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青岛城市记忆:青岛小村庄的历史变迁

青岛城市记忆:青岛小村庄的历史变迁

青岛城市记忆:青岛小村庄的历史变迁本文作者为网友“东方润”、岛城作家、文史学者张润东老师,2008年11月发表于青岛城市档案论坛,现略有编辑,与大家一起分享青岛的老村庄之一的小村

本文作者为网友“东方润”、岛城作家、文史学者张润东老师,2008年11月发表于青岛城市档案论坛,现略有编辑,与大家一起分享青岛的老村庄之一的小村庄的历史变迁与旧貌新颜。

青岛市的小村庄凭它处于城市东西、南北交通汇聚点的要道位置,其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就可想而知了,故成为岛城人人皆知的地方。

润文史_润文史_润文史

润文史_润文史_润文史

一、小村庄的历史由来

据小村庄志碑铭文与赵家族谱之考证:公元1403年,农历癸未年,明成祖(朱棣)永乐元年,赵姓人氏从云南迁至城阳的苇苫(shan,此字为同音代用字,志碑铭文及赵氏族谱均为草字头下加産字,此字辞海及新华字典中均未收入,电脑也同样打不出)村,隨后部分赵姓人氏又从苇苫村迁到小村庄的西洼,后又有徐姓、黄姓、辛姓人氏相继迁入东洼、东北洼居住,均以田耕、捕鱼为生,居聚通婚,繁衍人丁,自成一村落,因村庄较小,故名曰小村庄,距今己有605年的历史。

润文史_润文史_润文史

润文史_润文史_润文史

在漫长的岁月中,人丁逐渐兴旺,以后又有杨、朱、刘、严、张等姓氏迁入,村庄也逐渐扩大。青岛建埠及民国以来,更是开放,省内各地各姓人氏纷纷在此买地盖房或租住,安身立命,原村庄可住之地挤滿后,又扩展到小村庄河南岸区域(河南沿至现今阜新路东段一带),部分黄、辛姓人氏也在河南沿建房居住,与河北原小村庄浑然成为一体,通称小村庄。当地人称原小村庄中心地带为村里或河北沿,称河南部分为河南沿,解放时,己是人员密集具有一定工商业基础,与四方老城区联为一体的地域了。

二、小村庄河

小村庄河的存在,是当年赵姓人家选择此处安身立业居住的重要因素,可以解决人们赖以生存的吃水、浇地耕作,便于打井取水,解放后虽有自来水,村内离河不远仍有好几口甜水井。

小村庄河主要由两支溪流河水汇聚而成,源头水一是:现今的北岭山的南部分、嘉定山西部西南部、南昌路西端、瑞昌路南段、嘉善路四机宿舍一带的山岭高地流下的山野溪水,蜿蜒至现今的重庆南路汽车配件市场,顺流而下穿越重庆南路,流至小村庄南山脚下遇山向西拐弯,在此与另一源头水汇合形成小村庄河。源头水二是:现今清江路西南侧南京路北端一带、嘉定山南部、抚顺路以北山东路北段-带的山丘高地汇集的溪流,经东花园(现今山东路北端立交桥西侧与重庆南路南侧相交夾地带,即原商业中专至南面山坡脚下,现己拆除待建和两路夾角处的市政工程队驻地,现今‘海滨广场小区’的一部分)沿山脚下-路西流,与北来的河流汇合(形成丅字形)西去,流出小村庄南山脚下100米多米后到达小阳路(现今人民路),穿过小村庄桥后仍一路西流,最后流入海泊河入海口附近汇入胶州湾。

润文史_润文史_润文史

小村庄河,在五十年代一直是自然状态,土河堤、沙河床都是自然冲刷而成。基本上长年流动着滢滢的清水,河水污染较轻,只是沿河有几家染坊按时流出些污水(后多家合并成第二织厂),但很快即被清水冲走。下雨时河水过半,六0年一场大雨,山洪暴发,河水横溢,部分人家家中进水。六十年代早期修建了石头河堤,后又铺砌了石河床。

河南沿在小村庄南山西侧的山下有一条南北向的小河,将小村庄南山的西南侧、西侧及南面高地-带的雨水,引流入小村庄河。六十年代初砌成小石河,河南沿拆迁改造时全部覆盖,河南沿楼房中的一条南北小路就是河址。

