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赵泓:烽火求学路——抗战时期粤北办学经过与历史价值

赵泓:烽火求学路——抗战时期粤北办学经过与历史价值

赵泓:烽火求学路——抗战时期粤北办学经过与历史价值为了再现这段历史,广东省人民政府于2020年作出了“建立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的通知,在各方努力下,在韶关浈江区的大村、乐昌县的坪石等地的办学旧址得到了修复

作者简介

赵泓,博士,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曾任南方日报出版社新闻编辑室主任、副编审,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系中国新闻教育史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出版业协会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新闻学会常务理事、国务院学位办学位论文评审专家、广东数字出版专家库专家。出版个人专著5部,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主要研究领域:先秦思想与政治、中国近代社会思潮、新闻理论与实务、媒介经营管理。目前主要从事乡村传播研究。

中山文史迦南_中山文史第七十三辑_中山文史

抗战期间,国立中山大学、省立执信女子中学等几十所大中学校北迁韶关,又创办了一批学校,在烽火连天的岁月坚持办学,使粤北成为广东文化教育的中心,培养出了大批栋梁之才。这是“冒着炮火履行使命感的教育,更是一段伟大的国家记忆”。为了再现这段历史,广东省人民政府于2020年作出了“建立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的通知,在各方努力下,在韶关浈江区的大村、乐昌县的坪石等地的办学旧址得到了修复,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01

战时外迁学校及路线

1938年10月,侵华日军在大亚湾登陆,广州很快沦陷。第二年1月,广东省政府迁至曲江县城韶关,韶关成为广东战时临时省会。广州及珠三角地区的学校往外迁徙的达69所。大致有五次迁徙。

第一次大迁徙

1938年10月,国立中山大学西迁顺德、罗定,再迁昆明澄江(现属玉溪)。省立教育学院10月迁新兴天堂圩,后再迁云浮。接着又迁广西滕县禤州、融县。省立勷勤商学院9月迁云浮,不久迁遂溪麻章,接着又迁至广州湾(湛江)寸金桥,1940年迁茂名信宜县水口村。私立岭南大学、私立国民大学、私立广州大学迁往香港办学。中等学校也纷纷迁往异地办学。

第二次大迁徙

第二次粤北战役后,由于广东大后方得到巩固,1940年8月从云南澄江迁至乐昌坪石。1941年7月正式复课。1939年9月省立教育学院迁至乳源侯公渡,更名为“广东省立文理学院”,1940年1月迁至连州东陂镇。私立岭南大学农学院于1940年从香港迁至乐昌坪石。师范、中等职业学校和中学也先后迁往粤北。有省立广州女子师范学校、省立江村师范学院、省立钦州师范学校、省立广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省立仲恺高级农业职业学校;省立仲元中学、省立志锐中学、省立文理学院附属中学、国立中山大学附属中学、私立基督教联合中学、私立培正培道联合中学等。

第三次大迁徙

1941年底,香港沦陷。这次迁徒方向主要是粤北,这些学校包括私立岭南大学、私立国民广东大学、私立广州大学、私立广州协和神学院、私立东吴大学;省立执信女子中学、省立黄埔中正中学、省立琼崖联合中学粤北分校、私立南武中学、私立知用中学、私立真光女子中学、私立华英中学、私立培英中学。

第四次大迁徙

1944年春,日军为全面打通中国西南交通线,发起了代号为“一号作战”的豫湘桂战役,由此引发第四次大迁徙。这次迁徙主要线路有东、西两路,西路一线主要迁往粤北连县,后再迁罗定、云浮等地,东路一线迁往仁化,后再迁往粤东兴宁、梅县等地,也有少部分学校迁往湘南山区及三江、桂阳等地。在连县有国立中山大学分教处、省立文理学院、粤秀中学及基联中学等。在梅县有国立中山大学校本部及各院系、私立中华文化学院。在兴宁有广东省立文理学院与勷勤商学院联合分教处、广州大学分教处。在罗定有省立文理学院校本部、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私立广州大学校本部。

