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品:
“文史不分家”真灵
“文史不分家”出于名师刘蕙荪教授之口,意义就不一样了。
我于1963年秋季考上大学,被福建师范学院历史系本科所录取。八月底,我班新生入学,刘蕙荪教授负责把关,一一进行面试。我告诉他,我是个文学爱好者,现在读史,有点不喜欢。他笑着说:“文史不分家。”言下之意是文史哲三门缺一不可,要我们安下心来,好好学一门,专一门。从那个时候开始,我才知道学习历史是那么重要,谁也离开不了他。
当刘蕙荪教授的学生学习比较轻松,学期结束实行开卷考试,据他说是推广了外地的经验。记得那时系主任还特地来参加监考。我们考试时可以随带课本、笔记本、卡片,认真作答。这次考试,我得了满分5分。这学期中国史、世界史成绩都是5分。
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传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515页)我学习和研究历史,之所以比较顺利,是因为指导思想和方法都是在学生时代逐渐形成的,特别是大学阶段,我们历史系教授、讲师都是强调“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而且还利用《福建日报》1965年开辟“《海瑞罢官》讨论”专题,组织全班同学“实弹”训练,积极投稿。这次会战,我班35位同学中有六位同学在省级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7篇;我宿舍8位男同学有一半发表文章,其中一人发表两篇。那时,我也发表了一篇,1500字左右,稿费三元。因为影响好,《中国青年报》记者都来我系采访。那时文化大革命还没有开始,我校文史哲三系组织学生大练兵,学术研究气氛都很浓厚。今天想起往事,觉得十分亲切,记忆犹新。
如果说大一上学期中国史期末考试是我一生遇到的第一次开卷考试,那么,大三时参加新篇历史剧《海瑞罢官》讨论,则是第二次开卷考试。那时学校图书馆为我校师生提供了有关学习参考资料。例如,《海瑞集》,我那时反复学习了,有些言论还做了笔记。这是因为要坚持“文史不分家”原则,历史上的海瑞一旦和《海瑞罢官》有出入,那就是吴晗先生的责任了。于是,《吴晗先生和阶级教育唱对台戏》就这样写出来了。后来拙作被采用,发表于《福建日报》1966年1月28日,题目改为《海瑞罢官和阶级教育唱对台戏》。这就是说,文学艺术创作要坚持“文史不分家”原则,树立了正确的历史观点,切不可异化历史人物,否则就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在中国历史上,老子和孔子等历史人物被人异化,那是司空见惯的事,所以,开展新篇历史剧《海瑞罢官》的讨论,可以澄清文学艺术创作中诸如历史观等一系列大是大非问题。吴晗先生是著名的明史专家。但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历史剧创作一旦忘乎所以,那是很容易犯错误的。
在那时,学术讨论的过程,也是全班同学不断增强专业素质的过程。见报多了,提高了我系、我班的集体荣誉感。后来,系领导在全系师生会上还明确表示要把学术研究发表文章放入个人档案,动真格。
从此以后,我看书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而且范围广泛,既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又有中国古代诸子百家著作。1983年底即我接受历史专业训练20年后,我应用马克思的人口变化规律理论研究历史,发现1368年明朝建立以后中国人口发生了规律性变化。于是,有体会就动笔,写出《试论明清城乡人口的变化》一文,提出了中国资本主义“明建立说”。后来这篇拙作被采用,发表于《中学历史教学》1986年第四期上。许多专家学者研究了一辈子都不能解决的问题,我接受新学校教育,20年就大见效。从此,研究成果源源不断而来,著有《上个千年中国巨变》(28.3万字)、《新宋论》(36万字)、《兴化军史稿》(27.6万字)、《孔子教学特色新论》(18万字)、《劲松说道德经》(33万字)等。
拙作《试论明清城乡人口的变化》说:“有比较才能鉴别。在明代以前,人头税的实施,严重地影响了封建国家的人口增长。但是,它不是决定因素,决定因素是生产方式,因为‘每一种特殊的、历史的生产方式,都有其特殊的、历史地起作用的人口规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三卷第六九二页)在明代以前,之所以历代总人口会出现大起大落,其原因是因为封建主义的生产方式起了制约作用。而生产方式改变了,人口变化规律也相适应地发生了变化。我国从明初起之所以短短二十来年人口会突破六千万大关,是因为农业和工商业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比以往多得多了。这一变革为失地的农民和贫困的手工业者打开了就业的门路,使他们不至于大量死亡。其后,到清朝前期,我国人口不是下降,而是急剧上升,翻了一番又一番,是因为资本主义在中国发展起来了。”(《中学历史教学》1986年第四期)
在这里,我第一次运用马克思人口变化规律理论解释中国历史,确认中国于1368年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是世界上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那时是1983年底,我刚好41岁。孔子“四十而不惑”,我四十一有了新观点。现在回想起来,“文史不分家”出于名师刘蕙荪教授之口,意义就不一样了。那时,他已经进入“知天命”之年,是全国著名的文化史专家。所以,他那时对我们这届同学亲自把关,传道授业解惑,很显然是属于传承中华民族老中青传帮带优良传统。“文史不分家”是他几十年治史实践的科学总结,所以,一用就灵,越用越厉害,感到真正灵。作为刘蕙荪教授的学生,我感到我今天应该把“文史不分家”这条真经公之于众,让更多的人都来一用就灵,越用越厉害,感到真正灵,争取为国为民多做出贡献。
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西天尾镇北大村三组林劲松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