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散文学会简报(2023.7-2023.12)
出版的部分研究专著
(一)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散文研究
张固也:《先秦诸子与简帛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年10月。
内容简介:本书为一部学术研究著作,主要涉及先秦诸子与出土简帛两方面的研究。作者治学的中心思想是,在先秦诸子与出土简帛的研究中,编联复原是仅次于文字释读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研究者只有在正确的文本编联和复原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准确诠释其内容和思想。基于此,本书对《管子》《文子》等传世文献的编联考证下了很大的功夫,同时利用新出土的简帛文献,提出了诸多新见解,对于深化先秦诸子和出土简帛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张永路:《不主于经:〈国语〉与经学史的演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年10月。
内容简介:本书以《国语》为切入点,通过对《国语》学史的梳理来呈现经学史的演变历程。作为一部经学序列中的边缘文献,《国语》是观察经学边界变动演化的浮标。因此,本书将《国语》置于经学史发展的宏大背景中,通过梳理《国语》在经学史演变过程中各个重要节点的不同境遇,特别是历代学者对《国语》不同的认知定位,寻找《国语》在经学史中的变动轨迹,并探求这种认知差异背后的经学史演变根源,以此确定历代经学的边界,进一步归结出经学史演变的内在机理,从而把握整个经学史的发展脉络。
尉侯凯:《上博简〈论语〉类文献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年9月。
内容简介:本选题为“上博简《论语》类文献研究”,研究对象是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简中与《论语》内容、体裁相似的文献,包括《民之父母》《子羔》《鲁邦大旱》《从政》《仲弓》《相邦之道》《季康子问于孔子》《君子为礼》《弟子问》《孔子见季桓子》《颜渊问于孔子》《史蒥问于夫子》12篇文献,内容涉及孔子、子夏、子羔、鲁哀公、子赣、季桓子、季康子、颜渊、宰我、子路、子游、史蒥等,均为孔子与弟子、时人的问答之辞,为总结和还原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地位等提供了丰富的原始材料。本选题从微观(解决疑难字词和断句问题)、中观(分析简文主旨、人物思想)、宏观(探讨《论语》类文献的性质等)等角度对上博简《论语》类文献进行深入解读,首先,对这批文献中遗留的疑难字词和断句问题进行考释、修订,仔细疏通有关文义,把文本的释读提升至一个新的高度。在此前提下,对其中的关键人物进行研究,深入探讨文本的内涵,提高对各篇文献主旨、思想的理解。最后,综合考察上博简《论语》类文献的性质、流传和影响等,辨析上博简《论语》类文献与《论语》的关系以及与《论语》成书有关的若干问题,考察它们在楚地的传播、影响等情况。
李春青、姚爱斌主编:《两汉文艺思想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年9月。
内容简介:本书分为上中下三册,共九编33章130余万字,系统阐释了两汉四百年文学艺术思想的发展历程。全书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梳理两汉的文艺思想及其重要特征,既有历史的时间线索,又有专题的内容研究,两者结合,将两汉文艺思想的研究推向新的高峰。纵向维度侧重于历史的论述,从西汉初中期、西汉后期、东汉前期、东汉中后期四个主要历史时期,论述两汉时期文艺思想的发展概况、重要作家与重要作品的文艺思想等。横向维度则着重截取代表性人物与文艺思潮,对两汉文艺思想的生成机制、《礼记》的诗学蕴涵、扬雄文艺思想与西汉后期文人心态、郑玄诗学思想及其范式意义、东汉辞赋的文艺思想、汉代各类艺术中蕴含的美学思想与文化意味等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并着重探讨了“文人”作为一种文化主体身份的历史生成、演变及其对文学观念之影响。本书的出版推动了两汉文艺思想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倪豪士著,邝彦陶编译:《历史的长河:倪豪士〈史记〉研究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23年9月。
