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理工科和文史类大学生就业形势比较.ppt

理工科和文史类大学生就业形势比较.ppt

理工科和文史类大学生就业形势比较.ppt理工科和文史类大学生就业形势比较.ppt

理工科和文史类大学生就业形势比较 主讲人:魏小薇 组长:高瑞 组员:赵越、宋兆辉、张延君、李宏宇、 主要目录 就业现状及形势对比 原因(主观+客观) 对策 1、就业现状及形势对比教育部公布的52(X)8年全国普通高校本科部分专业毕业生规模及就业率区间分布显示,采矿工程、石油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地质工程、冶金工程、飞行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等理工科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而像法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学、哲学这样的传统文史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相对不佳。根据教育部就业指导中心最新公布的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就业报告(报告共涉及本科专业194个,专科专业264个),去年全国高校本专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上理工科类专业明显好于文史类专业,而在理科专业中,工程管理与轨道交通相关专业就业率最高。其中,工程造价专业就业率超过95%。这些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今文科专业就业形势的“冰火两重天”。 另一方面,根据网上资料显示,调查公司麦克斯近日发布了最近一期的调查报告,首次披露了“就业困难”的几个“红黄牌专业”。据研究表明,此次报告综合了麦克斯从2006届到2010届的历年大学生就业报告,调查样本量达100多万份,可以称得上是目前国内最权威的第三方就业调查数据。

。所谓“红牌”专业,主要指失业量较大,就业率持续低迷,并且薪资较低的高失业风险性专业;“黄牌”专业是指失业量相对较大,就业率偏中等以下,且薪资不够理想的专业;而“绿牌”专业则是指薪资、就业率持续走高,失业量较小的需求增长型专业。“黄牌”专业是指失业量相对较大,就业率偏中等以下,且薪资不够理想的专业;而“绿牌”专业则是指薪资、就业率持续走高,失业量较小的需求增长型专业。在被调查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中,被亮“红牌”的有:哲学、法学、生物技术、数学与应用数学、体育教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与社会学,其中文科类占接近60%。被亮“黄牌”的有:美术学、艺术设计、统计学、公共事业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同样是文科类多于理工科类。被亮“绿牌”的有:地质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石油工程、采矿工程、油气储运工程、矿物加工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这次明显是理工科居多。以上这些材料足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当今文史类专业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已十分严峻。 2、原因客观原因 (1)我们国家目前的高增长、低就业增长模式,根据亚洲开发银行2010做了一份研究表明,中国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的GDP只增加就业0.12%个百分点,这是在亚洲里最低的国家。

这是因为我们的增长模式中过多的强调大企业、高新技术等,而没有把扶植中、小企业真正的做好。我们的银行仅给大企业贷款,而不愿意给中小企业贷款,这些都是造成我们高增长、低就业的根本原因。在美国,中小企业解决了75%的就业需求。 (2)我们教育本身的原因,中国的经济、社会都在快速发展,但是我们的教育基本上没有很大的变化。培养出的学生不适应社会的需求,不适用企业的需求。 (3)人才结构不合理自中国加入WTO以来,无论是中国本土企业还是外资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都是越来越大。但是,据调查,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也就是说,有相当多的企业招不到符合要求的人才。以IT业为例,IT行业知识更新迅速、需求旺盛,即使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专业人士进入这个领域,但是,中国的软件人才目前仍未摆脱“缺口较大、结构失衡、需求旺盛”的状况,其中最缺乏的是两个极端,高端人才和低端人才。这就形成了“大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这样一种看似奇怪的现象和矛盾的局面。 (4)社会价值取向的偏见。中国社会长期以来形成国家资源过度向白领精英阶层集中的现象。整个社会以往的观念是,大学生毕业后就当国家干部,大学生就是天然的候补白领。

