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预衡著《中国散文史》提要
黄安年辑 郭预衡著 黄安年的博客/2010年8月12日发布
书名: 中国散文史(上、中、下)
著者: 郭预衡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86年第1版(上册)
1993年10月第1版(中册); 1993年10月第1次印刷(中册);
1999年12月第1版(下册); 1999年12月第1次印刷(下册)
2000年(全三册)
发行: 新华书店上海发行所
印刷: 江苏如东印刷厂(中册)
上海印刷股份有限公司(下册)
开本: 850X 1156 1/32(中册、下册)
印张: 24.25(中册) 21.375(下册)
字数: 647000字(中册); 494000字(下册)
印数: 3000册(中册); 2000册(下册)
页数: 759页(上册); 671页(下册)
2000年全三册: 2010页
定价: 15.70元(中册); 34.40元(下册)
ISBN: 7-5325-1496-X(中册); 7-5325-2654-2(下册)
(因上册被友人友人皆走迄今未还,相关资料待补)
中国号称诗国,中国散文更早于诗歌,且其题材范围之广、思想水平之高、艺术成就之大,均不在诗歌之下。先秦诸子散文,唐宋八大家古文等都是辉映千古的散文奇葩。著名学者郭预衡教授潜心茫茫文海稽古钩沉,爬梳剔抉,完成《中国散文史》上、中、下卷,其上卷先秦至六朝已在86年出版,中卷以唐宋八大家为核心,系统地阐明了隋唐五代至宋辽金元散文历史,出版于1993年,下册明清部分册出版于1999年底。2000年出版全三册。
田松青先生在《中国散文史研究的里程碑--中国散文史三卷本出齐》一文(古籍新书目2000年3月28日第127期中写道:“作者确立了编写本书的三个宗旨:一个是不从文学概论的定义而从汉语文章的实际出发,写出中国散文的传统。二是不从作品评论或作品赏析的角度,而从史的发展论述中国散文的特征。三书不要写成文学史资料长编,但也避免脱离做[作品实例而发令人不知所云的长篇大论。”“正是作者在编撰时确立了自己的独特的宗旨,所以本书较之前人的著作,更具有其珍贵的、独特的、系统的价值。”“书中涉及所有作品,他都仔细通读过,再下笔著论,正因为如此,一部150万言的著作,历时15年才杀青出齐。”
作者1999年冬日在《后记》中写道:“天下之书,实未遍读;习见之书,也未尽读。虽未敢‘妄下雌黄’,也不免信口雌黄。”“浅学后辈如我者,于书之‘难读’而‘不能解’者甚多。书未读懂而发议论空自欺欺人”。“‘采铜于山’,而非买‘钱’于市。著书立说,本应如此。心向往之,但很难企及。入山不深,买‘旧钱’以‘充铸’,亦时有之。”“近世学人,颇尚新潮新论。匍匐学步,难步后尘。姑且‘修学好古,实事求是’,而有愧于‘领异标新’”。
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史家,于文学史特别是散文史致力尤深。已故民俗学泰斗,北京师范大学著名教授钟敬文先生生前曾撰联赠郭先生:“联语挥毫,辛勤常代我;散文有史,创建首推君。”上联是说钟先生晚年自撰联语送人或题辞,常请郭先生挥毫代为书写。二位先生的合作珠联璧合,脍炙人口,在学界传为佳话。下联则是钟先生对郭先生力作《中国散文史》的学术成就,由衷地作出的肯定和赞扬。
中国散文古来无史。近代以来,研究散文史的专著,始于陈柱的《中国散文史》。此书虽有开创之功,但颇为简略,只是大致勾勒了古代散文发展的轮廓。此后出现的一些散文史,虽在不同方面有可观的成就,但这些著作或为断代史,或为集体编写,很难做到一以贯之地对中国散文史作通盘的深入考察,写出个人的独到见解。而由个人编写大型的散文通史,谈何容易!单是历代浩若烟海的文集,便足以让人望而却步。郭先生几乎是积毕生精力研治中国散文史,又用了十九年的时间,终于写成这部上中下三册约一百六十万言的皇皇巨著。作为散文史,此书虽不是第一部,但作为个人独立编写的著作,其规模之宏大,体制之严整,内容之浩博,资料之繁富,史识之精湛,都可以称得上前所未有。因而问世后即享誉学界,好评如潮。它体现了郭先生深厚的学养,严谨求实的学风,独特的治史思想和开拓创新的成就,好似一座丰碑,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研究达到的最新高度。2002年9月,《中国散文史》荣获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丰碑永在 典范长留——痛悼恩师郭预衡先生,熊宪光文 学术交流网2010年8月7日发布
对于蜚声学界的《中国散文史,郭先生是这么说的: 《中国散文史》是国家社科“七五”规划项目,完成于90年代后期。但早在60年代初,我就开始构思和动笔了。当时我和刘盼遂先生共同主编了一套文科教材《中国历代散文选》,同时便已经开始思考中国散文的传统问题,并发表了几篇探讨汉语文章传统特点的论文,诸如《千古文章重白描》、《略谈我国的散文传统》等,都写于1961年。这时有出版社的同志看到这些文章,很感兴趣,曾约定撰写一本《中国散文简史》。但“文革”风暴骤起,没能继续写下去。重新动笔,已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从探讨汉语文章的传统特点,到论述历代文章的发展演变,我先后发表论文20多篇,后来辑为《历代散文丛谈》。其中主要的一篇《精神解放和文章的变迁》,写于1979年,已含有构思《中国散文史》的基本观点。从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我力图排除诸多干扰,潜心撰写《中国散文史》。先后于1986、1993、1999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推出上、中、下三册,2000年又出版了整套精装本。现在我对《中国散文史》还打算做些补充。有些失误,也要改正。与此同时,也在别的领域开始探索,刚刚起步,还无话可说。
用十年磨一剑来形容先生的治学是不够的,先生是数十年如一日啊。在当今浮躁的学术空气下,尤其难能可贵。
什么叫治学,我们该怎样治学,郭先生以自己的身体力行为我们树立了榜样,这样的榜样,我们宣传得太少了,当代的年轻人也知之甚少。(弘扬郭预衡先生的严谨治学、潜心治学精神,黄安年的博客/2010年8月9日发布)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