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洪洞县大槐树(洪洞县大槐树的历史来历)

洪洞县大槐树(洪洞县大槐树的历史来历)

洪洞县大槐树(洪洞县大槐树的历史来历)作者:乡下白丁历史书生来源:献县时空诗眼看世界“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古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这是一首今天在整个河南、山东、河北、安徽……乃至大半个中国广为流传的歌谣。但是很可惜,这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实际

作者:乡下白丁历史书生

来源:献县时空诗眼看世界

“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古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这是一首今天在整个河南、山东、河北、安徽……乃至大半个中国广为流传的歌谣。但是很可惜,这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实际上我们现在的绝大多数人的祖先与洪洞并无任何关系。

洪洞县大槐树(洪洞县大槐树的历史来历)

洪洞县大槐树(洪洞县大槐树的历史来历)

以河北献县为例。这里地处华北平原腹地,无论元末战乱还是明朝初年朱棣为夺权发动战争,献县都是主战场、重灾区,死走逃走的人当然也会非常多,按常理说,献县也应该是明初移民时洪洞移民的重要迁徙目的地。可是献县来自洪洞的移民少之又少。献县文史学者王占龙老师最近整理出版了《献县谱牒序跋集》。这个序跋集收录了200多个村庄,100余个家族的家谱序跋。

从这些家谱序跋来看,献县的移民主要来自山东,其次是江浙安徽一带。来自山东的移民多是由政府统一组织来献县的民屯,而来自江浙的移民则大致分为两部分:一是随明军北征后来政府实行军屯落户献县,一是因为“迁大姓,实京畿”而搬到献县,比如著名的纪晓岚家族祖籍南京,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才落户献县,而民族英雄马本斋的祖先同样来自南京,其祖先则因为随军征战而最后在献县定居。

当然根据家谱记载,也确实有少量洪洞人奉旨迁民来到献县,但是数量非常少,聊聊无几。而且凡是自称来自洪洞的移民还有两点非常有趣的现象值得注意:

其一凡自称洪洞移民后裔的家谱,其记载往往非常简单、含糊,大多数只提到了洪洞县,并没有具体的村庄名称,而且相当一部分家谱也没有其祖先的姓名。恰恰相反,凡是记载来自山东或江浙安徽一带的移民,其家谱往往记载得非常详细,不仅有具体的时间和村名,而且还有祖先的姓名。两者对比,就难免让人产生怀疑:记载洪洞移民的家谱如此简单,它们是否真实可信?

其二:献县明清时期的家谱不仅提到洪洞移民的较少,而且从来没有提到过大槐树或老鸹窝,但是近几十年所修的家谱提到洪洞移民的越来越多,对大槐树、老鸹窝的记载也越来越详细,近些年有的家谱干脆直接就说自己祖先来自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底下老鸹窝村。

明初移民距现在已经600余年。按常理推断,离明代越近,家谱就应该记载地越详细,可是现在恰恰相反,明清时期的家谱没提到大槐树或老鸹窝,而近几十年的人却对此记载那样详细、生动,这有背常理。

其实要揭开这个秘密并不难,只要查查山西洪洞县自己的文史资料就能很容易解开这个谜团。

从明代到现在,洪洞县先后多次修县志,最早的一次是明代万历年间,清朝时顺治、康熙、雍正年间又先后多次修志。明代万历《洪洞县志》距明初移民时间最近,如果洪洞移民确实数量非常大,而且持续时间非常长,又是各地迁民的集中聚散地,那么万历《洪洞县志》理应有详细记载,只可惜,万历《洪洞县志》只字未提洪洞移民的事儿,当然更不会提到大槐树和老鸹窝,清代顺治、康熙、雍正年间三次修《洪洞县志》,照样没有记载洪洞移民。

当然明清时期的《洪洞县志》没有记载洪洞移民,不等于洪洞县从来没有移民,究其原因,只是因为从洪洞迁走的移民较少没有多大影响力所以才没有载入县志。

要了解洪洞移民的史料,可以查《明实录》。关于明初移民,《明实录》里记载的非常详细。根据《明实录》记载,当时的洪洞县确实有过外迁移民,但洪洞县只是众多移民县中很很普通一个。

《明实录》是国家正史,不可能记载大槐树、老鸹窝,明清时期洪洞县几次修志,也没有提到大槐树和老鸹窝,那么如此令人深入人心的大槐树、老鸹窝又是从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答案并不复杂,洪洞大槐树、老鸹窝最早出现于清末,到民国时才大放异彩,并逐渐为全国人所知。

