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1949年毛主席邀张元济游天坛,期间问到:你在清朝做官时来过吗?

1949年毛主席邀张元济游天坛,期间问到:你在清朝做官时来过吗?

1949年毛主席邀张元济游天坛,期间问到:你在清朝做官时来过吗?张元济,这位曾经的清朝官员,在晚年竟然有幸结识毛泽东主席,并受到主席的亲自邀请,共同游览北京著名的天坛景区。

1949年毛主席邀张元济游天坛,期间问到:你在清朝做官时来过吗?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蕴含着一段饶富趣味的历史故事。张元济,这位曾经的清朝官员,在晚年竟然有幸结识毛泽东主席,并受到主席的亲自邀请,共同游览北京著名的天坛景区。在瑰丽的建筑和悠久的历史面前,主席不经意间抛出的一个问题,像是一根线,将过去和现在串连起来,令人不禁怀疑:这位曾经的旧式官员,是如何与新中国的领导人结下不解之缘?他们在天坛的谈话,又有何特别之处?张元济在清朝任职时的遭遇又是怎样的?这一切的背后,似乎隐藏着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令人向往…

文史馆馆员_文史馆副馆长_文史馆馆长

一、张元济与戊戌变法的际遇

光绪三十四年(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借机上书光绪皇帝,主张变法图存,掀起了震惊中外的戊戌维新运动。这一运动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却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股振奋民族精神、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文史馆馆长_文史馆副馆长_文史馆馆员

时年33岁的张元济,作为朝廷翰林院的低级官员,虽然本人未直接参与变法活动,但因与变法领袖关系密切,被认为是"党人"之一,遭到了慈禧太后的勃然大怒。戊戌变法失利后,慈禧太后下旨将张元济"革职永不叙用",从此结束了他的仕途生涯。

失去了在朝为官的机会,张元济开始反思维新变法的道路。他意识到,单凭朝野读书人的呼吁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广泛发动人民群众的力量,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富强。于是,他下定决心,离开朝廷,投身于民间教育事业,致力于培养爱国爱民的新型人才。

文史馆馆员_文史馆副馆长_文史馆馆长

1898年,在李鸿章的资助下,张元济来到上海,担任南洋公学译书院院长。在这里,他将西方的新知识通过翻译介绍给中国读者,为中国教育改革做出了重要贡献。不久,他便结识了商务印书馆创办人夏瑞芳,并最终加入该机构,开启了他事业的新篇章。

虽然张元济的官场生涯就此中止,但他对国家前途的殷切期盼却从未磨灭。戊戌变法的失利让他深刻认识到,要实现国家富强,单靠上层建制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植根于人民群众,发动群众的力量。这一认识,不但影响了他后来在商务印书馆的工作方向,更为他在新中国成立后的重新出场,埋下了伏笔。

二、张元济与商务印书馆的不解之缘

1902年,张元济辞去南洋公学译书院院长一职,加入了商务印书馆。这一看似平凡的职业转换,实则标志着他人生新的起点,也为中国近代出版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当时的商务印书馆,由夏瑞芳和张元济的旧识程乃佑于1897年在上海创办,最初只是一家小小的印刷作坊。夏瑞芳热心教育事业,希望能够出版更多优秀的教科书,而张元济正是这一理想的最佳人选。

文史馆馆员_文史馆副馆长_文史馆馆长

张元济加入商务印书馆后,着手主持编撰了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最新"系列教科书。这套教科书不仅内容丰富新颖,更重要的是贯彻了启蒙思想,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为中国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文史馆馆员_文史馆馆长_文史馆副馆长

"最新"教科书的推出,不仅使商务印书馆在业内声誉鹊起,更为全国各地新式学堂提供了统一的教材,极大推动了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有评论认为,这套教科书"开启了中国现代教科书的新纪元"。

随着商务印书馆业务不断扩大,张元济逐步将重心转移到了古籍整理方面。他组织编纂了大量优秀的文献典籍,不仅满足了学术研究需求,更为古籍的流传和保存做出了重大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张元济还亲自主持了对四库全书的重新校勘工作。四库全书是清代最重要的文献典籍总集,但原版存世极少。张元济不遗余力地搜集珍本,力求做到"尽可能地接近于正本"。经过10余年的努力,该书终于在1927年完成重新校勘并付梓出版,堪称当时出版界的重大壮举。