润文史_润文史_润文史

五十年代早期河上就有一座无护栏、宽约2米多的石板桥连接河南河北,其余几处需趟水过河,文革期间又修了座五、六米宽带护栏的水泥桥,方便了群众来往、路过。92年,小村庄拆除改造时,河床也经改造,河面被全部覆盖。今春,又将东段河面修建成了休闲花园,砌栏垒坛,植树种花,建廊筑亭,大理石、塑胶、红砖铺地面,成为当地居民清晨黄昏、茶余饭后,休闲、锻炼身体的好去处。

三、小村庄南山

小村庄南山,顾名思义,即在小村庄的南面,二座山峰排列连在一起(两峰之间的山谷即为鞍山二路桥南-段),平常说小村庄南山,主要指的是西边的这座高的山峦,河南沿居民称其为东山。

此山北侧为悬崖陡壁,山脚下即是溪水潺潺长流的小村庄河,东、西两侧为较陡峭的山坡,南侧为角度较小的漫坡,至山顶建有较多的民房,以穷人百姓居多,尤以西南侧为甚密密麻麻,几乎快与河南沿相接,称为南山新村。西侧北角至半山腰也有一些民房与河南沿相接连成一片。

此山在五十年代早、中期还是荒山秃岭,浮土盖不住嶙峋的巉岩,只有部分的野草横生,水土流失严重,很少有人光顾。五十年代末,我们平安一小的学生开始上山栽种松树苗,因过后无人管理,大部分没有成活,六十年代栽种的槐树成活率较高。在深挖洞的年月,此山内腹几乎己被掏空,山中防空洞纵横交错,山顶及四侧山脚下均有洞口,现山顶的洞口己被填平成了小松柏坛。

八十年代中期,国家开始陆续的、有计划、有针对性,有规模地对此山进行投资建设,大批量地植树造林,尤其是观赏林,种草养花,修石路造曲径,筑亭台建廊庭。尤其是近几年建设规模较大,变化很大。山顶的大花坛,大理石板的地面,石桌石櫈,仿古的凉亭,青翠的小松柏坛,四周的樱花树,真似仙境。整个山峦空中被各种观赏林笼罩,如黑松、雪松、针松、松柏、槐树、红枫林、樱花树、翠竹等等,地面草坪茵茵松柏铺地,高低交相辉映青翠葱茏,山体四季常青,花团簇锦,己被命名为南山公园。

山中各处分佈矗立着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医学大家的石塑像,有练丹药、药臼、行医串铃、树木医生啄木鸟等雕塑,有男女老少的人体穴位铸铁雕塑等有关古代医药学的雕塑作品。在青岛的公园或山头公园中是独树一帜、别具一格、与众不同,仅此-家。

山上优美的环境,成为人们休闲、娱乐、晨炼、放松身心的好去处。尤其清晨,清新的空气、男女老幼、勃勃生机,歌声、琴声、音乐声、锣鼓声,汇成了一种特殊的大合唱,陪伴着山中每一位以各种形式晨练、休闲的人们,和谐的融恰充斥着整个山林,一派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景象。

四、小村庄的位置及其内部构建概况

原小村庄(河北沿、村里)的地理特征是三面是起伏不平的丘岭高坡。解放时及五十年代早期小村庄的土地区域大约:东面是从东花园附近(现今山东路北端与原商业中专地带,现拆除待建,是小村庄最好的农耕田及菜园区之一),西达小阳路(现今人民路),南从现今的阜新路东段的南侧山丘下,北至现今的嘉善路一带。原四方区政府(现己拆除待建)的地面即是赵姓人氏的祖茔地。

瑞昌路与重庆南路夾角处的上庄村(现23中学前面),虽也有赵姓等人氏,但与小村庄己是互不相干的两个村庄,其村东嘉定山南麓是处公共坟场,因有外国传教士等几位外国人丧在此地,故我们小村庄一带居民称其为“鬼子茔”。在小村庄东头的东花园南端山坡脚下,也有四、五座用水泥砌成的外国人的坟墓独处于此。现今的人民路第二小学前身称为小村庄小学,为民国时期政府购小村庄的土地所建。原小阳路西的西太平村一带本也属小村庄的土地与树林,民国时期政府购得为穷人自建房屋居住。60年代前,村庄的东面与东北面基本全是丘陵高地与零散的梯形农田,比较荒凉。后逐渐一些大工厂企业在小白干路两侧建平房宿舍。60年代以后逐渐有工厂企业兴起。

