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仁居镇飞龙村
海拔高度:438米
经纬度:北纬24.781032 东经115.89506699999993
筑寨时间:清朝咸丰同治年间
仁居镇寨堡分布图
鹅石寨位于平远县古城仁居的南面,山寨所在的鹅石山,旧称“凤山”,海拔高度772米,因山体庞大而巍峨、风光秀丽,旧时被誉为平远县城(仁居)附廓八景之一“凤山积翠”。然而,地处粤闽赣三省之冲的平远,自嘉靖四十一年(1562)置县以来,兵匪交汇,战祸连连。清咸丰十年、同治三年、同治四年太平军四次进占平远,鹅石寨见证了“长毛之乱”惨痛。
壹|鹅石寨筑于山腰
作为防御性建筑,鹅石寨选址于凤山山脊处,海拔高度436.2米。登寨的路崎岖陡峭,山寨南倚绝壁,寨内地势相对平缓,面积约为3000平方米,能容纳近千百姓避难。附近有一口石岩滴泉水井,在太平军、清军近10万大军周旋作战的情况下,寨内有生存必需的水源、森林、菜地,守寨人员可以长时期在寨内生存,以达到躲避战祸的目的。
鹅石寨寨门以旱石砌结而成
鹅石寨寨门近景
鹅石寨寨门面对仁居古城
鹅石寨的寨门防御性强,用花岗岩厚石板作为门框,高2米、宽1.12米,门框设有圆木横门栓槽,内设厚重的对开门板。寨门方向北偏西,正对仁居圩镇方向,上山登寨的羊肠小道亦一目了然。寨门外有突出的防御堡,起到御敌于门外作用。防御堡长度4.85米,用扁形旱石垒筑而成,下大上小,石墙高达4.45米,如精致碉堡相仿;寨门外有1.4米的掩体墙,可供战斗人员灵活移动;防御堡掩体墙上分布有3个射击孔,射击孔高0.9米,内宽0.7米,进深0.9米。
鹅石寨寨门前碉堡结构防御工事
防守于鹅石寨门前的射击孔
鹅石寨的寨墙长达320米,墙厚度1.7米,外墙高4.2米至1.5米之间;寨墙外高3.2米,内高1.6米,墙厚度为1.2米。寨墙为东西走向,中间为山寨门,与东边山沟“老寨”连成一线。寨墙东边有一个突出的圆形掩体,直径约10米、1.6米高,可供作战人员使用火炮等器械。据当地人称,沿老寨还有寨墙,寨墙在山腰间绵延达2公里长,因荆棘丛生,笔者无法一一勘查。但就查明320米长度的石寨墙,体积1200立方米以上。虽然就地取材,但也要经过开石、运石、砌石等工序,以6人完成一立方的工程量估算,总工程量需要7200个工日,如动用30名精壮劳力上阵修筑,连续工作需要240天;假如除去无法作业的雨天,那就差不多用1年的时间方可完成工程。
贰|老城百姓山寨避祸
鹅石寨门内侧,镶嵌着一块2002年“维修鹅石寨门”石碑,上有建寨时间说明:“鹅石寨筑于清同治年间”。咸丰、同治年间的“长毛”之乱,给平远乃至整个粤赣闽边区带到沉重的灾难。据《平远县志》(1993年版)平远大事记记载:
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翼王石达开旧部,先锋谭星部第一次由江西安远进占平远,达二月之久。
同治三年(1864),8月,太平军侍王李世贤部由江西进占本县,为时5天。同治四年(1865),5月18日,太平军来王陆顺德、天将林正扬等由镇平进占平远,为时40余天;8月初九日,太平军康王汪海洋、佑王李进继等由镇平分三路进占本县,此次人数最多,而县城仅被围未陷,清左宗棠部提督黄少春奉命率大军由福建南下,发动轮番进攻,太平军伤亡惨重。这年虽然风调雨顺,但因清兵围剿太平军,使晚稻失时种植管理,而早稻收割后,留下禾头,绽出嫩叶,经3个月,亦收获稻谷二三成,弥补了一部损失。
鹅石寨西侧的圆型防御工事俯视图
鹅石寨西侧的圆型工事近景图
朱浩怀先生在《平远县志续编资料》中记录了当时“乱长毛”时的情景,其中有仁居老城的冯尚衡先生“凭小时候听说记忆所及”的口述历史:
“太平军被清军打败,到处乱窜,由江西而平远,前后经过数次之多。杀敌、放火、劫掠,我们店背岗冯姓,当时在鹅石山,筑有两个寨,一新一老,每个寨子均筑有城墙,居高临下,设有瞭望台,寨内筑有很多泥瓦屋,以备避难时居住,足证‘长毛’扰乱,非三五日的事。‘长毛’来时,妇孺先走,携带细软粮食,到鹅石寨去。当时被烧毁的房屋,计有南门外,涂家祠前,路旁,朱屋角,西门外长安街……店背岗仁让堂侧等处,均留有墙脚,遗迹历历可考。”
叁|凤山与双凤庵
鹅石寨所依的凤山,因山形酷似鹅蛋,民间称为“鹅石”。明朝嘉靖四十一年(1562)建县后,县治设在仁居镇,衙门正对鹅石,县太爷以为开门见呆鹅,有损官威,便将鹅石改为“凤山”,取“凤凰朝门”之意。凤山从此成了仁居古城的风水格局重要元素。清《乾隆四年县宪陈彰翼后山种松碑记》中说:“县治开门而立:塔山环其左,麟石环其右,凤山特朝兼以设案。”事实上,凤山“凤凰朝门”只是良好愿望,明清间平远一直战祸不断:明朝先是盗贼蜂起、后是谢志良的反清复明斗争;清朝有清兵屠城、太平军窜扰。
鹅石寨寨墙
位于“老寨”内的公王坛
鹅石寨内的双凤庵
鹅石寨内,有一座始建于明末清初、重修于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的双凤庵,庵门联为“双空佛地,凤岭禅宫。”《平远文史》称双凤庵“寨内各有庵寺,旧时香火鼎盛,暮鼓晨钟,每届神期,朝拜的信男信女,经络不绝。”
1943年,时任县长秦庆钧登临凤山,作探胜之行。秦置身烟云缥缈之双凤庵,遥望县衙,无限风光收眼底,一时诗兴勃发,作《登仁居凤山》诗一首:
金凤飞光落席间,晨昏相对意悠闲。
登临更觉情无限,翠竹青云尽列班。
休沐同登翠岫巅,禅关缥缈约云烟。
此行岂为寻幽胜,乞得杨枝洒大千。
秦县长意犹未尽,见守庵老禅师须发皆白、手持拐杖而精神矍铄,问其高寿却答“记不清了。”秦县长即挥毫诗赠:
双凤山中一老仙,浑忘岁月不知年。
荷锄带雨耕云去,山鸟一声破紫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