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史
“活起来”
厦门文史沙龙持续探究本土历史与文脉,广泛收集整理文史资料,编辑出版《厦门文史丛书》《厦门市图书馆馆藏旧报刊资料丛书》等30多部地方文献,持续推动了厦门地方文献研究和开发利用,让地方文史“活起来”。
品牌集聚效应
初步展现
厦门文史沙龙初步展现了品牌集聚效应。在“厦门籍清朝水师提督”活动上,同安籍名将李长庚的后人刘李雄带来其收藏的与李长庚相关的史料拓片作为补充,其中《宁波府鄞县义塚碑记》《李将军死事诗》等为首次发现的史料。左图为《宁波府鄞县义塚碑记》(局部)。
2015年11月15日,厦门文史沙龙举办“走寻老厦门之中山路”主题文旅融合采风活动,吸引了众多参与者。(资料图)
▲2013年3月22日厦门文史沙龙在市图书馆启动,洪卜仁先生以“还历史以真实——以‘天一信局’倒闭前后事实为例”拉开活动的序幕。
厦门文史沙龙活动围绕图书馆丰富的厦门地方史料,通过演讲、研讨会、走访等多样化的形式开展学术交流,图为文史爱好者们参与主题讲座。
本版文/本报记者 何无痕
通讯员 张元基 柯必灿
本版图/市图书馆 提供
一说起厦门的老牌公益活动,厦门文史沙龙一定是新老文史爱好者们绕不开的话题。它是市政协“一委一品”的特色品牌,曾连续多年写入政协厦门市委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是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党史方志·资政育人”的党建品牌;是市图书馆地方文献阅读推广活动品牌,曾荣获中国图书馆学会“2017年阅读推广优秀项目”。每当发布新一期的活动预告,厦门文史沙龙的“粉丝”们就会积极转发,口耳相告。
2013年,在洪卜仁先生的倡议下,原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宣传委员会、原市政府地方志办公室以及市图书馆三家单位共同搭建了厦门文史沙龙平台。该沙龙不设任何门槛,旨在为年轻一代的文史研究者免费提供开放式的学术交流平台,通过多元化的形式发掘与宣传厦门的文史文化,普及和共享地方史知识,让更多的人了解厦门的文化传统和历史遗产,继而提高厦门市民的文化素养和历史意识,培养锻炼后备研究力量。到如今,厦门文史沙龙已走过了风雨兼程的十年时光。
为什么厦门文史沙龙有如此大的魅力?为什么一个纯公益性质的文化沙龙,能够持续举办十年,且影响力不断扩大?如何才能越办越好?本报记者将为您一探究竟,共同回首厦门文史沙龙的十年点滴,展望更加辉煌的十年。
搭建平台
传承厦门文脉
一切还要从被誉为“厦门活字典”的洪卜仁先生说起。厦门文史沙龙是在厦门市图书馆“洪卜仁工作室”的基础上搭建起来的。2004年,市图书馆以洪卜仁先生为核心成立“洪卜仁工作室”,面向社会开展地方文史咨询、专题展览策划、文献研究与开发等专项服务的新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2013年1月,为宣传并传承厦门文史研究成果,洪老倡议,依托市图书馆丰富的馆藏地方文献资源,联合市政协、市方志办共同策划组织厦门文史沙龙活动,集合厦门及周边城市文史爱好者,主讲有关地方史、闽台文史研究的话题,现场开展厦门地方文史学术研讨交流,激发读者对地方文献研究的兴趣,普及地方文史知识,传承闽南文化,推广地方文献阅读。
同年3月22日,厦门文史沙龙活动启动仪式在市图书馆举行。由当时85岁高龄的洪卜仁先生拉开厦门文史沙龙活动序幕,演讲题为“还历史以真实——以‘天一信局’倒闭前后事实为例”。首期活动便取得了开门红,聚集了40多位厦门地方文史专家和学者,共有130多人参加,自此便在文史爱好者群体中留下了良好的口碑。
经过各方持续努力、整合资源,厦门文史沙龙品牌模式逐渐成熟。市政协为厦门文史沙龙推荐了由市政协特约文史顾问与研究员组成的专家学者团队;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也推荐了单辉、李向群等地方史研究专家到厦门文史沙龙主讲;市图书馆组建了一支地方文献研究团队,培养专业馆员为文史爱好者们提供各种文史专题的调研性咨询,参与整理史料,筹建并完善“洪卜仁剪报资料馆”等。
有一群新老厦门人,个个都是“骨灰级”的文史爱好者,厦门文史沙龙品牌的持续提升离不开文史爱好者们的长期支持。何宏杰常年参与厦门文史沙龙活动,几乎一期不落,并且积极承担活动志愿者的工作;林恒立则实现了角色转变,从厦门文史沙龙的“忠实听众”成长为“主讲人”,“接棒”文史传承,向更多人讲述厦门故事。