内容简介:本书为美国著名汉学家、翻译家倪豪士(William H. Nienhauser, Jr.)的《史记》研究论集,收录了倪豪士教授《史记》学术史研究、《史记》《汉书》比较研究、《史记》编纂及《史记》翻译研究等方面的论文二十余篇。1991年开始,倪豪士着手主持《史记》英译本项目,三十年的翻译工作赋予他极其独到且全面的眼光,为了准确翻译每一个字,疏通每件历史事件之原委,倪豪士教授及其翻译小组不得不通观《史记》全书、诸早期文献中的平行及相关记载、后世注疏研究、诸版本以及早期引用的异文等,故而其研究不但拥有坚实的文献考证基础,而且其结合西方新批评、形式主义批评以及细读精研的方法,常常能在我们习以为常的细微之处发现重要问题,显示了独特的研究视角与研究路径。
赵德波:《经学与文学交互视野下的蔡邕著述研究》,中华书局2023年9月。
内容简介:本书以蔡邕及其著述为研究对象,对东汉后期的经学与文学关系进行探讨,以典型个案研究带动相关领域的考察,具体深入地分析了蔡邕著述中的经学意象、事象、典故,探讨了蔡邕经学理念在文学上的表现以及礼乐经师与著述的关系,最后对蔡邕的著述进行文献考辨和文学解读。成果由点到面,从浅入深,对于更深刻地分析考察蔡邕在东汉后期文学与经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揭示汉代经学与文学的关联与互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程章灿:《魏晋南北朝赋史》,商务印书馆2023年10月。
内容简介:本书作者试图通过对魏晋南北朝赋史的宏观把握,鸟瞰二至七世纪赋史发展的来龙去脉,分析历代社会心理和文学思潮对赋体发展的影响,追寻赋体在拓展自己的题材领域、表现空间和丰富提高艺术表现手段方面的前进足迹,同时探讨赋与同时代其他问题(尤其是诗)的关系,考察了人们对赋的观念评论的变迁,并希望透过这一段赋史,观察作为其背景的中古文学和文化现象。
本书的研究,一方面充分运用计量史学的方法,把作者搜寻到的大量材料,用统计、数字、表格列出,显示出文学研究中的科学观念,另一方面,作者对某一时期某一作家赋的观念的研究,不局限于过去通常所做的仅着眼于一些理论著作,而是尝试着从作品本身进行探索,更切近文学思想的实际,更容易直接把握赋在观念上的发展和演进。这种对赋体文学所做的历史的美学的考察,使得这部书具备较高的学术层次,也使人感到辞赋的研究确有其审美与艺术价值。
李壮鹰主编:《魏晋南北朝文艺思想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年9月。
内容简介:本书分为上、下两册,共3编31章105余万字,综合探讨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艺创作和文艺思想的发展情况,重点从历史语境入手,深入探讨人们文艺观的社会成因和思想、学术背景,集中剖析本时期所产生的文艺范畴的观念内涵,并仔细绎理文艺思想发展的历史脉络。本书不仅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的研究具有开拓作用,对整个历史文化、古代思想史的学术研究亦有所补益,同时,也将为今天文艺学的建设提供历史参考。
李建中:《博观雅制:〈文心雕龙〉导引》,商务印书馆2023年10月。
内容简介:《文心雕龙》既是中国文论经典,又是中国文化博观雅制之典范。本书立足通识教育理念,从思想、文本和方法三个维度呈现《文心雕龙》的文论精髓和博雅精神。前面三章知人论世,结合刘勰生平际遇,介绍《文心雕龙》儒、道、释兼宗的思想资源;中间四章品藻佳构,在现代文艺学与古典诗文评的双重视域下,精讲《文心雕龙》的创作论、文体论和接受论;后面三章深识鉴奥,从振叶寻根、唯务折衷和弥纶群言三个层面楬橥刘勰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方式。
唐宋散文研究
刘宁:《同道中国:韩愈古文的思想世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3年9月。
内容简介:本书以贯通中国文章史、思想史的视野,对韩愈通过“文教”传统在中国思想史和中华文明史上的重大贡献,做出了独到而深入的发明,从成体之功、造语之力、文道追求三个主要角度,全面探讨了韩愈古文在文体、文法、语言、观念上的新创,以及这些创新与其儒学复兴思考的深层联系,揭示了韩愈古文深邃丰富的思想世界。
书中详细讨论了韩愈追求拟圣、追寻定名、讲求开放师道、推重天性忠诚等思想特质与其古文成体之功的深层关联,分析了其语言创新所体现的激进追求与超越力量,同时深入探究了韩愈对“文道观”的全新建构。这些观点不仅激活了韩愈的思想能量,也光大了唐代在中国的精神传统和思想史上的启示性地位,并对“唐宋变革说”提出了新的回应和解说。
胡可先、杨琼:《贞石留芳:唐代诗人四十家墓志疏证与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23年12月。
内容简介:本书的两位作者胡可先和杨琼在2021年出版了《唐代诗人墓志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书,是唐代诗人墓志的专题辑集,并将释文、拓片、叙录、校订融为一体进行综合考述。这部《贞石留芳:唐代诗人四十家墓志疏证与研究》是在《汇编》的基础上分初盛中晚四阶段选取四十位诗人的墓志进行研究,这次研究就更加细致全面,将揭示更多的信息,为唐代诗人研究提供新的成果。
