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香河文史】五十年前两赴香河

【香河文史】五十年前两赴香河

【香河文史】五十年前两赴香河记得一次去香河城里赶集,看到很多年轻女孩子吸烟,大多是撕张纸条手卷大叶子烟。我们这里,年轻女人没有吸烟的,中老年妇女才有一些吸烟的。我想,这里大概离“东北”较近才有的这个习惯吧!

选择一个公众号就是选择一种文化以及价值观。

加“祥和君”私人微信xhsy2009,让沟通更便利!

合作手机:13131626893

1971年10月1号,束鹿县9200名民工赴香河参加治理潮白河工程施工。我就是其中一员。

1968年8月, 17岁的我在束鹿旧城中学读了不到两年书参加了两年多的“文革”后,不得毕业不算肄业不是辍学不能升学,而被一个国务院文件终结了学校生活,同学们都回农村当了农民。我在劳作之余,与同村的老杜(现在网名土木居士)等编写壁报刻写油印小报写通讯报道稿件,在“宣传队”编演文艺节目。

那时候,每年秋后,总要组织“民工”——俗称“上海河”。“上海河”是个苦活,男正劳动力轮流去——抓阄。

这次我抓住阄了。父亲知道我力巴,劝我别去了。不去,倒是可以。有个光棍汉每年都“替人上海河”——不用做饭,多挣工分,每年有十多块钱的节余分红,主家还要给他做两双鞋。可是我倔强的说:“我不能让人们看不起,我一样能吃苦!”

那天傍晚,民工们坐进了“闷罐火车”。第二天下午,火车停在了宝坻车站,我们下车后,两个人一辆小拉车,步行向香河工地跑去。我现在脑子里只对“钱旺”这两个字有印象,工地应该在它附近的大高坨村。

在工地上干起活来,确实很累。不过,一两天后也就适应了。那高高的大坝,遍地的彩旗,隆隆的扒坡器声,还怪有诗意呢!后来,每当我读到飞雁兄的大作《巍巍大坝》时,总有一种亲切感!

印象最深的是,每个星期伙食改善一次:每个人吃一个半条胳膊长的馒头——1.2斤干面、熟品应该1.8斤了吧?吃不够的还可以吃玉米面饼子。

记得一次去香河城里赶集,看到很多年轻女孩子吸烟,大多是撕张纸条手卷大叶子烟。我们这里,年轻女人没有吸烟的,中老年妇女才有一些吸烟的。我想,这里大概离“东北”较近才有的这个习惯吧!在东北不是就有这样的顺口溜:窗户纸糊在外,反穿皮袄毛露外,养活孩子吊起来,大姑娘叼个大烟袋……

二赴香河

1972年春,《河北文艺》杂志创刊,在试刊一号和试刊三号上,连续发表了我的两首诗:一首民歌,一首叙事诗。在石家庄地区引起轰动,都以为这是个“隐藏多年”的老手,其实,我只是一个21岁的小伙子!

1973年,石家庄地区文化局创作组(原来文联的编制职能)负责人刘其印抽调了一个工人代表、一个农民代表,要编一本诗歌集子《西柏坡颂》。工人代表是石家庄某厂(那时候石家庄市属石家庄地区管辖)的萧振荣,后来他担任了《女子文学》主编、石家庄市文联主席;一个农民代表就是我了。我们搞完《西柏坡颂》的编务,刘其印要我们编一期“根治海河”的专刊:1963年11月17日,毛主席题词一定要根治海河,正好十年大庆。于是组织各县市作者到潮白新河治河工地去“采风”。到了那里,我们到石家庄地区各县去采访。一次,到的那个地方说是离宝坻县窦家桥村不远了,我们就连走带跑去看侯隽了。

到她家后,只有她爱人司福玉,她去石家庄开会了(时宝坻属河北省管辖)。司福玉一边走一边介绍村了的情况,带我们看了几个村办企业。我对这个村印象最深的是:侯隽和她爱人虽然掌握着村里的“大权”,但是,贫协会、会计、出纳、各厂厂长等“实权”,都掌握在村民手上。群众信任你,工作就能做好!

人生犹如过山车,悠忽高悠忽低,一时苦一时甜。亦如读书,你不知道下一章的结局。不管是高是低、是苦是甜、是悲是喜,我们总要走过去。经历就是财富!

刘文史_文史刘义志_文史刘剑红

四十六年前,“文革”开始十年后(一九七五年七月),河北省正式出版的第一本小说集《换新天》。当时,由出版局文学编辑张帆、著名作家飞雁主编,在河北石家庄的晋州(当时晋县)招待所召开定稿会。

照片是定稿会后摄于河北出版局门前……

刘文史_文史刘剑红_文史刘义志

飞雁老师在香河

飞雁(1941-2002.1),本名张荣春,后以笔名行世。原籍河北省束鹿县(今辛集市)郭西村。

在廊坊,在香河,他结交了很多文友,培养了一批弟子,把个小城搞得文脉昌盛,文化气氛升腾!三十年来,他创作出版了长篇小说《大侠窦尔敦》、《胡适之恋》,诗集《飞雁诗选》、《燕泥集》等各种文集十六部,发表中短篇小说、散文、民间文学等作品数百件,《将军令》、《佛门遗案》、《三盗珍妃墓》等近十几个中篇,三个电视剧和一个四十万字的长篇传奇《大侠窦尔敦》,另外还有短篇小说多篇,有的出了单行本,有的则发表在省市报刊上。2008年其女儿张秀英为他出版了遗著《自然孙犁》。

刘文史_文史刘义志_文史刘剑红

董文璞(右)与张诚先生

作者简介:董文璞,辛集市天宫营乡西朗月村人,1951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大专文化,政工师。曾任市轻工业公司、轻纺工业公司副经理,二轻局党委书记兼副局长;市政协宣教科科长、文史委主任,河北省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国近代史史料学学会会员,河北省文史资料研究会会员;辛集市政协第五、第六届委员,石家庄市政协第九、第十届特聘委员。

1968年在本村做宣传工作:编创文艺节目,撰写新闻报道稿,编辑油印小报。1972年初开始在《河北文艺》等省级报刊上连续发表诗作。1973年在石家庄地区文化局创作组做编辑工作,与萧振荣共同编辑出版了诗集《西柏坡颂》。1974年至1975年9月在《河北文艺》编辑部诗歌组协助工作。其诗作发表在《诗刊》、《人民文学》等多种省级以上报刊上,收入几部诗集里,《钢铁防线》获《华北民兵》1979年度奖。1974年他创作了多幕剧本《化工新曲》,《送轴承》剧本1975年由地区河北梆子剧团雷保春等组织排演,在会演中获奖。有几百篇新闻报道在省、地、市的报纸、电台上播发。有四十余篇经济论文在《社会科学论坛》、《集体经济》等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有的收入《河北经济文章选编》一书。1992年任河北省民俗学会会刊《风俗通》董事长。编辑出版了《辛集市文化名人风采录》、《辛集辉煌五十年》等文史专集。编撰的百余篇文章被省、市政协编辑出版的13部文史资料专著和《文史精华》、《人民政协报》等刊用。另为六位乡土作家编辑出版了九部书。自1997年至2002年连续被省政协文史委评为先进工作者,其经验刊登在省政协《文史通讯》上。其业绩载入《世界优秀人才大典》、中华人物丛书《政协委员风采录》等多部典籍。

上一篇: 章学诚史学理论著作《文史通义》内容简介.docx
下一篇: 《文史参阅》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