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文史哲通论》思考题
第一讲
1、“华夏”、“中国”、“中华”的古义是什么?“中国”一词在古代还有哪些别称?
2、怎样理解“华夏”、“中国”、“中华”这些概念所蕴含的文化自豪感?
3、中西方“人文”概念各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形成?它们有何异同?
4、看了《古代中国人怎样看世界》这一录像,你有何感想?今天我们应具备怎样的世界观?
第二讲
1、在人类起源的问题上,神话、宗教和科学各有什么主张?怎样评价达尔文的进化论?哈代的“海猿说”有何创见?
2、什么是图腾?图腾与禁忌有何关系?怎样评价弗洛伊德的图腾观?
3、龙是一个怎样的形象?龙能否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为什么?
第三讲
1、什么叫“夏商周断代工程”?它对上古社会的研究有何意义?
2、什么是“尧舜禅让制”?它与世袭制有何异同?儒家为何推崇禅让制而贬低世袭制?
3、甲骨文是怎样发现的?有哪些著名的学者?它与青铜器对研究夏商王朝起着什么重要作用?
第四讲
1、试结合考古发掘的情况,说说西周是个怎样的社会?
2、周公摄政后采取了哪些重要的军事、政治和文化措施?这些措施对整个华夏文明的发展进程产生怎样的影响?
3、《周易》是一部什么性质的书?它有什么文化价值?要读懂这本书需要了解怎样的一套符号系统?
第五讲
1、古代的“士”是怎样由武士转变为文士的?
2、什么是老子的天道观和庄子的逍遥论?
3、老庄之“道”与孔孟之“道”有何不同?为什么说儒道互补是中国古典哲学的逻辑必然?
第六讲
1、什么是“焚书坑儒”?秦始皇为何要“焚书坑儒”?
2、汉武帝为什么要“独尊儒术”?其理论依据是什么?
3、荀子是个怎样的人物?他的天道观有哪些具体内容?
4、先秦诸子重视治国之道,试说说儒、道、法各自不同的主张及其理论依据。
第七讲
1、什么是“魏晋新道家”?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所谓“魏晋风度”有何特点?
2、什么“魏晋玄学”?它有哪些发展阶段?各有什么哲学主张?
3、陶渊明归隐的哲学理据是什么?其归隐对古代的失意文人有何意义?
4、陶渊明的田园诗和谢灵运的山水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审美情怀?
第八讲
1、试简括唐诗发展的四个阶段及其主要特点。
2、中国早期佛教的传播、翻译和西行取经的情况如何?中国佛教有哪些主要派别?
3、中国禅宗南北两派的代表人物是谁?他们在修行方式上有何根本区别?
第九讲
1、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为什么会失败?
2、以苏轼为例,说说宋词豪放一派的主要特点。
3、什么是宋明理学?它有哪些主要派别?
4、在本体论(理)和认识论(知行)问题上,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存在怎样的分歧?
文史哲通论
第一讲华夏、中国与世界
一、“华夏”、“中国”、“中华”的古义
1、华夏
“华”本义指植物花朵。许慎《论文解字》:“华,荣也,从草,从萼。”“华”是古象形文字,上像蓓蕾,下像茎叶。因花朵色彩鲜明,而引申出青春、光彩、明媚、华美喜人等含义;继而又引申为日月的光华。后来,由这些含义又进一步用来形容华夏民族整套礼仪的显贵、光彩和隆盛,并以此指代中土和中土之民,最终成为吾国吾民的称谓。
“夏”,最初指聚居中原的古老部族,用两手、两足以象其形,相沿用以称呼中国人及泛指中国之地。许慎《论文解字》:“夏,中国之人也。从文,从页,从臼。臼,两手,文,两足也。”“夏”字又有“大”意,杨雄《方言》:“凡物之壮大者而爱伟之,谓之夏。”“夏”字还有“华彩”、“五色”之意,以及与“雅”字相通,表示超凡、脱俗、雅正、高贵,如“大雅”、“小雅”。
“华夏”二字连用,初指中原地区,后包举中国全境。此外,“华夏”一词,除指中原之民、中央之国外,还有文采、典章、礼俗、风化、教育等相当于今天“文化”一词所包含的含义。总之,“华夏”一词,不但指中华民族中某个特定的人群与地域,而且表明了这一民族自古以来强烈的文化自豪感。唐·孔颖达:“中国有礼义之大,古称夏;有服章之美,故谓之华。华夏,一也。
2、中国
“中国”这一称谓大约产生于西周初年(前10世纪)。当时,所谓“中国”,包含三种含义:
①指京师,即天子直接管辖之地,与“四方诸侯封地”相对举;
②指商周封地,与“远方”相对举;
③专指东周时期以首都洛阳为中心的地区,即夏区。
从西周到汉代,文献中常有“中国”的指称。但先秦典籍所谓“中国”者,多指京师或中央封地,尤指中原,即黄河中游一带。因为这些地方,通常是政治、经济、文化及地理位置都居于中心地带,正如杨雄所言:“孰为中国?曰:王政之所加,七赋之所养,中于天地者为中国。”
