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方式日益多样化的当下, 实体书店是一个怎样的存在?在世界读书日,我们走进书店,品味关于书店的不同记忆和它们背后的故事,或许能发现书店如何为我们打开通往更多阅读可能性的一扇门, 探索更多在阅读中,在热爱中获得“精神还乡”的可能性。
编辑丨严静雯 黄婕
主笔丨刘语童
记者丨郭梦涵 蓝怡洁 罗敏丹
又是一年的世界读书日。从1995年至今,这个以“希望全球各地的人们,都能自在地享受阅读乐趣”为宗旨的节日,持续地提醒着我们不要忽视那些隐藏在书中那些闪光的,珍贵的风景。
在当下提到阅读,似乎已经不仅仅是读“书”了,阅读方式的多样性发展不可忽视。纸质书阅读,电子阅读器、在线阅读、听书——“多种阅读方式齐头并进,数字化阅读趋势明显”作为阅读的一种现状被写入了《国民阅读调查报告》中。
数字化阅读对纸质书的冲击,线上销售对线下售卖的冲击,都指向了一处——当下的实体书店。但同时,互联网上关于追忆和复兴实体书店的讨论似乎从未停歇,实体书店作为某种情感的载体和情怀的体现,似乎也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而不少实体书店自身,也在探索在阅读多样化时代下自身的定位。
读书日,我们希望把目光投向实体书店,走近喜爱它们的人,和坚持在经营它们的人,尝试从关于书店的记忆中发现它曾经和当下带给我们的情感体验,从书店日常的风景中看到背后不变的情怀和热爱,以及它们如何理解并尝试去塑造阅读的更多可能性。
|悦悦书店内景
回首:
书店承载的记忆
书店承载着怎样的阅读记忆?现在它又附着了哪些新的意义?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收集了复旦同学们心中的书店印象和阅读回忆。
有的人与书店的结缘始于童年。23级哲学的pupu小时候的阅读记忆来自于一家新华书店,它看上去简单朴实,但给她了一个可以尽情读书的天地,偶尔还会有些她感兴趣的旧书交换的活动。“在现在去到的许多书店中,都找不到回忆里的那种亲近感了。”她感叹。
还有一些书店是扎根在身边的风景,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它的滋养。23级中文的风信子心中念念不忘的是高中门口的报刊亭,铺板上插满了各式各样的报刊,《国家地理》、《萌芽》、《意林》......“高中学习紧张的时候,会去翻翻杂志放松一下,也会被里面的文字深深吸引。”让她感到惊喜的是,寒假回到母校看到它仍然在营业中。虽然许多她曾经读过的杂志已经无法找到,但同时也有新的杂志出现在铺板上。而那家报刊亭就像一颗角落阴影里的树,经历叶落之后,仍在向上生长。
有的书店,已经成为了一座城市的精神坐标。在23级中文的人造月亮的眼中,南京先锋书店就是这样的存在。她利用旅行中难得的闲暇时光在那里阅读了《春琴抄》,同时也细细读遍了这所书店。“那里的明信片墙很有意思,人们在那里留下自己的足迹,约定和朋友相见,或是不见。”明信片上都是这座城市的过客,却利用书店的空间,和这座城市,和其他人建立了某种永久的、深刻的联系。
|人造月亮拍摄的南京先锋书店五台山店的明信片墙
有些与城市勾连的书店记忆也是复杂而酸涩的。23级中文的橙又青心中,曾经爱去的书店承载着她对故乡的某些情感,而这家书店的关门给了她不小的冲击,“好像记忆里多了一块回不去的地方。”她仍然会在每去到一个地方之后,探索那里书店,同时她对书店存在的意义也有了更多的思考。“书店其实为人们创造了一个连接现实情感和书籍空间的‘第三世界’。有人说‘哲学的本质是一种精神还乡’,我觉得在书店中阅读也让能人实现一种便捷的精神还乡。”而正是在书店带来的这无数次精神还乡中,我们看见自己对阅读的热爱,阅读的传递,城市的集体记忆和更多风景。
|橙又青记录下在旧书店发现的有趣书籍
漫游:
书籍的盛宴,日常的风景
走出复旦人们关于书店丰富的,细腻的回忆,我们回到现实中,在复旦周边大学路餐馆和酒吧的喧嚣之中,也伫立着两家与复旦人息息相关的书店——“门对门”的复旦旧书店和悦悦书店。他们扎根在这里,成为大学路上日常而又令人驻足的风景。我们倾听了复旦大学旧书店店主张强和悦悦书店主理人罗红的讲述,感受到两家书店自身的独特气质。
一家书店何以成为书店?对于旧书店和悦悦书店来说,皆是“从小开始”,也是与复旦有关。旧书店从文图门口一个卖旧书的小地摊,到在中国科技图书公司拥有一片专门经营二手书的区域,再到公司关闭后,张强盘下了大学路的这块店面。虽然中间历经了许多波折,但最后还是在大学路的一间不大的店铺扎下了根,并把它扩展成双层,接纳着更多的爱书人。
|复旦旧书店内景