文史馆副馆长_文史馆馆员_文史馆馆长

除了编撰教科书和整理古籍,张元济还积极引进和推广西方的新知识。他组织翻译出版了大量关于科学、工程、医药等领域的西文著作,为中国人学习吸收西方先进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可以说,张元济在商务印书馆20余年的工作生涯,他始终秉承着"教育救国"的理念,致力于知识的传播和文化的创新,为中国近代教育和出版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正是在这里,他将个人的理想和事业融为一体,开启了自己人生新的篇章。

三、新中国成立后张元济的际遇

1948年初,已年过古稀的张元济受聘担任中央研究院院士,成为当时中研院最资深的院士之一。在第一次院士大会上,张元济语重心长地呼吁停止内战,恢复和平,引起了与会者的广泛共鸣。

会后,胡适邀请张元济同乘一辆汽车返回。路上,胡适半开玩笑地说:"先生的发言似乎太煞风景了。"张元济只是微微一笑,未作回应。这一幕传神地展现了张元济敢于直言、不阿于权贵的性格。

文史馆馆长_文史馆副馆长_文史馆馆员

次年,随着国民党在大陆战场的节节告败,蒋介石曾多次劝说张元济撤离大陆,前往台湾谋一职位。但张元济都一一谢绝了,决心留在大陆,与共产党并肩作战,为国家的振兴贡献一份力量。

1949年5月,陈毅率部解放上海,不久后便亲自拜访张元济,希望能借重他的才智与声望。陈毅对张元济的谦逊有度、风度翩翩给予了高度赞赏,两人从此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

文史馆馆员_文史馆馆长_文史馆副馆长

几个月后,张元济收到陈叔通的来信,得知将召开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而他已被列为特邀代表。虽然年事已高,但张元济仍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出席。他曾谦虚地形容自己"脑力衰退、健忘",但实际上,他对出席这一重要会议怀有无比的期许。

1949年9月,83岁高龄的张元济在儿子张树年的陪同下离沪赴京,出席了具有开天辟地意义的新政协会议。在会上,他全力支持了毛主席提出的"共同纲领"。当时年届60岁的邓颖超亲眼目睹了张元济精神矍铄的风采,不禁感叹"人老心不老"。

文史馆副馆长_文史馆馆长_文史馆馆员

毫无疑问,张元济对新中国的前景充满了无比的信心。他曾豪迈地说:"我一辈子没看见过太平盛世,今天能够目睹新中国的诞生,实在是太幸运了!"这话不啻是对自己一生追求的最好注脚。

政协会议闭幕后,张元济一直留在北平,积极参与国家的各项建设事业。他在北平东交民巷下榻近一年,期间多次被毛主席、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亲自会见,畅叙心曲,并被邀请参加各种重大活动。这种特殊的待遇,充分体现了新中国政府对张元济这位公卿之家的尊重和重视。

四、毛主席邀请张元济游天坛的隐情

1950年春节前夕,一件振奋人心的佳话在北平城中广为流传:毛泽东主席亲自邀请了张元济老先生游览名胜古迹天坛。这件事着实令许多人感到惊讶:一位曾经的清朝官员,竟能获此殊荣,与新中国领袖亲密相谈?

文史馆副馆长_文史馆馆员_文史馆馆长

实际上,毛主席对张元济的重视,可谓具有深厚的渊源。早在1949年政协会议期间,毛主席就曾亲自接见过张元济。面对这位高龄的老者,毛主席每每恭敬有加,给予最高礼遇。

毛主席重视张元济,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首先,张元济祖上世代为官,家学渊源,可谓公卿之家,素有声望。他本人亦是进士出身,曾在清朝做官,对国家大事有着独到的见解。

文史馆副馆长_文史馆馆长_文史馆馆员

其次,张元济人老心不老,仍然活跃在文化教育一线。他在商务印书馆20余年工作期间,为中国近代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人望素来极高。

再次,张元济一直主张君主立宪,改革旧制,对推动中国走向现代化具有重要影响。虽未亲自参与辛亥革命,但他一生追求富国强民的理想,与革命党人不谋而合。

文史馆馆员_文史馆副馆长_文史馆馆长

最后,张元济在解放战争期间即表现出对新中国的坚定支持。新政权成立后,他全力投入,热心参政议政,可谓是蓬勃朝气。

正是出于上述种种原因,毛主席不啻对张元济"重之亲之、礼之有加"。临近年关之际,主席邀请张元济游览天坛,自有其深意寓旨。

那天,天公作美,白日无云。毛泽东携胡乔木、周恩来等亲自陪同张元济游览天坛。当走进圜丘,这座清王朝时期祭祀天地的坛场时,毛主席微笑着问道:"张先生,你在清朝做官时,可曾来过这里?"