牵线搭桥
传播厦门文化
厦门文史沙龙依托“洪卜仁工作室”的文史专家学者资源,吸引了一批文史爱好者,围绕图书馆丰富的厦门地方史料,通过演讲、研讨会、走访等多样化的形式开展学术交流,构建文史知识宣传普及和学术交流平台,以扩大社会大众对厦门人文史料的阅读兴趣。
为进一步提升内容,擦亮品牌,2020年,市政协文史学委、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市文旅局和市图书馆等主办单位相关负责人对改版提升工作达成多方面的共识,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方法为沙龙活动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让更多的人关心关注厦门这座美丽城市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经过十年精心运营,厦门文史沙龙已初步展现了品牌集聚效应。在“厦门民国文献知多少”主题活动现场,厦门收藏家陈亚元带来了自己珍藏多年的《南声》《思明报》《厦门民报》《商学日报》等民国报纸,这些均是承载厦门历史文脉的珍稀史料。同时,厦门文史沙龙借助主题活动宣传地方文献保护知识,搜集民间地方文献流传信息,推动地方文献征集工作持续“下沉”。
厦门文史沙龙还为地方文化的“破圈”传播积极牵线搭桥。如李向群主讲的“再起底,厦门的抗战记忆”和靳维柏的“漫谈厦门闽南红砖建筑”等活动,以“沙龙+新书发布”的形式,文史爱好者们既解“书荒”,又能了解到作者编撰的“幕后故事”,作者们则通过厦门文史沙龙的品牌资源,进一步扩大著作的影响力。
除了将专家学者“请进来”分享,厦门文史沙龙还创新“文旅融合”的阅读推广形式,组织文史爱好者们“走出去”探访寻踪。2013年5月18日,第3期厦门文史沙龙首次采用户外考察、采风式的活动形式,主题为“鼓浪屿采风”。活动由洪卜仁、龚洁、何丙仲三位厦门文史专家带队并负责讲解,分东西两条线路考察了多处鼓浪屿老建筑。活动预告一经推出读者纷纷报名参加,采风过程中,甚至能看见有外地来厦门的游客,自发跟随着聆听专家的讲解。据不完全统计,户外采风形式最受年轻人欢迎,平均每期报名读者中,年轻人超过五成。
过去的十年,厦门文史沙龙坚持守正创新,不断发展迭代,将厦门多元文化持续融入新老厦门人的现代生活中,不断启发参与者们自觉探究厦门这座城市的故事和价值,欣赏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继而实现“存史、育人、传承”的文化目标,为传承城市文脉,培养更多的地方文史研究专业人才。
精心打磨
讲好厦门故事
十年来,三家单位联合举办的厦门文史沙龙已邀请海峡两岸70余名文史专家学者,开展了97场专题活动,吸引文史研究者及爱好者5000余人次参与,不少活动还吸引了中小学生参与。厦门文史沙龙品牌火热的背后,是专家学者数量与文史文化故事质量的有机融合。经过持续的总结、提炼与打磨,目前厦门文史沙龙形成了“厦门地方文史”“海丝系列——华侨华人”“闽台历史渊源”“文旅融合系列”等多个主题。
厦门素有“海滨邹鲁”之誉,历史文化厚重。厦门文史沙龙持续探究本土历史与文脉,通过“厦门岛内教育溯源——从玉屏书院讲起”“科学家苏颂”“厦门文物史迹漫谈”“奥妙的厦门姓氏源流”“厦门文化的多元特征”“陈述厦门地图”等多个主题进行研讨交流,广泛收集整理文史资料。
嘉庚精神作为厦门精神的一部分,早已与厦门城市的历史文化深度融合。厦门文史沙龙通过“陈嘉庚先生其人其事”“名人笔下的陈嘉庚”“陈嘉庚与百年厦大”等主题活动,从文献研究、名家评述等不同的角度阐述嘉庚精神,弘扬陈嘉庚先生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挖掘嘉庚文化的独特魅力。
厦门文史沙龙围绕华侨华人主题,举办了“漫谈厦门侨史侨情侨务”“孙中山与闽南华侨”“厦门——闽南侨批中心”“漫话南侨机工”等专题沙龙;同时,厦门文史沙龙积极引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内容,通过“印尼糖王黄奕住的创业史”“华人离散群体的战争记忆——兼谈战时侨眷生活”等专题,引导市民了解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沙龙聚集的专家及文史爱好者们先后编撰出版《闽商发展史(厦门卷)》《厦门华侨纪事》等“海丝”文献,其中《厦门侨批》《按章索局:图说厦门侨批》的出版,填补了“厦门侨批”研究的空白。