村庄基本上是东西向的长条状平洼地,故有西洼、东洼之说。西洼的南面,隔河即是小村庄南山西麓至小阳路之间的河南沿区域。河北沿即村里的位置自北面流下来的河溪为界(即现今鞍山二路桥东侧楼房开始)向西铺开,西至小阳路,南傍水小村庄河,北面的东段至小白干路、西段过了小白干路至原四方区政府墙外。

润文史_润文史_润文史

村内有东西向两条主要街道,称为前街、后街,前街离河不远穿村而过,西段与河并驾齐驱,至小阳路交汇处,与河形成夹角处的房屋,自五十年代就是菜店与粮店。现今经过改造后的楼房中有一条东西向的街道,基本就是原小村庄前街的踪迹及向东伸延至牛奶房的路。民国时期修建的小白干路(现今重庆北、中、南路)西端,即沿用了小村庄的后街,那时的小白干路还是较窄的,在大跃进年代拆除了后街两侧的部分民房,拓宽了小白干路(现今重庆南路)。

村内也有两条南北向较宽的街道联接前、后街。其余如赵家胡同、徐家胡同等几大胡同也都与前、后街相通,只不过以前仅供胡同内居住人员出入之用,不能当作公用通道,解放后改变了此规矩,均可作为公用通道。村内的街道、胡同都是有规律性的经纬方向的。村内的老住户的院落,特别是几大胡同的住宅院落均高出地面,有石条台阶进门,院内铺有石板或石板路径。高台阶表示着权贵,恐怕主要是为防止雨季山洪暴发、河水横溢漫淹的缘故吧。

小村庄河南沿至现今的阜新路东段及良机宾馆一带,原均为村内几大姓的土地,赵姓为多,种粮种菜。自青岛建埠以来,尤其是民国时期修建了小阳路后更是开放了。在河北沿的平坦地房屋建滿后,少数黄姓、辛姓人氏开始在河南建房盖屋。省内各地的人氏迁入青岛,纷纷在此买地盖房或租房居住,安身立业。这些住户身份较为复杂,姓氏繁多,因经济状况不同,购地大小不同,购自不同的姓氏,所以房屋的排列也较乱,居住区内的街道走势也无正规的方向。至解放时,基本河南沿区域业己人员密集,住满住户和工商业户。

五、小村庄原有居民及其民生风俗情况

村中原有的老四大姓,解放前,撑握着村庄的行政、经济大权,撑控着民生、民俗的决定权。其中权势最重的当数赵姓人氏,虽然在人口数量上他们最少,但他们撑握了村中的大部分的好田地,土地数量最多,因此经济上最富裕,日子过得最殷实,文化程般也最高。至解放时,他们好多己不完全依靠农业土地为生,有的己完全脱离了农业,而经营工业、商业,有的从事教育,有的从事医疗卫生,有的大学毕业后在国家的有关机构工作。例如,在错卜岭东的原青岛砖厂(即现今的建材一厂),就是赵姓人氏投资开办的。

经济和其它方面其次为徐姓、黄姓与辛姓人氏,黄姓人氏人丁兴旺,在人口数量方面手屈一指为最多,贫穷人家也多。民国时期,贫穷的人有的务工成为了无产者,进入日本人开的大康(解放后国棉一)、内外棉(国棉二)纱厂,有的去了大英烟厂(现颐中)和现今的四方机厂等厂务工,解放后成了国家的主人领导阶级。

润文史_润文史_润文史

在村中前街上建有一庙宇,高大的殿堂里供奉着一尊高大的神像雕塑,据说是管着生杀大权的神。据了解,逢年过节,红、白大事,求子问福,外出、出海,保佑平安,减灾发财,都要到此庙中跪拜祈祷,叩头拜神,因此香火不断。解放后,此庙中又加盖了房屋,成了小村庄街道办事处的所在地了。五十年代末期,逐渐不允许人们去跪拜烧香火了,后神像被拆除,供奉神像的殿堂也归办事处使用成了会议室。

庙宇的院中栽有两棵粗壮高大的银杏树,枝叶茂盛,树冠高于殿堂,荫盖了整个院落,是赵姓人氏所栽。据说至今己有个二百四、五十年的树龄了,属国家保护树木,92年小村庄动工改造时,迫使开发商修改了大楼的原设计图纸,使现今的四方利群商厦大楼的南墙形状呈现凹形,给银杏树留出了生存空间。不过现在的树冠己远不如l6年前的大,枝叶稀疏,己成半死不活之状了。