文史馆馆长_文史馆副馆长_文史馆馆员

张元济摇了摇头,诚恳地说:"天坛是皇帝祭天的地方,老臣哪敢踏足。"

毛主席听后会心一笑,随即话锋一转,拈出老人当年在翰林院工作时的一些轶闻趣事,引得张元济捧腹大笑,现场气氛登时融洽。

在接下来的游览过程中,毛主席与张元济谈笑风生,畅叙国是。张元济对新中国的发展充满信心,他表示愿意努力工作、为国家贡献最后的力量。

文史馆馆员_文史馆馆长_文史馆副馆长

天坛一游,让张元济深有感慨。他写道:"天坛在清时是皇家专物,想不到今日有幸与国家主席游览,实是一种莫大的光荣。"这种得意,是昔日旧社会所无法想象的。

这一温馨一幕,不仅给了张元济极大的精神慰藉,也充分传达出新老交替、革新图存的时代讯息。曾经无权踏足的天坛,如今已成为人民共享的文化园地。正是在这里,新中国历史的延续性与创新性得到了充分体现。

五、张元济晚年的经历和影响

张元济虽然高龄,但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年里仍然活跃在各种政治和文化活动中。他不仅是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还担任过中央政府文史馆馆长、国家出版总署委员等要职,为新中国建设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1950年底,年届84岁的张元济受邀担任文化教育界联合会主席团主席,主持召开了该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大会通过决议,呼吁文教工作者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张元济在会上发表题为"文化从何处来"的重要讲话,强调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有机结合。他谆谆教导道:"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是我们这一代人应该发扬光大的;西洋的新文明,也是我们应该虚心学习的。"这一理念深刻影响了当时的文化政策制定。

文史馆馆长_文史馆副馆长_文史馆馆员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张元济还专门为中央政府文史馆起草了馆训,为这座负有重任的机构确立了方向。他主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有鉴于今,资治安危",将这座馆舍定位为"国之重器"。

由于年事渐高,张元济的健康状况日渐衰竭。1953年春,他身患肺炎入院治疗,新中国领导人对此十分挂念。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先后亲临医院探视,并嘱咐医护人员要全力以赴,给予周到照料。

尽管如此,张元济的病情仍一度危在旦夕。当时,他的子女及亲朋好友都前来护理,并邀请名医会诊,但医治效果并不理想。最终,在精心护理和创新医疗手段的配合下,张元济的病情才得以缓解。

从医院出院后,张元济陷入了沉思。他思忖再三,终于做出了重大决定:为了更好地推广中华文化,他将自己的私人藏书,包括一些珍贵的善本古籍,全部捐赠给了国家图书馆。这批藏书共计上万册,为国图当时的藏书收藏增添了宝贵财富。

1954年1月,张元济离世,终年87岁。他的人生可谓不平凡:开启于戊戌变法的动荡年代,中经商务印书馆积极推动教育事业,最后在新中国成立后投身于各项建设,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毛泽东得知噩耗后,亲笔撰写了挽词:"张元济先生,国之重器,老骥伏枥,金石留传。"这句话无疑是对张元济一生事迹的最好注脚。

张元济生前曾执教于商务印书馆,当年的教员和学生得知师长逝世消息,无不痛哭流涕。他们缅怀老师风范,在其坟墓前举行隆重的祭奠仪式,将张元济视为精神导师和永恒的典范。

时至今日,张元济已离世近70载,但他为近代教育出版事业所做的贡献仍然熠熠生辉。他一生戮力于知识的传播和文化的创新,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堪称教育家之楷模,实乃国之重器。

上一篇: 省政协文史馆举办应急自救图书捐赠活动
下一篇: 贵阳文史杂志最新目录表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