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望千年”,我们站在2022年刚刚发现的淮安古城西门庆成门遗址上,众多的历史遗存,特别是六朝以来的城市文化层让我们生动直观感受到淮安古城千年文化。而一条火山岩石砌成的40米长闸十分引人注目,它叫兴文闸,又叫矶心闸、响水闸,500年来,汩汩而流的兴文闸,引来运河水,蜿蜒曲折地流经淮安古城内的每一条街巷,供应着古城百姓的饮用,这些城内的河道被老百姓称作为“文渠”,而它为什么叫“文渠” 呢?
文渠原为淮安城内的通水沟渠,最初叫“市河”“城河”,即城市里的河流。由于年代久远,市河在城中逐渐淤塞。明代景泰年间淮安知府邱陵、山阳知县刘谆引运河水疏通河道,便于行舟。古人很讲究风水,和文通塔、龙光阁一样,认为文渠与文风、科举密切相关。清乾隆任瑗《巽关说》中说:“昔人嫌东去之无情也”,明嘉靖年间知府王凤灵,在旧沟渠基础上改凿宽深四、五尺六、七寸不等,引西水关之水曲折达于府学泮池,在文渠的堤坡打下了众多的木桩,垒砌了砖坡。于是文渠之水就有了东西二个源头。自此以后淮安人杰地灵,士气民风蒸蒸日上,世人认为它“民间食用所赖,文风所系”,所以将它称为“文渠”。
历史上,文渠经过多次的疏浚。清乾隆三十一年秋冬间花费白金五百余两重修疏理了文渠。光绪二十九年对文渠进行了彻底的整修,并在丽正书院前新开文渠八十二丈,命名玉带河。1945年9月,新四军解放淮安城后,人民政府立即着手文渠疏浚工程,1946年4月上旬按期完成了疏浚工作。
近年来,淮安区委区政府累计投入16.2亿元,对文渠等城区内水体进行整治,在清淤截污的同时,对沿岸进行绿化、景观、健身等设施建设,让文渠“水清、岸绿、景美”,成为淮安古城有机更新的一道靓丽风景。
主管:淮安区政协
出品:淮安区文史资料研究中心
摄制:淮安人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