3、中华
“中华”的“中”,指中原,也即周代所说的“中国”,起源于扎根黄河中游平原的远古轩辕黄帝部落联盟。“华”当指华夏民族及其昌明发达之文明。“中华”二字连用,至少在魏晋之前已出现,《三国志》、《晋书》均称中原为中华,含义类同于先秦以来的“中土”一词。至唐代,正规的法律文书中已出现了“中华”概念。元代王元亮解释道:“中华者,中国也。秦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仪,故谓之中华。”20世纪初,有人进一步解释道:“中华之名词,不仅非一地域之国名,亦且非一血统之总名,乃一文化之族名。……华之所以为华,以文化言可决之也。”
当然,“中国”一词自古代以来还有诸多别称:
中国在古代可通称“中华”、“中土”、“华夏”。除此,在一些非正式的文书和诗文中,也可见“诸夏”、“中州”、“九州”、“齐州”、“禹甸”、“支那”、“震旦”、“赤县”、“神州”等别称。至明清两朝则称“中华帝国”;辛亥以后称“中华民国”;新中国成立后称“中华人民共和国”。
二、古代中国人是怎样看世界的?
看录像(清华大学葛兆光教授在香港的学术讲演)
看完思考问题:
1、古代中国人是怎样看世界的?
2、古代中国人为什么会这样去看世界?
3、古代中国人这样看世界有何弊病?
4、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应怎样去看当今世界?
【本讲思考题】
1、“华夏”、“中国”、“中华”的古义是什么?“中国”一词在古代还有哪些别称?怎样理解这些概念所蕴含的文化自豪感?
2、中西方“人文”概念各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形成?它们有何异同?
3、看了《古代中国人怎样看世界》这一录像,你有何感想?今天我们应具备怎样的世界观?
第二讲 人类起源与图腾崇拜
教材第一章主要讲述华夏先民的原始思维模式及其对华夏民族此后的文明史、文化史、精神史、思想史的重要影响。华夏先民的原始思维模式有何特点呢?
概括言之即:
“华夏原始先民的群体思维模式,具有人类童稚阶段‘异想天开’式的浪漫情怀;而且这种思维的发育成长,都免不了要经由‘万物有灵’观念、‘神灵造人’构想、‘巫术通灵’并以巫术改变世界的想象,直到图腾崇拜等阶段。”
关于“万物有灵”、“神灵造人”、“通灵巫术”等内容,大家可参考教材的详细介绍,课堂上我只重点讲讲两个问题:人类起源和图腾崇拜。
一、人类起源
研究原始社会实即研究史前历史。中国早期儒家著作把没有私有财产与阶级分化的史前时代即夏朝建立之前的时代称为“大同之世”,而把夏朝建立以后的时代称为“小康之世”。而研究“大同之世”,首先碰到的一个人类学上的问题就是关于人类的起源问题。关于这个问题,神话、宗教和科学都有各种不同的解释:
1、神话
中国古代女娲“抟土造人”:“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女娲造人”、“炼石补天”等神话故事与盘古开天辟地、伏羲始作八卦等神话故事,共同构成了华夏先民伟大的创业历史。尽管在世界各地的远古神话故事中,都可以找到“神灵造人”的共同母题,但我们十分清楚,所有这些神话故事当然都是荒诞不经的,其本质特征正如马克思在《导言》中所说的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态本身”,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的结果。
2、宗教
基督教《圣经》之“旧约全书”,建立在古希伯来神话“亚当和夏娃”的基础上,宣称上帝创造了人类,即亚当和夏娃。
旧约《创世纪》第一章说:“神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象,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使他们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全地,并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虫。’神就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人,乃是照着他的形象造男造女。”
《创世纪》第二章又写道:“耶和华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名叫阿当。”“耶和华神说:‘那人独居不好,我要为他造一个配偶帮助他。’……耶和华神使他沉睡,他就睡了。于是取下他的一条肋骨,又把肉合起来。耶和华神就用那人身上所取的肋骨,造成一个女人,领她到那人跟前。那人说:‘这是我骨中的肉,肉中的肉,可以称她为女人。因为她是从男人的身上取出来的。’……亚当给他妻子起名夏娃,因为她是众生之母。”
