的商品住房,涌现出太史园、梅园新区等一批功能齐全的新型小区。
2010年之后,随着韩城经济的繁荣,韩城的城市建设也进入了大规模的扩张状态。尤其是2012年设立省内计划单列市之后,韩城开始把自己作为黄河岸边的一座区域中心城市来打造,重新修订了城市规划,把城市框架从24平方公里,拉大到80平方公里;新修了东二环、南二环、秦晋大道等八条城市道路,打通了城区所有的断头路。按照东靠、西拓、北林、南扩的思路,重新规划城市框架。在东起黄河,西至象山,北靠林带,南到龙亭原的广大空间里,采取新城新建、古城古建的办法,建设一个以古城为中心,能容纳50万人口的新韩城,以期把韩城打造成陕西最漂亮的门户城市,打造成华北入陕的第一道风景。
为此,韩城在全市设立了象山科教新区、黄河新区、芝川新区和龙亭新区,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迅速扩张城市规模。几年来,高点站位,招引了碧桂园、恒大、绿地、绿城和红星美凯龙等一大批具有全国影响的房地产开发商。20年前,韩城一年的房地产开发只有五万平方米,而今年1至10月,全市的房地产开发达到了120万平方米。城市建成区面积更是从最初的不足一平方公里,扩展到了现在的60平方公里。
这是一座园林之城
提起韩城,很多人都免不了留有旧印象:煤城、黑城、脏兮兮的污染城。
时间倒退20年,韩城还真就是这个模样。那时的韩城,是个以煤炭钢铁为主要产业的能源工业城市,工业烟尘和面源污染,把整个韩城搞得面目全非,乡村罩烟雾,城区脏乱差,环境和口碑非常不好。
从2013年开始,韩城拉开了净化环境、美化韩城的帷幕,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对城区周围和过境的108国道沿线的“三堆”,进行了彻底清除;把煤焦企业扬尘污染也作为治理重点,督促厂区煤堆、料堆全部都安装大棚、进入仓库,实现仓化、棚化储存;同时对物料运输、装卸、输送等环节实施防尘处理,运煤车辆到指定地点卸煤,边喷雾边卸车。严格完善的防尘措施,让昔日飞扬的煤尘终于逐步沉寂了下来。紧接着,又借着“蓝天保卫战”的东风,狠抓环境保护,关停了一大批高污染的企业,对传统的工业企业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大大减少了工业生产的有害物排放。
从2015年春天开始,韩城市还大张旗鼓地开展了“北林工程建设”,植树造林七万多亩,在龙门工业区和城区之间,建起了一道30公里宽的生态防护屏障。同时,又结合“五城联创”,在全市开展了大规模的城市绿化活动,引进南方的专业绿化公司,按照公园模式和森林模式,在城市以及周边,人工植绿,人工造林,打造了西禹高速公路两侧景观林带、108国道两侧绿化带、龙门绿化带、304国道绿化带以及城市10条大街绿化带等30多处成规模的绿化地。而且,在整个城区的道路、公园、广场和机关单位,大规模地搞了“月季”进城,把月季作为市花,为城市增添色彩。
现在的韩城,早已不是20年前的旧模样,不但干净了、整洁了,而且变得越来越漂亮,越来越有品位。走在城区的任何地方,都能看到风景一样的绿化景观,随处可见养眼的鲜花,真真正正实现了“四季常绿,三季有花”的园林梦想。2016年,韩城正式被命名为国家级园林城市。
这是一座有山有水的城市
韩城的地貌决定了韩城的城市风格。
韩城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的说法,山地多,平地少。所以,古城只能坐落在澽水河河湾处一块逼仄的地界上。新城也一样,虽然搬到了高高的塬顶,平地依然也是有限。这就造成了从老城到新城阶梯过渡、高低错落的走势,有点像山城重庆,城市的布局有了层次感。
从老城去新城,要爬一道长长的坡。最早的时候,坡的两边要么是荒坡,要么是悬崖,夹在双城之间,很突兀,很扎眼。现在,这个过渡带,被绿树、草地和阶梯式的建筑代替了,新城老城浑然一体,早已看不出明显的界线。尤其是半坡上的金塔公园,树木参天蔽日,就像城中天然的一处森林。具有1200年历史的金塔是它的最高点,站在这里,南望,可以看见澽水河绕城而去;西望,梁山逶迤,象山郁郁。象山原是一座野山,秃而荒凉,经过10多年的打造和绿化,已经成为韩城地标性的山体公园,它直对着太史大街,一直朝东,可以看见奔流的黄河。
韩城虽然临着黄河,但是自从新城搬到塬上后,城区周围就没有了水,从而被人戏称为黄河岸边的“旱城”。2015年,韩城市委、市政府大胆决策,制定了一个“引黄入城”的计划和一个“百里水系建设规划”,决定从龙门把黄河水提上来,一路自流,进入城区,然后在城区开挖五个大人工湖,最后让黄河水在新老城之间,形成瀑布,汇入澽水河,最终又流入黄河。韩城市委、市政府想通过这个大胆的设想,把这座“旱城”变成渭北高原上的一座水城。
