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汾河灵石段的古关

汾河灵石段的古关

汾河灵石段的古关这几首诗虽都是文学作品,没有准确写出三个古关的位置、距离,但用“汾水绕关”说明冷泉关临近汾河,用“汾水知人意”暗示阴地关近在汾河边,用“耳中汾水声”告诉读者汾水关也是临近汾河。

汾河灵石段尽在两岸山峦对峙的峡谷里穿行。该峡谷《水经注》里记载为冠爵津,又名雀鼠谷,长达40余公里。其多数河段,尤其是北入口冷泉段较窄,最窄处无人烟,只有两山夹一川与一山底古道,地势险要,自古为军事要地、兵家必争之地。《水经注》这样描述峡谷的奇险:“数十里间,道险隘。”由于自然景色雄奇壮观,历代文人留下赞美的诗文。如清代王士禛古诗《冷泉关道中》:“南径雀鼠谷,崎岖殊未休。路随千嶂转,峡束一川流。”

汾河峡谷作为兵家必争之地,发生过诸多战事。《旧唐书》记载:“秋七月壬子,高祖率兵西图关中,以元吉为镇北将军、太原留守。癸丑,发自太原,有兵三万。丙辰,十次灵石县,营于贾胡堡。隋武牙郎将宋老生屯霍邑以拒义师。”唐兵扎营驻军地点贾胡堡位于汾河夏门至南关段。贾胡堡是西域商人修建。中国古代汉族称北边或西域的民族为胡人,“贾”为商人,西域商人所建的这处古堡便称作“贾胡堡”。

汾河峡谷里的重大战事《唐史》里有一次记载,李世民督兵追逐,一昼夜行二百余里,至高壁岭,只有少许敌军,不值唐兵一扫。将士请驻军待粮,世民不从,忍饥疾驰,一直至雀鼠谷,始追及敌军。且战且行,交锋至八次,俱被世民杀败。

作为军事重地,汾河峡谷北入口、南出口建有关隘,平时盘查过往行人,战时用来抵御。灵石历史上的汾河三关从北往南有冷泉关、阴地关、汾水关,经过战争破坏,地震、洪水等天灾损毁,以及沿河修建铁路时拆除,如今都已无从寻觅。然而文史里一直有这几处关隘的诸多记载,如唐代诗人李商隐《寒食行次冷泉驿》:“归途仍按节,旅宿倍思家。独夜三更月,空庭一树花。介山当驿秀,汾水绕关斜。自怯春寒苦,那堪禁火赊!”第三句的后半句描写了汾河绕行冷泉古关的情形。清代梁枢古诗《早过冷泉关》:“两岸连山束一川,雄关犹记旧唐年。宵征不惮辛勤意,满地风霜过冷泉。”诗中把冷泉关描写为雄关。梁枢对阴地关也有咏叹,写成《阴地关》一诗:“南来阴地久无霜,残壁西风古战场。日暮寒鸦山色远,空留明月吊梁唐。”唐代李山甫《阴地关崇徽公主手迹》:“一拓纤痕更不收,翠微苍藓几经秋。谁陈帝子和番策,我是男儿为国羞。寒雨洗来香已尽,澹烟笼著恨长留。可怜汾水知人意,旁与吞声未忍休。”唐代张祜《过汾水关》:“千里南来背日行,关门无事一侯嬴。山根百尺路前去,一夜耳中汾水声。”这几首诗虽都是文学作品,没有准确写出三个古关的位置、距离,但用“汾水绕关”说明冷泉关临近汾河,用“汾水知人意”暗示阴地关近在汾河边,用“耳中汾水声”告诉读者汾水关也是临近汾河。汾河峡谷由北往南延伸,汾水日夜湍鸣,河边边上三座古关巍然屹立。

峡谷古迹诸多,倘能按古人文字记载寻觅到三座古关的残砖断瓦甚至残碑,能读到上面有关古关的历史文字记载,自然是一件幸事,但现实是只能沿着汾河结合史料做一番想象与推测。

唐末、五代、宋、辽、金、元时期,北方战乱不止,军事重地灵石汾河峡谷村落、城、镇、驿、渡口,包括关隘屡受不同程度破坏,甚至有的从此就已消失了。《入唐求法巡礼行记》里记载,在唐代圆仁大师走汾河峡谷时,三个关隘尚保存完好。该书写了圆仁大师从北往南途经三处古关:“三日,早发,向南行十五里。斋后,南行卅里,到冷泉店宿。主人周匝。四日,粥后,傍汾河寻山谷行卅五里,到小水店李家。斋后,傍汾河西南行十里,到灵石县。过县,傍汾河南行廿里,到阴地关。过关南行十里,到桃柳店宿,店临汾河,有五六家,主人心平。五日,南行十里到长宁驿汾水关。是河中府北界晋州汾西县管内。南行廿里。斋后,南行廿里,到晋州管内霍邑县。”从这段文字记载判断,冷泉关在最北,与孝义临近,是灵石汾河峡谷入口处关口。圆仁过灵石后傍汾河南行,“傍”就是沿着汾河,不会偏离峡谷,然后走二十里到阴地关。大致在夏门往南,至沟峪滩、富家滩汾河段。灵石沿汾河分为北、中、南三大区域。冷泉关在县北,中部为县城及城周一些村落,出灵石县城及城南数村落,夏门以南、霍州以北为县南,统为古南关地域。明代南关下辖的桃钮里(今桃钮村),包括时属桃钮里的沟峪滩、富家滩是古南关北部区域。阴地关具体位置大致就位于这一区域,也就是现在的沟峪滩、富家滩一带。这一带至今村舍集中,有通往东西南北的路,自古为汾河峡谷中南部一处交通枢纽。汾水关位于古南关地域南,大致在今南关与霍州交界处。阴地关距汾水关二十里。

三座关隘,史书记载阴地关最多。《明史》志记载:“灵石(府北。元属霍州。万历二十三年五月改属汾州府。四十三年还属府。东有绵山,即介山也。城北有汾水,又东有谷水流入焉。又北有灵石口巡检司。西南有阴地关,又有汾水关。)”这里明确指出阴地关在县城西南。关隘位置出不了南关范围,因为当时古南关地域范围比现在要大。《旧唐书》记载:“僖宗光启元年十月,李克用率太原军南出阴地关。”可见,汾河峡谷的关隘沿河岸修建,有北关冷泉关,自然就有南关阴地关、汾水关。可能汾水关不及阴地关重要,所以史书上提及的就少。《五代史》也有阴地关的记载,梁匡国军节度使王檀,奏梁廷,请发关西兵掩袭晋阳。河中、陕同华诸镇兵,合三万人,出阴地关,掩至晋阳城下。《五代史》又记载,周主荣更命天雄军节度使卫王符彦卿,领步骑二万,进讨河东。又敕河东节度使王彦超,引兵入阴地关,与彦卿合军西进。五代时期,阴地关依然是南出北进汾河峡谷的重要关隘。既然是南出北进的出入口,位置就应在峡谷口,而不在峡谷中部的夏门。

历史的关隘经不起漫长岁月的考验,终究灰飞烟灭了,但即便在当今经济、社会日益发展的进程中仿佛依旧没有淡出我们的视线。汾河峡谷的神奇风景、悠悠往事依然在召唤我们前往探个究竟。

宋晓明

上一篇: 西安市开明士绅夏庚义先辈兴办东明小学
下一篇: 【社科专家】福清市第二届社科专家简介(文史哲组)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