此外,厦门文史沙龙积极传播厦门海洋文化,组织了“海事博物馆与沙坡尾社区”“寻访厦门老码头”“厦门私立海疆学术资料馆的缘起与历程”等主题活动。
如今,厦门文史沙龙已成为促进厦门地方文史知识普及、闽南文化传承与发展,挖掘地方历史文化内涵,探索和创新文史研究方式,培养后备研究力量的一个公益性、开放性的文史学术交流平台,成为厦门社科的“金牌活动项目”。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未来,厦门文史沙龙平台将继续聚集厦门乃至闽南地区更多的专家学者,开展文史研究利用、传承普及工作,并建立专家型的“智囊团”,承担大型课题和智库服务,以项目参与的方式,挖掘厦门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强化历史文化的价值研究,锻炼和培育厦门地方史研究推广人、传承人,讲好厦门故事,展现新时代厦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新进展新成就,推动厦门文化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声音】
主讲人林聪明
参与者的热情
是最好的奖赏
作为一个在市区两级宣传部门工作27年的宣传文化战线的老兵,一个老鼓浪屿人,我的工作和生活实际上都与厦门的历史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2013年5月退休以后,我把主要的精力投入到鼓浪屿历史文化的研究中。“话说鼓浪屿”的系列公益讲座从2016年11月开始,至今已经在“厦门文史沙龙”、鼓浪屿干部疗养院、机关、学校做了几十场的文史讲座。在所有我参与过的鼓浪屿历史文化讲座中,厦门文史沙龙是我最心仪的平台。因为它具有层次高,研究性、探讨性和传播性相融合的特点。参与的对象都是厦门文史的研究者和爱好者,而参与者的热情是对主讲人最好的奖赏。2021年3月13日的“走读鼓浪屿”活动有80人参加,大大超过原定的人数,从上午九点到中午十二点,整整三个小时。一路走,一路讲,一路提问,自始至终队伍不散,气氛热烈,还有女游客推着儿童车一路跟随,令我十分感动,觉得自己的付出十分有价值。这也是厦门文史沙龙的影响力和魅力所在。
主讲人林恒立
几乎场场打卡
获益良多
我与厦门文史沙龙结缘有五年多了,这缘分其实缘自一次“偶遇”。2018年的一个周末,我到厦门市图书馆找资料。大门口有块牌子,上面写着“厦门文史沙龙 主题:厦门籍的抗战将领”。与文史沙龙的不期而遇,让我成为它忠实的听众。虽然文史沙龙都在周末举行,但听讲座已成为我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要没有特殊情况,我场场都打卡。
我是一个普通的文史爱好者。多年来,我挖掘、整理与记录在地人文史事,厦门文史沙龙的主题都比较新鲜,世遗、非遗、抗战记忆、厦语电影、百年厦大、厦门党史……涉及地理学、民俗学、抗战史、华侨史、海关史、闽南话研究等等。演讲嘉宾既有厦大教授、工艺大师、文博馆员,还有一线的文史工作者、对厦门地方文史有研究的领导干部、媒体记者等等。演讲嘉宾只有我们听众想不到的,没有厦门文史沙龙请不到的。在厦门文史沙龙这个平台,诸多专家学者的史学研究与分析方法,使我获益良多,现在我也成了文史沙龙的主讲人之一。
听众何宏杰
因为文史沙龙
我更爱厦门
十年间,数十位厦门文史专家、研究者,走进厦门市图书馆“洪卜仁工作室”,近百场精彩的文史讲座,让我更加热爱厦门的历史、了解厦门的乡贤名士……
毫无疑问,洪卜仁先生是厦门文史沙龙的灵魂人物。厦门的天空上,有一颗叫作洪卜仁先生的星,永远闪亮。没有他,就没有厦门文史沙龙举办这十年的坚持前行,即便在他于2019年5月20日仙逝以来这近四年,即便遭遇了新冠疫情,仍不曾间断……主办三方单位人士,在洪老费尽一生努力开创新境的精神感召下,不忘初心,认真工作。作为亲历者和一个土生土长的厦门市民,在怀念洪老的同时,我也要向以洪老为创办人的整个团队,由衷地表达深深的感谢和敬意。祝福厦门文史沙龙越办越好,越办越广。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