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NZHOUUNIVERSITY2013ec..2013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广西南宁53000“文史互证”是陈寅恪先生在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一大贡献。无论思想内涵方面,还是文学研究方法领域,都为后学留下了可供继宝贵遗产。结合陈寅恪先生的“文史互证”的文学研法进行具体探究。[关键词1673—8314(2013)12—0024—04陈寅恪先生是一代学术大师,“文史互证”的文学研究方法是其在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一大贡献。目前,针对陈寅恪先生和其文学方法的研究在学术界在所不钞。据笔者调查统计,自2000以来,论述陈寅恪先生文学研究方法的文章有2003年陈先明在韶关学院学报第期发表的《试论陈寅恪先生的文史互证研究》,2010等在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第期发表的《浅析陈寅恪文史互证的文学研究方)为例》,2011文本解读的价值》,2012年韩开元在青春岁月18期发表的《文史互证的典范之作:读陈寅恪先生(读莺莺传)》,2013广西社会科思想内涵与研究方法进行深度剖析与解读,以便后学对这一研究方法有更深人的了解,在研究问过程中有更成功的借鉴。限于笔者能力有纰漏之处,望各方家批评指正。内涵与研究方法陈寅恪1890-1969,现代著名历史白诗笺证稿》、《柳如是别传》、《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等。
陈寅恪先生学贯中西20世纪中国学术史上的一代宗师。他的文学研究方法作为其学术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界影响深远,“文史互证”就是其一。陈寅恪在《柳如是别传,旁涉梵夹道藏,寅恪平生才识学问固远不逮昔,而研治领域,则有约略近似之处”_1。这里陈寅恪先生治学最精华的部分之一是“文史会通”,即用文学作品阐述历史知识,用历史知识解说文学作品,这个方法又可称为“文史互证”。为唐诗的史料价值最高,因其作者多至两千余人J】”。“文史互证”包含两个方收稿日期2013—09—20曾欢欢(1985,用史学家的理性眼光分析文学作品产生的背景及作者生活的特定历史环境,以求达到对作家和作品“真了解”。二是内涵方面对“文史互证方法进行分析:“其一是从史学角度考证诗文用史家广博丰厚的历史文化知识,对古诗文易索解或易被浅解、误解之字、词、出典等,从历史的角度予以透辟的考订、辨误、解说,尤其要找或注意诗中所含与当时历史事实有关文为史料,用所谓‘历史’通过发现其中时间、地域、人物等史料成分分析诗中的古典与今典,并与史籍所载相参证而更全面地把握历史真相,对古人之思想、情感及其所处之时代社会达到真正同情与了解3j5。此段论述体现了陈寅恪先生“文史互证”研究方法的深刻思想内涵。
引经据典。陈寅恪先生对作品中的相关史实进行了新的考证,并结合时代背景对此诗禁止传播原因提出了新的观点,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可校笺》的发表及“文史互证”的具体运用校笺》的发表据汪荣祖先生的《陈寅恪评传》记载之春,清华中文系同事俞平伯楷写《秦妇吟长卷》,并注明各写本文字之异1936),后于昆明白印线装本,改名为《(于广州出油印本,又改名吟校笺》。因此,陈寅恪先生的《(秦妇吟之作应先后应有三个版本:一是民国25校笺》;二是《清华学报》第11补正》。此三种稿子内容相同,时有增补订正。又,1980海古籍出版社《寒柳堂集》收录本又有新的补正已遇害,所谓的补正”非但微乎其微,且真实度亦不无可疑陈寅恪“文史互证”的运用1.《秦妇吟》词语笺与考证《秦妇吟》的校勘笺注工作主要集中在建北大《国学季刊》第校本及跋》(《敦煌零拾》)具有发轫之功。其后笺注》(商务书馆1934年小丛书本。当然,贡献最巨者当属陈寅恪先集》上海古籍,1980。陈寅恪先生,以其大文化史的眼光,运用“文史互证隐,真知灼见,产生出了一些突破性成果。如闻汴路舟车绝,又道彭江南风景异”_4JJ巧。关于”一词的考证。王也。陈氏引用《元和郡县图志》徐氏凿汴以来,彭城南控蛹桥任”I41127。
陈氏由此推断“汴路”乃当时习用之名,不可改为“汴洛”,亦不得释为“开封至洛阳”。陈氏之观点已为学界普遍认可。至此此诗的时间及从洛阳东奔之路程问题乙未去东都,庚子洛下河,止汴梁口,遂泛汴流,通河于淮,辛丑26钦州学院学报第28”I41127-128。又结合《元图志》徐州条、润州考证。参照夏成焘先生能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可,但对后学仍有很大迪作用。陈先生从古代典籍中引用大量的历史事实来证明诗中引起学者广泛关桥”等词语,强有力地提高了陈寅恪先生观点,虽然不能成为定论,但却能给人以启迪,具有方法论的意义。诗云泣”L4j1鸵。陈寅恪先生提出唐代“奴”古音通假,因此“此二句诗意,则只谓主人及奴仆,即举家上下全体忧泣而已,非有所实指也”[41145。陈氏对此的见解是较为精辟的,得到,不仅使诗中的疑难词语得到进一步的证实且使诗文所体现的意义更加清晰。陈寅恪先生的《(秦妇吟)校笺》,颇显其考据之才,从史诗与地望考证诗中所述阳”,以及“从洛阳东奔之路程”。然更主要者当时人民避黄巢之乱的惨状时却未曾收入。但此诗的敦煌写本甚,足见其当时流传之广。因此,陈寅恪先生则怀疑韦庄年讳言此诗并结合《新唐书》与《旧唐书》及其他相关古籍中的相关史实对韦端己讳言此诗的原做了进~步的考证,并提出了颇有影响的观点。《旧唐书,求援邻藩黄巢自率精兵数万至复光在渭北,犄不意,大败Jl”。《旧唐书工部尚书,为节度使来攻,而朱温将_l38《新唐书,与东面招讨使并力定关中”l4_1弼。陈寅恪先生在考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