三年过去了,这个计划的大部分目标已经实现。最早建成开放的南湖公园,占地730亩,水域面积370亩,蓄水量可达60万立方米,已经成为市民休闲观光、散步锻炼的理想场所。加之湖面上的灯光秀,每晚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观看。还有一个东湖公园,过去是一个集市,自从有了湖面,有了森林,这里已经成为东城区最漂亮的风景地。而正在建设中的北海公园,所有的硬件设施已经完成,只等着蓄水开园。市民们高兴地说:“过去的北城区多么冷清啊,一个北海公园,就一下子让这里热闹起来了,连周围的商品房都升值脱销了。”
当然,这些所有的人工湖,要说最漂亮的,当属文史公园的太史湖了。这个湖占地3200多亩,邀请设计师按照西湖的风格打造,有亭台,有楼榭,还有假山和竹林。而且湖河相连,坐着游船,可以从澽水河划进湖里,又能从湖里穿到河里的航道。走水路,游客一路能看司马祠、文史公园和沿途两岸的风景,还能看古城的风景。这是一个风景长廊,有南国水乡的味道,是韩城旅游最新打造的一个王牌项目。
所以说,千万不要以为,韩城只是一座工业城市,它还是一个有山有水有风景的卫生城市、园林城市和旅游城市。
这是一座不夜城
电影演员周璇唱过一支歌:夜上海,夜上海,你是个不夜城。
改革开放40年,日新月异发展中的韩城,现在也能套用这样的歌词了。
这样说有两层意思:一是说明韩城夜晚的灯光亮了,二是说明韩城的夜生活丰富多彩了。
按照《韩城市志》的记载,韩城过去是没有路灯的。1954年,县城面粉厂才有了全城第一盏路灯。1974年县城才安装上了白炽灯。直到1989年,新城的23条大街才全部安上了路灯。那时候的路灯,只有微弱的照明作用,有些还无法做到彻夜照明。
因为没有大规模的夜间照明,韩城人的夜生活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处于夜来灯熄,早早安寝的状态。仅有的夜生活,也就是观看全城唯一的电影院放映的有限场次的电影,而剧团的演出一般要等到周末才会有。没有夜生活,大街小巷的店铺饭馆,不到天黑,都早早地打烊了。
20世纪90年代中期,晨钟村在新城区修建了人民路和香山路以后,渐渐地有了夜市,韩城人开始有了最初的宵夜。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品位的提升,韩城的亮化被提上了议事日程。进入2000年之后,城区的路灯已经得到了全面的升级换代,路灯的档次越来越高。特别是2014年“旅游年”活动的开展,韩城市对整个城区实施了亮化工程,要求所有的单位和高层建筑,必须亮化到位。随后的2016年起,连续举办了韩韩灯会和丝绸之路国际灯光艺术节,把现代化的灯光秀引进到了韩城。每当夜晚来临,整个城市灯火通明,流光溢彩。灯光节期间,不但很多市民走出家门,赏灯游玩,而且大量外地游客闻讯赶来,一睹灯光节的风采。据报道,2017年灯光节期间,来韩城观灯的外地游客达到了230多万人次。
在这些年的市政建设过程中,大大变化的不光是夜晚的灯光,许多基础设施建设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城区道路延长到129公里,实现了城市道路网的闭环;建设了两个供水厂,铺设供水管道130公里,可供17万城市人口安全饮水。建设排水管道157公里;计划建设17个专业市场;规划和建设了31个城区停车场;打造了10多个城市公园和休闲广场;开通了30条公交线路……
刚刚落成的太史大街西延桥
所有这些,大大改善了市民的居住和环境条件。特别是民杨夜市、中环广场和一大批娱乐商家和项目的引进,大大丰富了韩城市民的夜生活。每到夜晚来临,各个广场都会聚集跳舞的人群,古城大街到处人头攒动,热闹异常。流浪歌手、单位义演,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观众。特别是被称为“亚洲最大”的民杨夜市,汇聚了韩城的地方小吃,生意异常火爆。还有古城大街,一度因萧条而关门的店铺,现在都因夜生活的兴起,生意好得了不得。
回顾40年的历史,从澽水河畔的一座小城演化成黄河岸边的一座明珠城市,韩城城市的变化史,其实就是一部改革史、一部奋斗史和一部从生产落后到经济繁荣的飞跃史。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