村外的东面,靠近东花园处的牛奶房(后改建为禽蛋加工厂,建有冷库,现厂区己成商业、居住的‘海滨广场小区’,但部分冷库仍在)的路(小村庄前街向东伸延的小路)对面,建有土地庙,庙高约1米左右,里面立有土地爷石雕像,专供为去逝之人报丧所用。

村中的赵、徐、黄三大姓,在前街上各建有自己的宗族祠堂,供奉祖先,年节都要进行祭祖活动。以建筑面积来说,赵家祠堂为大,在小村庄小学未建立前,此祠堂在无祭祀的日子里,是赵氏家族开办的私塾学堂的教室,供本村及周围村庄的各家弟子入读;以建筑气势和宏伟来说,黄家祠堂为首,古建筑的大门楼与殿房雕龙画栋,甚为壮观;徐家祠堂与以上两姓氏相比较就简单和窄小多了。解放后,赵、黄两处祠堂均租给了教育部门,成了平安路第一小学(后为四方教师进修学校)的分校,解决了小村庄区域孩子们的上学问题。

六、小村庄的工商业概况

由于小村庄位于民国时期修建的小阳路、小白干路的夾角处,交通方便,五十年代中、早期,岛城仅有的几条公交线路之一的1路环行线,就行经小阳路并设有小村庄车站。小阳路西侧是民国时期为穷人设立的西太平村,与小村庄隔路相望。密集的人口、交通要道的便宜,带动了工商业的发展,因此小村庄及其附近在民国时期及五十年代早、中期,就具有了一定规模的工商业。

小村庄后街北侧与小阳路交叉处是一处抗战时期用钢筋混凝土建成的变电所,一直沿用到五十年代后期才弃用,后拆除建了高楼,此楼现又己拆除,迎接它的将是高层写字楼及商场。

五十年代早、中期,小村庄前街上有茶炉、烟糖杂货铺、小酒馆、理发铺、磨坊、染坊、医疗诊所、人民银行储蓄所,与小阳路相交处有小村庄粮店、小村庄蔬菜副食品合作社(以后的人民路蔬菜副食品商店)、小阳路烟糖百货店。

交叉路口处的路西有服装绸布店、鞋店、修车铺,小村庄河边有理发店、澡塘。

河南沿的小阳路上有染房、传呼公用电话、裁缝铺、药房(今同盛大药房前身)、照像馆、土产店、废品店、磨坊、理发铺、医疗诊所、酒馆、小烟糖百货店、表店兼修表铺。小阳路西侧有田春号绸布百货店(公私合营后改为姊妹商店、后为人民路百货店,现被四方利群及开放的商业所挤垮),路边几座小二层,楼上居住楼下做买卖,有水果店、小五金、书店兼卖文具修钢笔、茶炉及一些露天搭蓬的小摊等。

河南沿居住区内有小杂货、自制自卖的鞋店、诊所、几家染坊(后与河北沿等处合并为集体所有制的第二织布厂)、几家小织布厂(后统归公私合营棉织九所有,其中一处后为其厂的浆纱、烘干车间,60年起火烧毁)、马车店、教武术的场子、合作化后的废品店、农业社的打麦场(大跃进年代改建成幼儿园)、-块菜园(大跃进时建成民办小学)等。

山下的东南角、小河流的东侧有一小市场,为三趟二十多米长大小不等,多为木板抹泥的小房,中间一趟为背对背两边营业的‘厦子’房。有卖菜的,有卖粮食作物的、有卖鱼的、有卖干鲜海货的、有卖生肉的、有卖熟肉的、有卖扫帚饭帚的、有卖炉子煤锨烟筒的、有卖针头线脑鞋带的、有卖小文具的、早晨有卖甜沫的、晚上有卖馄饨的、有烙火烧卖的、有烙大锅饼卖的、有炸香油果子的。

紧挨山边还有个木制大棚屋的说书场,什么说岳、说罗、隋唐、三国、西游、封神榜、七侠五义、济公传等,晚上还常有皮影戏。我们小孩子进书场听书,因为无钱付费都是坐在靠门处,感觉快要到收钱的时间了,赶紧起身溜走,约摸收完钱继续说书时再进场听书,也有溜不及被逮住,被揪出书场或挨几句骂的时候。后来说书场改建成了水产店,六十年代中期和部分市场小房一起被拆了,又改建成了一座蔬菜副食品店。八十年代,小市场全部拆除盖了大楼,一楼为菜店及四方商业的库房,隨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菜店己经关闭不存在了。