王水照:《苏东坡和他的世界》,中华书局2023年8月。
内容简介:被称为“千古第一文人”的苏东坡是一位个性鲜明独特而又难于言说的人物,给中国文化史留下了丰富复杂而世所罕见的文化遗产。在众多轶事和传说背后,真实的苏东坡到底是怎样的?著名的宋代文学研究学者、复旦大学资深教授王水照先生以毕生研究苏东坡的丰厚学识和独到心得,面向大众,从综论十题、苏海拾贝、东坡诗词讲解、苏文简释四个部分全景解读苏东坡其人、其文、其思想,配以百余幅展示苏东坡思想文化世界的历史画作,才思和艺术并有,学术和可读兼具。
王水照、崔铭:《苏东坡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23年8月。
内容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是艺术上的全才和天才。苏轼的一生,起起伏伏,充满波折。他晚年曾以“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总结自己的一生,这是他对自己长期贬谪生涯的自嘲,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其诙谐的个性和坦荡的胸怀。苏轼通达时入居中枢,为帝王师,为文坛领袖;落魄则屡遭迁贬,以致万里投荒,潦倒无依。这本传记以苏轼传世作品为依据,结合对宋代历史文化的分析,忠实而生动地叙写苏轼的人生轨迹、政治作为、文学创作,以及他领悟人生的思想升华过程,为我们展现了一代文豪的人格魅力。
王水照、崔铭:《欧阳修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23年8月。
内容简介:欧阳修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他出身孤寒,自画荻识字起,便与文字结缘,又因杰出的文学才华而步入仕途,在政坛中跌宕起伏,最后成为令人仰慕的文坛领袖和朝廷重臣。他作为北宋文学巨擘的地位早已毋庸置疑, 1057年科举考试的主考官,一手提拔了苏轼、苏辙、曾巩、张载等人,成就了北宋文化最为辉煌的一代。在政坛上,他立朝蹇谔,不以个人得失而放弃原则和理想,在波诡云谲的朝堂纷争,他既收获了赞誉,也蒙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羞辱;他既赢得朋友,也失去过友谊,甚至结下仇怨。这本传记从他一生的主要经历入手,以他的人生起落为经,诗文作品为纬,以诗词文入传,不仅全面展现他起起落落的一生,展现了一代文宗的高贵品格和精神。
于晓川:《曾巩文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年11月。
内容简介: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两章,梳理曾巩诗文集版本情况,对宋、元、明、清曾巩诗文集结集、流传过程及《曾南丰先生文粹》《南丰曾子固先生集》《元丰类稿》等版本情况进行辨析;下编四章,考察曾巩文学研究中较为重要的问题。第三章从曾巩较为重要的交游入手考察其文学思想的形成;第四章探讨“道”作为曾巩文学的核心范畴的具体表现;第五章对曾巩文章积学储才、师法经典的法度、典范之处进行分析;第六章重点关注曾巩诗歌,通过解读 “穷人之辞”的命题与寺庙题材诗歌,探究其士人心态。
祝尚书:《宋代科举与文学》,中华书局2023年8月。
内容简介:《宋代科举与文学》是作者受前人启发,对宋代的科举制度与文学等进行多方面研究而取得的成果,分为科举制度研究、科举文体研究、科举与各种思想文化之关联互动研究、科举与文学之关系研究四个方面,对宋代科举制度层面与文化层面均有提纲挈领的讨论,着重从“外部效应”和“内部运作”两个角度审视科举对文学的影响。作者紧扣问题意识,探索或解决了若干史事难题。
许浩然:《紫庭文思:词垣、词臣与宋代士大夫文化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23年10月。
内容简介:北宋诗文革新与南宋理学思潮是探研有宋一代士大夫文化史的两大端绪。将这二者投射于宋廷词垣场域与词臣群体的层面予以观照,考察相关的观念分合、人事纠葛与风尚变迁,可以看到北宋引领诗文的个体人物与作为官僚机构的词垣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南宋推崇义理的理学群体与矜尚辞章的词臣群体之间的分野态势。在此之中,宋代士大夫的思想图景不再仅仅局限于抽象高远的智识理念,而更具化为切身可感的人情向背。
莫砺锋:《朱熹文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23年10月。