而悦悦书店则是“从一面墙开始卖书”的。2001年,主理人罗红和丈夫还是复旦在读、热爱听文史哲讲座和阅读的理工科学生。“那个时候买书不像现在这么容易,只能去逛书店,而且我先生把所有生活费都用来买书了,我就说,干脆开个书店,以书养书吧。”他们于是和北区书店老板商量,租下一面墙开始卖书。“因为我们自己就是学生,更清楚老师们上课会推荐哪些书,其实帮同学完成了选书这样的一个工作。”后来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口口相传下,生意越做越好。他们最后包下了整个书店,这就是悦悦书店的雏形。与其说是“很有商业头脑”,罗红觉得,开一家书店更像是以热爱为初心去做的事情。
悦悦书店跟随着复旦校园以及周边商圈的变迁移动过几次,最后和旧书店一样,留在了大学路商圈。大学路周边不止有复旦上财等高校,同时也有居民区,创业公司环绕,这里的开放程度比之前更高,社会化的程度更高。对于两家书店而言,他们也认为在这里能够接触到了学生和老师以外,还能接触更多资源,面向更多的社会群体。
两家书店经营的日常,同样是繁忙而丰富的。复旦旧书店在大学路的开门时间较早,张强会坐在店里接待来选书的读者们。采访的间隙,他一边回答我们的问题,一边熟练地帮助客人们结算和包装,详细地回答着他们关于书的内容和版本的疑惑。同时,在他和妻子的日常工作中,选书收书也占很大一部分。正是这些四处收集来的书,构成了旧书店的庞大而丰富的书籍宝库。
对于经营方式多元的悦悦书店来说,他们则有着更大的团队和更细化的日常分工。“我们有负责日常书店经营的小伙伴,也有负责活动运营,新媒体运营,社群运营和对接资源的小伙伴们。”罗红介绍到,为了搭建更大的平台,丰富书店的活动,他们需要和复旦的老师、大学路的商家对接。她本人对书店的事务仍然会亲力亲为,把关书店的选书和活动。
|悦悦书店日常经营的场景
两家店面相对的书店,在不同的经营节奏中持续生长着,构成了爱书人日常的阅读角落,或是他们一起交流的场所,也构成了大学路烟火气中独一无二的存在,成为与复旦、与大学路紧密相连的一种文化印记。
伫立:
风景背后的一份热爱
阅读方式的多样化带来了一定的冲击,而实体书店仍然以自身的生命力,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变的文化景观,其中一部分需归功于这些还在努力经营书店的“英雄”们和他们的热爱。就像张强所说,“不是真的热爱这件事,又怎么有毅力坚持下去呢?”承载着情感记忆的书店,是他们因为坚守而热爱,同时又因为纯粹的热爱而选择继续向前的事业。
从文图门口的地摊,到大学路的小店面,在和复旦师生的交流中,张强对于书店的感情也由“谋生的生意”,到“想要真正坚持的热爱”。在做书店的这些年,这种和人建立起来的连接感仍然是让他难以忘记的。他的记忆中,留存着曾经摆地摊时候遇到的关系很好的学生,或是并不张扬,在那里安静读书的教授们,或是有许多毕业后对复旦旧书店念念不忘的,通过互联网找到他的学子们。他们分布在天南海北,却因为这家书店构建起了共同的关于阅读和生活的情感记忆。“这种时刻就会感觉蛮自豪的。”张强笑道。
|复旦旧书店里丰富多样的书籍
对于以热爱为初心而开始书店事业的罗红来说,悦悦书店让她强化了与阅读,和热爱阅读的人之间的情感连接。“对于阅读在我人生中扮演的角色,我觉得阅读为我的人生打开了更多的可能性。”因为阅读,她与朋友,甚至爱人结缘,又让阅读深刻影响自己的孩子。她笑着向我们展示了采访当天女儿给她发的信息——请她帮忙开放书店录播课的权限。“无论是对自我的成长,对我的事业,对我的家庭,书已经成为了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像水,就像空气。”每当看到有很多家长带着孩子一起来听讲座,老师带着学生从浙江跑到上海来听,或者感受到来自女儿的理解——女儿仍然会发消息说想听书店的录播课——“那我就觉得我就有价值了”,她感觉自己真正地把这份热爱和可能性传递着。
这份热爱可抵万难。面对疫情带来的经济压力,罗红也想过关掉线下店铺,但每次她和先生讨论到最后,这件事情都不了了之。在她心中,书店就是她的第二个孩子,是需要持续地去关注它的成长,投入精力和感情的“孩子”,她对它有着割舍不下的情感。“我觉得实体书店是被我当作一种公益在做。如果我一个从事图书行业十几二十年的人都不做,那谁还会去做?同时我也能感受到‘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我觉得如果一辈子做这么一件幸福的事情,也还是值得的。”
|一对亲子在悦悦书店前驻足的场景
拥抱: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