七、小村庄现貌及对未来的瞻望

隨着岁月的流失,社会的进步,国家建设的发展,青岛的城市建设也在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小村庄及其周围地区均己随着城市的发展成为了贯通融汇的市区,五、六十年代开始建的平房宿舍,六、七十年代开建的工厂企业,像雨后的春笋纷纷涌现,早己看不到任何的荒山空地了。

现在经过改革开放,国家的建设更上一层楼,以前的企业经过洗牌不少己关闭或外迁,以前建的工厂宿舍基本己完成又一次的拆近改造。此地区现己是宽阔的柏油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车水马龙,高楼林立、鳞次栉比,商业远远的多于工业。市政方面建有青岛市第二座立交桥人民路桥及后来的山东路立交桥等。原来城市边缘处的村庄,早己成了地理位置上的市区中心地带。

润文史_润文史_润文史

小村庄地区的拆除改造,河南沿于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中期己全部拆除建成居民楼区,南山新村、西太平村一带也于九十年代全部拆除建成高楼居民区。八十年代中期小村庄村里(河北沿)首先在东北部,拆迁改造了二栋居民楼,隨后于92年开始大规模的全部拆除改造,拥挤、矮小的平房让位给了高楼大厦,建成了现今的利群大厦、黄金岁月大厦及近二十栋居民楼,小区内树木成行、小花园座于小区中心。今年小村庄居民楼经过平改坡、街道翻建改造后,风姿会更加妖冶艳丽,韵味更加十足婀娜。

润文史_润文史_润文史

到了夜晚,人民路上的夜市,四方利群周围,人群拥挤,熙熙攘攘,吆三呼六,卖什么的都有。商家的各色流彩霓红、华灯初上、灯红酒绿、夜色阑珊、一派迷离的城市夜晚美丽景色。

润文史_润文史_润文史

现有十几条公交线路途经小村庄区域并设有车站,发达的交通使往来人员众多,呈现着蒸蒸日上、一片繁荣景象。

小村庄现己成为四方区的行政、经济、商业中心地带,区人民政府等机关就座落在小村庄南山东侧山脚下及其周围。以利群四方购物广场为主的经营各种商品的商业群网,遍布人民路、重庆南路、山北的鞍山-路周囲的每一处房屋和每一脚落,真是商贾如云、比肩皆是。商场、超市、农贸巿场、饭馆、旅社酒店、各种食品百货、电器五金、杂货、办公用品、各家银行等等,应有尽有、样祥俱全,连居住区内的路边都为商家占据。群众吃、喝、住、行、购物、休闲、娱乐,样样方便,人民安居乐业。

原四方区政府一带的重庆南路北侧(原小村庄后街北侧),现正在进行着动迁改造,几年后将会以一个花园式高层小区、高层写字楼、大型超市商业聚集区,呈现在人们面前。原东花园一带又经过拆除待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建设,小村庄变迁仍会继续进行,我们相信以后会变化的更加舒适、先进、美好、现代化。

润文史_润文史_润文史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村庄中,小村庄只不过是湮沒无闻的沧海一粟,通过这一个小小的缩影的变迁,折射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锐意改革、勇于进取、追求真理、不断发展的精神,反映了解放六十年来的飞速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日新月异、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小康社会在向我们频频招手,离我们己越来越近。生活是美好的,让我们追寻、缅怀先辈们居住的地方,珍惜那逝去的历史足迹,满怀豪情,用辛勤的双手拥抱更加美好、灿烂的明天,亲吻朝霞旖旎、斑斓的阳光日出。

润文史_润文史_润文史

最后与读者分享这幅由小村庄村民徐延球口述、画家王昀执笔合作、历史三年完成的五米长卷《小村庄老村全景图》,画卷细致再现了小村庄老村房屋、街巷、祠堂等原景。也以此留住小村庄的历史记忆。

润文史_润文史_润文史

润文史_润文史_润文史

润文史_润文史_润文史

润文史_润文史_润文史

润文史_润文史_润文史

润文史_润文史_润文史

润文史_润文史_润文史

润文史_润文史_润文史

(来源青岛城市档案论坛 整理:何良庆)

上一篇: 100-300元/篇 | 文史类头部大号「读史」约稿函
下一篇: 《浪人崛起》、《仁王》与《卧龙》:光荣的中二属性大集合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