最早提到大槐树的是一位教书先生祁宿藻。祁宿藻是安徽人,据祁氏家谱记载他们祖先是洪洞移民。清朝道光年间,祁宿藻在山西洪洞县玉山书院教书。书院附近有棵大槐树,听当地人讲,大槐树下曾是明初移民集合外迁的地方。听当地人这样一讲,祁宿藻立刻就动了慎终追远思念远祖之心,并写了许多首诗以纪念大槐树移民。当初移民时,明朝政府召集附近村庄的少量外迁移民到大槐树下集合也在情理之中,当然不会召集整个洪洞县或整个山西省的移民到此聚集。一则路途遥远耗费巨大,再则故土难离,绝大部分移民肯定不愿背井离乡,远赴外地谋生,如果把大量的移民聚集在一起,就很容易聚众闹事儿,所以明政府也肯定不会做。

清朝末年辛亥革命骤起,社会陷入动荡,有位卢姓将领率军路过洪洞县大槐树附近,因为这位卢姓将领属洪洞移民后裔,也就手下留情,没有祸害当地百姓,洪洞当地人从此对大槐树视若神明。当时有一个叫景大启的洪洞人就顺应民意在大槐树附近修建了简单的茶室和牌坊,并将自己搜集来的一一些移民传说汇编成《古大槐树志》,后来当地人又编修了《增广山西洪洞古大槐树志》。

民国六年,景大启又参与《洪洞县志》的编修,并将大槐树载入了县志,但景大启很严谨,特意注明此项内容为新增,历来洪洞县志都没有记载(注:《洪洞县志》大槐树项下:根据是《文献通考》。不知此《文献通考》是泛指还是宋元时代著名学者马端临的著作。如果是泛指则没有真实准确史料支撑;如果是宋元时期马端临所做《文献通考》则谬误千里,马端临,字贵与,号行州,江西乐平人,生于南宋理宗宝祐二年(1254年),卒于元泰定帝泰定元年(1324年),其卒之年大明朝尚未建立。)。而且当地人还特意撰写了《古大槐树处记》《古碑保障说》等文章,记述大槐树的历史、阐述保护大槐树的理由与意义。

这两篇文章不象后来有些文章故弄玄虚,它们说的很清楚、很明白,并非所有移民都源自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只是一个移民象征,大槐树只是全国各地追念先祖、凝聚人心的一种精神图腾。

精神归精神,历史归历史。若综合各种历史资料进行严格推理,明代初年从洪洞迁出的移民最多也就是在2-3万之间。当时的全国总人口约6000万,现在的人口约13亿,是当时的22倍。照此推断,当初洪洞移民的后裔现在大约在50万人到70万人之间,河北、河南、山东三省现在的人口加起来有2亿7千多万,假设当初这些洪洞移民即使全部落户到这三个省,此后再没有任何流动,洪洞移民后裔也只不过占这三个省人口的0.2%到0.3%,若放到全国范围内衡量,洪洞移民后裔所占的比例当然会更小。

近几十年,旅游开发越来越热,洪洞县为发展旅游,以大槐树为中心,增建了槐香桥、莲馨桥、同源渠等景点,还以明初移民为背景拍了电视剧《大槐树》。

民族迁移是一种苦难,但在客观上也促进了民族融合和交流,没有迁徒,民族融合就是一句空话,民族就变成了一潭死水,失去了活力。历史上的我们的先民曾经过不知多少次大迁徙,而离我们最近的一次明初移民也已经过去了600年,当初的移民痕迹早已经荡然无存,大槐树及其移民旧址能历经磨难保存至今实在是一种幸运,尽管她的出现并逐渐为所知,只有短短百余年的历史,但她事实上已经成为多少亿中国人的一种精神寄托和依归,无论如何都是一件大好事。

但是寄托归寄托,修家谱追溯自己家族的历史则应该严之又严,细之又细,慎终追远是一件非常庄严的大事,先祖来源之地岂可仅仅依据传说贸然确认。明代移民已经过去600年,新修家谱找不到祖籍地也没关系,只要能起到联络宗亲、凝聚人心,弘扬优秀家风的作用,就已经达到了修家谱的目的,这也是修家谱的最应该起到的作用。

上一篇: 康熙是怎么死的(康熙的死是什么原因)
下一篇: 玉兔奔月(玉兔奔月是什么意思)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