“旧约全书”还说,上帝造了人后,人类都讲同一种语言,人们通力协作,在巴比伦平原建造了“通天塔”。上帝发现人类联合起来的力量很大、很可怕,于是就使用压力把人类分散于世界各地,,并让他们讲不同的语音,阻止他们相互沟通。
无论是神话还是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都带有神秘性和幻想性。
3、科学
近代以来,古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使我们对于古人类的起源有了比较科学的认识:由猿到人,经历了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的过程。就中国而言,已知的“直立人”有: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和县人等;已知的“早期智人”有:大荔人、金牛山人、丁村人、许家窑人、马坝人等;已知的“晚期智人”(现代人类)有:柳江人、资阳人、山顶洞人等,构成了完整的中国古人类进化链。
①“夏娃理论”
近年来国际学术界关于“现代人类”的“单一起源论”提出了一种著名的假设:现代人类起源于非洲。这就是所谓的“夏娃理论”。这种理论认为,目前地球上的各个人种,都是20万年前某一个非洲女性祖先的后代。这个非洲女性祖先类似《圣经》上的夏娃,她的后代离开非洲,扩散到世界各地。
然而,这种“夏娃理论”却遭到中国古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的质疑。最有代表性的是吴新智院士,他认为:在中国大地上,从直立人到早期智人再到现在人类的化石表明,他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连续进化,东亚的蒙古人种是从当地的古人类发展而来的,并非来自非洲。此外,2002年,中国科学家对具有解剖学上现代人物特征的柳江人进行重新测定,得到的结论是:柳江人生活在距今约七万年至十三万年之间的华南地区,用有力的实证反驳了中国现代人类起源于非洲的观点。
今天,代表“单一起源论”的夏娃“夏娃理论”日益面临“多区起源论”的挑战,中国学者的研究表明中国人的主体是东亚大陆的土著居民。
②进化论
“夏娃理论”只是关于人类起源的地域问题,还不是有关人类起源的最根本的问题。最根本的问题应该是关于人类起源于何物的问题。而关于这个问题,通常我们认为比较科学的理论是达尔文的进化论。
达尔文认为地球上的生物都是通过物种进化而生存发展的,即所谓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生物规律同样也适用于人类。但对于达尔文的进化论,西方学术界一直存在不同看法。
美国学者詹腓力出版了《审判达尔文》一书,从法律、历史、哲学、心理学、动物学、古生物学等方面对达尔文进行了全方面的批判。作者认为:
第一,达尔文主义最常用的命题是同义反复命题。如自然选择论中的“适者生存”。按进化论定义,遗下最多后代的生物最能适应;同时进化论预言,最能适应环境的生物将拥有最多的后代。这样,达尔文主义的命题成了一个什么道理也没有揭示的命题。
第二,达尔文主义的理论是逻辑推理。也就是说,自然的选择与进化只是通过推理的论据来表达,是一种逻辑上的顺延。事实上,生物改变并不一定是按这种推理来进行的。
第三,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论是科学的假设。达尔文证明自己理论的证据是缺乏说服力的,只能解释一些不寻常的现象。他却由这些特例推广到普遍进化,因而只能是特殊基础上的假设。如果生物真是由一个物种向另一物种进化而来,那么必定存在物种间的过渡类型。可是为什么我们所发现的化石中却几乎找不到这样的证据呢?如果生物的进化真的是长时间的逐渐变化,那么从单细胞又如何产生出复杂多样的动物门类呢?从同一个祖先那里又如何进化出多种不同基因组合的物种呢?为什么大约6亿年前的寒武纪,几乎所有动物的“门”同时在地层中出现呢?
达尔文无法解释这些现象,然而他的理论却一直以来都被当作是真理。作者认为,出现这一现象原因在于:达尔文主义是哲学的必要。因为达尔文最突出的贡献在于提供一个比较可能理解的机制,借此可以理解生物必须经过的变化,不必依靠神明的引导或隐秘的生命力,或其他现时物质世界之中捉摸不到的力量。这正好符合当时哲学上反对经院神学的要求。为了彻底地反对神创论,高举唯物主义大旗,进化论自然是一个上佳的选择,一旦人们选择了进化论,对它的依赖使之由科学变成了一种信仰。一旦上升为哲学上的信仰,进化论也就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东西。对于它的缺陷我们就可以熟视无睹。“为此,科学界尽心保护达尔文主义而不去检验它,甚至歪曲科学研究规则来帮助它们成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