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北京丰台教师之家4代人有21位老师 第一代撰书曾获周总理批示

北京丰台教师之家4代人有21位老师 第一代撰书曾获周总理批示

北京丰台教师之家4代人有21位老师 第一代撰书曾获周总理批示北京丰台教师之家4代人有21位老师 第一代撰书曾获周总理批示

在丰台区东高地街道东高地社区有幢教师楼,教师楼里住着一对年逾七旬的老教师:金声与吴文祺夫妇,两人在各自的领域教书育人备受敬重。而更让人惊讶和敬佩的是,金老师的父亲,吴老师的外祖父、母亲,金老师和吴老师的儿子都是教师,这个家族中共有4代、21人从事的是教师职业,总教龄超过600年。这个四代“教师世家”默默耕耘在教育战线上,桃李芬芳。

北京文史馆官网_北京历史文物博物馆_北京文史馆

1984年第一个教师节时家族里部分老师合影,后排左一二为吴文祺和金声老师。

北京文史馆官网_北京历史文物博物馆_北京文史馆

吴老师和 金老师教师之家第一代:吴海珊撰写《今文史记》获周总理批示

“家族中第一代从教的是我的外祖父吴海珊。”吴文祺说,上世纪初,外祖父是老保定师范的教师,文学功底深厚,退休以后来到北京,被聘为北京文史馆馆员。外祖父晚年写出了一部《今文史记》的书稿,用白话文翻译史记,并融入一些自己的观点,当时还没有同类书籍出版。

当时还是吴老师男朋友的金声,积极主动地承担了送书稿的任务。“书稿有一尺来厚,我记得老爷子在书稿上面写了一封信,‘总理周’收,我就直接找到了中南海。”金声回忆说,到了中南海,人家让我送到参事室去,我又走到西什库的参事室,总算把手稿给送出去了。

当时周总理批示,责成商务印刷馆出版,并提出了几个地方希望再商榷一下。不过可惜的是,后来因为种种历史原因书稿出版的事情不了了之。

吴文祺一直记得,外祖父是个文质彬彬的人,总爱穿一身长衫,围着个围巾,挎着个背包,温文尔雅。那时候外祖父住在灵境胡同,每天都要买一张北京晚报,两分钱一份,看完后第二天叠成方块,在上面练小楷。外祖父治学特别严谨,在生活中也非常严格地要求自己,这样的家风也影响了吴老师的母亲和姐妹。

教师之家第二代:吴永芳自家困难却帮学生缴学费

“家族中第二代从教的是我的母亲吴永芳,1950年开始在当时的南苑一小任教。”吴文祺告诉记者:“母亲人很文静,不太爱说话,可她却非常爱自己的学生。”

吴文祺回忆了一件被学生家长记了几十年的事情。“那时候我们家就靠母亲微薄的工资生活,我记得那时候我们的学费是两块五,我们姐四个的学费都得缓交,这个月交你的,下个月交她的。但是多年后我遇到一位学生家长,和我说起母亲特别感谢,说吴老师经常给他家的孩子交学费,给家境困难的他们帮了不少忙。”我这才知道,母亲在自家孩子都不能按时交学费的情况下,却在帮助自己的学生准时缴费。

母亲去世时,许多学生和家长赶来送母亲最后一程,告别室外的队伍排出了100多米,吴文祺觉得这是学生们对一位老师最真诚的肯定。

吴文祺说,母亲对她虽没有“言传”却有“身教”。她还记得小时候母亲认真备课、批改作业时的身影以及对待孩子们认真耐心的态度。受外祖父和母亲的影响,吴文祺姐妹4人中有3人选择成为一名人民教师。

教师之家第三代:吴文祺“光杆司令”创办培智学校

吴文祺高三毕业的时候面临着人生选择,她的老师建议:“你妈妈是老师,你也当老师吧。”从此,吴文祺成为了家里的第三代教师,她先是当了多年大队辅导员,1984年成为丰台南苑三小的教导主任。

最让吴文祺有成就感的是她在1991年几乎是在“光杆司令”的条件下创办了丰台区培智学校,为有智力障碍的孩子打开了一扇通向社会的窗户。

当时不少学校都有辅读班,招收一些智力障碍孩子,作为教导主任的吴文祺分管这块工作,善良的她对这些孩子非常好,工作很投入,付出了很多艰辛。结果丰台区准备建一所招收智力障碍学生的特殊教育学校,就想到了吴文祺。区里当时把方庄一个幼儿园用房借给了丰台区培智中心学校,吴文祺拿着钥匙到那儿一看就傻了:房子里光秃秃的什么都没有,连打扫卫生都没有扫帚。“之后钱才到位,就给了1万块钱。”吴文祺回忆那时候的困难:“偌大的学校除了看门的就是我,看门师傅还是从自己家里拉来的板床,6月份接的手,9月1号就要开学,就给调来了4个老师……”