于是,从产品设计到广告诉求,所有的人都推祟白 领文化,或者有意无意地假装白领。这种社会价值取向的偏见,使得许多大学生出现普遍的职业观念上的偏差。人人都希望到大城市、大企业、政府机关去工作,都希望身居要职、做管理、拿高薪,不愿意到中小城市、中小企业去工作,不愿意从基层做起,长此以往,“大学生就业难”自然日趋严重。。 主观原因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心态不好是造成就业难的原因之一。浮躁、急功近利的就业心态。主要表现在:一毕业后眼光高,刚毕业就想拿到高工资;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合理的规划;毕业生在毕业后没有给自己定下合适的目标,面对社会很迷茫,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二)片面的“人才观”带来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在我国“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等思想根深蒂固,大部分的毕业生都想去大机关,事业单位或者大型国企工作,都希望能够在大城市就业。而一些位置相对偏远,待遇较低的单位都遭到冷落,毕业生都冒着风险去挤独木桥。一方面是有业不就,另一方面又是招不到合适的人。每一个单位、企业,他们的人员结构都是呈金字塔型,他们分别由基础人力、基本人才、管理人才、研发人才、决策者组成,越到上层,人员需求越少。

如果每一位大学毕业生都想要往上走,需求量小竞争性大,那就业的压力也就相当大。 (三)家庭因素产生就业难,相当家长认为,孩子从幼儿园到大学,父母为了孩子的教育付出了很大心血,经济支出不计其数,认为既然孩子受了高等教育,就应有出息,应该干一份体面工作,这样心里才能平衡。对此可以理解,这样带来的就是“择业”的问题。孩子选择的职业必须经过父母同意。由此也引发就业难。 3、对策 (一)从学生自身出发寻找对策 1.发挥文科专业优势,把握市场的需求,改善自身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文科生应该在发挥专业特长,努力培养自己的“差异化 竞争能力”。同时,文科生在校期间要注重个人的全面发展也有助于拓宽就业空间。 2.调整就业预期,适应就业形势的变化。文科类毕业生不要只把目光投向教师、政府公务员、管理人员、大型企事业单位等岗位上, 可以考虑下乡当村官儿、西部支教等新的就业方向。文科生要逐步淡化专业概念,挖掘自身的潜力。 3. 端正职业态度, 进行早期的职业生涯规划。毕业生在大学期间应明确目标,进行合理的职业定位, 并结合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形势不断调整,才能在求职中胸有成竹。 (二)、学校应该为文科生就业难问题多做些工作 1、高校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制定合理化的招生计划和进行科学的专业设置,采用多样化和差异化的培养,改变目前高校总体专业设置及招生人数仅仅考虑学科人才培养的做法,而应以社会岗位需求为参照,使招生计划更加合理,专业设置愈加科学。

2、学校应该向学生提供充裕的社会实践机会,延长实习时间,大学生通过实习可以更多地接触社会,形成较为理性的处事态度。 3、学校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贯穿整个大学阶段进行就业指导和培训,“帮助学生构建起就业的蓝图,按照蓝图步步实施最终找到合适的工作。 (三)、社会应该为文科生就业搭建良好的平台 1、社会应走出文科专业歧视误区,给文科人才提供展示才能的平台,也是用人单位自身获取新动力的机会。实现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双赢战略。。 2、改善文科就业中性别歧视的现状。从思想上,要改变传统的用人观念, 对女性的社会价值给予肯定;从法制上,要加加强中对妇女劳动权益保障条款的可操作性,用法律捍卫女性的平等就业权利。同时,劳动执法部门要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监督和管理,及时纠正和查处对女大学生就业的歧视行为。此外, 社会应该加大力度扶持文科生创业,发挥其劳动社会就业的倍增效应。总之,文科学生个人、学校和社会的努力是推动文科生突破就业瓶颈的关键环节,只要三方共同不懈的努力, 文科生就业难问题才会有一定的缓解。 * *

上一篇: 2022高考命题即将开始
下一篇: 甘为编辑苦 书成学亦长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