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记者陈创明摄
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内展品。记者陈创明摄
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重现爱国人士出版印刷《救亡日报》的情景。 记者陈创明摄
仲夏的一天,记者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位于广西桂林市中心的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这是一幢具有桂北民族建筑风格的两层砖木楼房,原来是老房东黄旷达卖酒的铺面,叫“万祥槽坊”。
走进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抗日烽火映桂林”几个大字映入眼帘。纪念馆复原陈列李克农卧室兼办公室(周恩来曾在此住过)、机要科、电台室、秘书室等。纪念馆用声、光、电、多维视觉立体动画效果、模拟仿真动感场景再现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战,让参观者仿佛回到了抗战的年代。
1938年11月,在中共南方局和周恩来亲自领导下,成立了八路军桂林办事处,中国红色特工王李克农坐镇桂林负责日常工作管理。1938年12月至1939年5月,周恩来曾三次来到桂林,对办事处工作予以部署和指导。
楼上的电台室里,一个长方形的老式木质外壳电台和两个仿真的八路军正在发报,滴滴的声音,穿透天空。讲解员告诉记者,大家看到的是电台、电线、电键、天线,还有手摇发电机,以及八路军发报过程。在抗战年代,这是看不见的,因为这是一套秘密电台。它的天线隐藏在墙壁里,电台和电键之类的设备是暗藏在房间衣柜隔层内的,平时呈现的就是一间普通的房间。
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战士使用过的生活用品。记者陈创明摄
纪念馆再现八路军发报的场景。 记者陈创明摄
纪念馆再现抗战时期桂林被日本轰炸时的场景。 记者陈创明摄
八路军桂林办事处建立之后,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化人相继聚集桂林,为了配合抗战宣传需要,救国会除了出版《救亡日报》外,在桂林还主办《国民公论》会刊,并以此规范抗日宣传口径和原则等。胡愈之、张志让、张铁生、千家驹等知名人士轮流负责编辑,周恩来三次来桂林时都曾单独约胡愈之、千家驹等人晤谈,对救国会的工作给予极大的关切,同时指示在桂救国会的成员要密切配合抗日宣传形势,多开展活动、吸纳会员、团结有识之士,最大程度地利用救国会的团结作用和影响力。
抗日战争期间,前方失守,日军就对后方重镇桂林进行狂轰滥炸,当时,陶行知路过桂林,为躲避日本飞机轰炸跑进雉山岩,四个多小时躲避时间里,他发现桂林有十万人,如果每人浪费4小时,10万人浪费多少时间!何况还有这么多逃难来桂林的外地人呢?在中国这个积贫积弱的国家里,能够接受正规教育的人不多,中国还存在这么多不识字和不懂算数的文盲!如果利用这个躲避时间,帮助百姓扫盲,既能解决逃难老师工作问题,又帮助大家认字,不是两全其美吗?
在大家避难还来不及的时候,陶行知奋笔疾书写的文章《岩洞教育的建议》,得到了当时政府、流亡老师以及百姓的支持,不久,抗战学校就在各防空避难所开学。老师教小孩和老人识字,教他们唱救亡歌曲,以至于“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等抗日歌声久久回荡在桂林七星岩、雉山岩等岩洞。
抗战烽火映桂林。记者陈创明摄
抗战时期的岩洞学校。记者陈创明摄
油画:周恩来到八路军桂林办事处工作时的情景。 记者陈创明摄
周恩来在八路军桂林办事处工作时使用过的公文包。记者陈创明摄
参观完桂林八路军办事处纪念馆,感受历史的足迹和党为人民奉献的热忱。正所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知兴替而后何为?让我们用历史感悟未来!
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简介:桂林八路军办事处成立于1938年11月,集八路军桂林办事处、中共中央南方局桂林办事处、新四军驻桂林通讯处于一身,是中共中央设在南方一带国民党统治区领导机关和公开的办事机构。其任务是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动员、团结各阶层人民抗战;领导、引导桂林抗日文化救亡运动;筹运军需物资和输送抗日人才;领导和联络南方各地及南洋一带的中共地下党活动;为党中央和抗日前线收集、传递各种重要情报等。现在纪念馆展出的有当年八路军驻桂工作人员使用过的钢笔、衣服、公文包、手枪、汽车、摩托车、家具、生活用具等物品。纪念馆还展出叶剑英、徐特立、李达及越南人民领袖胡志明在办事处工作、活动的照片和以及有关文史资料。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办事处奉命撤销。解放后,人民政府对旧址进行了保护和修缮。1977年1月成立纪念馆并正式对外开放。据了解,纪念馆自对外开放以来,接待了近1000万人次的海内外观众。近年来,特别是2008年免费开放以来,纪念馆年接待观众25万人次以上,成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记者陈创明)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