“校长,孩子拉裤子里啦——”抽调来的老师没有应对智力障碍孩子的经验,吴文祺就事事冲在前面,最开始的几年里,吴文祺都记不清给多少个孩子擦过屁股洗过裤子。当培智学校校长的那10年,吴文祺几乎每天早晨都是坐头班车去学校,等学生们吃完晚饭、安顿好了再离开学校,一天天周而复始直到退休。

吴文祺和先生金声老师的结缘也是因为教书育人。他们在带学生参加少年宫课外活动的时候相遇,从此携手走过了几十年的岁月。金声老师的父亲金玉峰也是位老师,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教版的美术书,连续4版都是他主持编辑的,据不完全统计,老人的学生中有200多人后来成为了画家,其中多人在艺术学校任教,培养了更多美术人才。在父亲的影响下,金声兄妹8人和一个堂哥中有5人都成了老师。

而金声则一直致力于校外教育,“当时家里只有10.9平方米,学生来家里学画画,我只能从街坊邻居家借几个小板凳围在桌边上课,我给他们起名叫‘小板凳班’。”1984年,他用了一年多的时间筹建了当年首都规模最大的区级青少年科技馆东高地科技馆,也就是现在的钱学森青少年航天科学院的前身。“当时我四处游说,还拉了康克清康大姐来!”金声回忆说,1984年他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辅导员,颁奖典礼是在人民大会堂,康克清给颁的奖,“我就趁着握手的功夫和康大姐说了几句话,请她来参加东高地科技馆奠基,康大姐说‘好’。”1984年10月29日,康克清给东高地科技馆奠基,1985年12月9号,康克清又给东高地科技馆剪彩。结合地区航天特色,东高地科技馆力推航天科普,不少学生在这里点燃科学的梦想,走上了航天工作的岗位。2011年底,金声还以教案专家组副组长的身份参加了国家重点工程“神舟十号太空授课”,为6000万学生献上了一堂来自太空的科普课,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和好评。

教师之家第四代:金艺鹏带领学生救助大熊猫

可能是源于血脉中的严谨与认真,吴文祺和金声的孩子也涉足了教师行业。他们的二儿子金艺鹏,在博士生毕业后最终选择了教书育人,成为家族第四代教师中的一员。

金艺鹏从小就喜欢小动物,高考的时候,各项成绩都非常优秀的他非要报考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的临床兽医专业。父母最终选择了尊重孩子。金艺鹏继承了父母执着的劲头,深钻当时的冷门眼科、牙科,后来还涉猎野生动物的保护与救治,曾经主导了北京动物园的“虎口拔牙”。

2006年博士毕业后,金艺鹏在众多“含金量”非常高的职业中选择了留校任教,并在37岁时就被评为正教授,还是学校的“魅力教师”。

2014年,秦岭大熊猫“犬瘟热”疫情时,金艺鹏带领学生参加了救治工作,自那以后金艺鹏在秦岭成立了工作站,每年都会花大量时间与精力在大熊猫及当地野生动物的保护上。“我家出过太多好老师,所以我从第一天当老师就特别自信,敢于承担这项工作。”金艺鹏曾经这样说。

记者手记: “言传身教”成浓厚家风

吴文祺和金声两位老人虽然已退休多年,但依旧从事着与教育有关的社会工作,这个家族中已经有21位成为老师,从小学到大学,从校内教育到校外教育,从普教到特殊教育,4代人默默耕耘在教育战线上,桃李芬芳。“言传身教”,在这个教师之家,不再是一个干巴巴的口号,而是融入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吴文祺姐妹4人中有3人选择从教;看着父亲在周末带领学生们在家学画画,金声也曾长期在周末义务教孩子们画画;还是在父亲母亲的言传身教下,金艺鹏在面临从政、科研等机会面前,选择了留校任教……对这个家庭来说,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已经成为一种浓厚的家风,代代传承。

上一篇: 主题教育丨刘宁:扎实推动主题教育取得更多务实成果
下一篇: 公开征集!可能与你有关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