内容简介:作为宋代理学宗师,朱熹的文学家身份在后人有意无意的思想诠释和形象建构中淡到几乎不复可睹。然而,如果没有对朱熹文学的深入研究,朱熹生平学术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会被忽视;没有对朱熹文学家身份的确认,思想家朱熹的面目也会在某些部位显得模糊不清。《朱熹文学研究》包括对朱熹的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文学理论以及他的三部重要文学研究著作《诗集传》《楚辞集注》《韩文考异》的考订和评判,并由此入手对朱熹的文学成就进行了总体分析。本书对朱熹的文学业绩及其在文学史、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提出了全新的评价,充分展示了朱熹在宋代文学史上的成就,彰显了朱熹为传承文化作出的巨大贡献。
(三)元明清散文研究
李玉宝:《台湾藏稀见明别集总目提要》,上海古籍出版社2023年12月。
内容简介:本书是作者历经亲身访书,对台湾地区公藏单位的463部稀见明别集进行考述,撰写提要。这些明别集皆为稀见版本,绝大部分为大陆、海外所未见,或者所藏版本更早、更全。每个条目包括作者小传、别集的题名、卷数、版本、藏地、册数、板式、行款、序跋、钤印、内容篇目、价值评述等,揭示版本流变,考察成书经过,具有较高的版本价值,为明代文学研究、地域文学研究、文学个案研究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文献资料,为更加系统全面的进行明人别集总目的调研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周群:《儒释道与晚明文学思潮(增订版)》,商务印书馆2023年10月。
内容简介:晚明文学思潮是明代中后期个性解放思潮在文学领域里的反映,而后者又借助于对传统儒释道思想作新的诠释而实现。本书旨在开拓对晚明文学思潮研究的新视角。与一般从文学批评史、文学史的纵向角度研究晚明文学思潮不同,本书侧重于同时代的宗教、哲学对晚明文学的影响这一横向研究,并注意文学与哲学、理论批评与创作、文人性格与审美情趣之间的结合。本书研究的是晚明文学思潮中具代表性的文学批评家、作家。对于晚明文学思潮中具代表性的理论形态,诸如徐渭的“真我”说、袁宏道的“性灵说”提出新颖独到的见解,为正确认识晚明文学思潮的内涵、产生的缘起进行了新的探索。从学术本原上纠正了诸多学界习以为常的传统表述。本书亦是学界最早从学术背景的维度探索晚明文学思潮的专著之一,对其后逐渐形成的这一热点,具有先导之功。
刘尊举:《唐宋派文学思想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23年10月版。
内容简介:本书是作者在2006年同题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经十数年持续的修改、完善,于2022年底完稿的一部文学史专著。该著在全面总结、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明代最重要的文学流派之一唐宋派的文学思想作出系统、深入的研究。该著充分重视唐宋派文学思想发展的过程性和理论构成的复杂性,完整地描述了唐宋派文学思想形成、发展与转变的过程,对其三个核心理论命题作出整体的观照,深入辨析了“文以明道”、“师法唐宋”与“本色论”之间的逻辑与事实关系,并对若干重要的理论范畴作出新的解读和阐释。其核心结论如下 :唐宋派文学思想不是一种简单明了的静态存在,而是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并呈现出多种理论侧面,在这些阶段与侧面之间甚至存在着一些无法调和的矛盾。任何一种试图以某种单一理论完整地概括唐宋派文学思想的做法,都将是缺乏说服力的。事实上,正是这种理论指向的多样性与不确定性,使得唐宋派扮演了明代中、后期文学思想从格法向性灵转变的一个典型的过渡性角色。
于金苗:《清初计东文学活动与文坛生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年12月。
内容简介:本书秉持“由文献进入文心”的理念,立足于作家与作品,深入而客观地挖掘和还原计东的家族世系、生平遭际、姻亲网络等情况,并注重从文学史视野横向与纵向的比较来考察计东的文学思想与创作,力求对其在清初文坛的地位与价值有客观而公允的认识与评价。
杜广学:《姜宸英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年12月。
内容简介:本书对现有的关于姜宸英的研究成果试作述评,并指出进一步研究的学术增长点与可能性,以期推进、深化有关姜宸英的各个方面的研究。
殷红:《康熙朝的政治与文学——以南书房翰林群体的应制创作为中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年12月。
内容简介:本研究考察南书房翰林群体的应制创作与康熙朝正统性建构之间的关系,以期借此对清初尤其是康熙朝政治与文学的关系获得更确切的认知。绪论叙述了选题缘起,立足于应制的历史发展,限定了本文所使用的应制概念。同时,结合相关文献确定了康熙朝南书房翰林的具体人员,对其应制创作进行了类型划分,并针对研究不足提出了新的研究思路。后续内容分别从南书房翰林概述、文学典范树立、盛世主题建构等多个个方面展开论述。
鲁慧:《王猷定文学创作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年11月。
内容简介:本书在全面梳理王猷定文学创作的基础上,围绕其家世、生平、交游、古文创作与诗歌创作等方面,以古文史、诗歌史的开阔视野,进行系统、深层次的整合研究,将之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加以审视,努力做到文献考证和理论阐释相结合,既规避琐碎的文献堆积,又拒绝空疏的理论推演,“从文献进入文心”,力争角度新颖,视野开阔,论证绵密细致,以对王猷定文学创作特色、文学史地位给予准确论定,丰富文学史研究,推进清初文学研究进程。
龙野:《王昶与乾嘉文坛研究:选家眼中的文学图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年12月。
内容简介:本书以清中期著名学者型文学家王昶为研究对象,通过其文学活动来呈现乾嘉诗学、古文、词学的特点、面貌及演变趋势,并考察乾嘉学术对文学的影响。本书分为上、下两编,分别从诗学、古文、词学三个方面探讨王昶的文学思想、文学创作、文学总集编选活动以及交游活动。诗学上,考察王昶对沈德潜“格调说”的继承与深化,其以唐为宗、兼取宋调的选诗策略与乾嘉诗坛由清初宗唐向道咸以后宗宋过渡趋势的关系。文章学上,探讨王昶以学术性文章为主、注重考据实证的古文编选倾向及其反映出的乾嘉学术对传统古文创作、古文理论演进的影响。词学上,考察王昶对浙派词学理念的继承与发展以及其以浙派词学理念编选词集,建构明词、清词发展面貌的尝试。
周小艳、袁帅等:《吴汝纶诗文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年12月。
内容简介:吴汝纶由桐城派 “旁逸斜出”, 以调和唐宋、兼容中西的开阔眼光对桐城诗文进行了改造,为其增添了写照传声的现实功能,架起连接古典诗文与社会现实的桥梁。此外,吴汝纶长期致力于教书育人, 将自身文学思想施于教育实践,培养了大批学派后进,为桐城学脉在清末民初这一新旧文化交替时期的延续、发展以及中国近代的文化转型做出巨大贡献。
(四)古代散文研究综论
王水照、侯体健主编:《中国古代文章学的观念与结构——中国古代文章学五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23年10月。
内容简介:复旦大学中文系每两年举办一次中国古代文章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将每次研讨会论文择优结集出版。之前已出版四集, 本次出版的是第五届研讨会的中外学者的优秀论文,主题是“中国古代文章学的观念与结构”。总计收录论文约30篇。这些论文,涉及文道、文体、文术、文气以及文章学文献考订等诸多方面,着重体现出在不同历史阶段中国古代文章学的各种观念和演进,以及文章学的纷繁复杂的多种结构,集中反映了国内外学界对中国古代文章学研究的最新进展与风貌。
黄志立:《赋学:批评与体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年12月。
内容简介:本书基于“进入过程的文学史研究”的学术理念,力主回到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与文体学语境来探索最有民族特色的文学体式,着重从赋论批评形态、律赋创作机制、文体观念、地域赋学、赋格方法论等方面出发,系统阐述中国赋学研究的基本内容,论证谨严,征引翔实,揭示了诸多不为人所注意的赋学问题,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
谭家健:《域外古文作家创作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年7月。
内容简介:域外作家的古文创作成就,是中国与周边各国长期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晶,既属于各该国人民,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本书分别介绍朝鲜、日本、琉球、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六国古文作家二十余人。全书所论及作品均为古文,其中多数人学唐宋古文,少数类似近代报刊体文言文。通过具体分析这些古文作家创作,考察中国文化特别是古文对周边国家的深远影响,同时看到各国作家在接受古文影响的基础上,结合本土文化,创作出具有时代气息和地域色彩的文章,显示出古文在不同时空中的魅力与活力。
以上信息由中国古代散文学会(筹)秘书处整理,
未尽之处,敬请补正。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