第五次大迁徙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后,在粤北、粤东与粤西的各中高等院校陆续迁回广州及周边地区。从1945年9月到1946年,全省的教育体系迅速得到恢复。其中高校共计9所,即国立中山大学、省立文理学院、省立法商学院、省立艺术专科学校、私立岭南大学、私立广东国民大学、私立广州大学、私立中华文化学院、私立南方商业专科学校。中等学校507所,其中师范、职业类学校104所,普通中学403所。

中山文史迦南_中山文史_中山文史第七十三辑

中山文史_中山文史第七十三辑_中山文史迦南

抗战时期粤北迁办、新办高等院校一览表

中山文史迦南_中山文史第七十三辑_中山文史

抗战时期粤北迁办、新办职业、师范学校一览表

中山文史_中山文史第七十三辑_中山文史迦南

抗战时期粤北迁办、新办中等学校一览表

中山文史迦南_中山文史_中山文史第七十三辑

注:私立培道女子中学:学校由港澳基督教浸信会主办,迁乐昌与培正中学组成培联中学。

港澳基督教联合中学:由港澳地区基督教会长老会主办的教会中学组建,包括岭大附中、培英、真光、美华、华英、协和、真中以及香港的岭英、协恩及澳门的广中等十所中学。

02

乐昌坪石的国立中山大学

韶关目前主要有两个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乐昌的坪石和曲江(大村)。

乐昌坪石地处五岭南麓,武江上游,与湖南宜章相邻,素有广东“北大门”之称,是南北交通要塞,1936年粤汉铁路修通,使乐昌、坪石成为粤境北部经济文化中心。当代名人有薛岳、龚楚等人。1937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后,乐昌、坪石以其地理与交通优势,成为了广东抗战的战略后方。

乐昌的坪石集聚了国立中山大学、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私立岭南大学农学院、私立中华文化学院、省立执信中学、私立培正培道联合中学、国立华侨第三中学、国立华侨第二师范学校、省立广州农工职业学校、省立仲恺农业职业学校等广东教育高、中等院校。最重要的当然是国立中山大学。

在乐昌坪石,从1940年至1944年底,先后形成了乐城区、北乡区,以及坪石区等多个教育院校聚集区。因为师生众多,坪石街有了从未有过的繁华景象。茶馆酒肆林立,书店就有20多家。但当地为山区,即使在坪石街上的中山大学校本部,也分几处办公。校本部礼堂建于楚南会馆的旧址内,经常有师生表演,马思聪曾在这里举办过钢琴音乐会。中大研究院是全国高校仅有的三家研究院之一,有文科、师范、农科、医科四个研究所,设在坪石街最繁华地段的广同会馆。附近有中大图书馆,现复原修建改称定友图书馆,以纪念中国图书馆学奠基人之一、中大图书馆馆长杜定友先生。

中大工学院院部、机械工程系、电机工程系位于三星坪,又名三村坪,建筑工程系、土木工程系、化学工程系在一河之隔的新村。码头旧址还在,靠渡般连接两岸。工学院在两岸村边修了25座简易房子,主要用杉木板、竹子为建材。墙面用竹子编排骨架批荡黄泥石灰而成。河边有两个篮球场。工学院还借沈氏宗祠办夜校向村民普及文化知识。

中山文史_中山文史第七十三辑_中山文史迦南

中山大学工学院办学旧址

中山文史迦南_中山文史第七十三辑_中山文史

工学院院长陈宗南教授借用村民的马厩做的宿舍

中山文史_中山文史第七十三辑_中山文史迦南

连接工学院两个校区的渡口

中山文史迦南_中山文史_中山文史第七十三辑

工学院借沈氏宗祠作教学之用及作夜校向村民普及文化知识

中山大学师范学院位于坪石东南9公里的管埠村,三面环山,前临武水。学院租用民房34处,用作办公室、宿舍等。还建筑了新校舍,有15座课室、礼堂一座、图书馆一座。该院有不少名师,除了音乐家马思聪,还有文史大家陆侃如、冯沅君夫妇,著名画家、评论家许幸之等。

中山文史迦南_中山文史_中山文史第七十三辑

著名音乐家黄友棣在这里为文学院哲学系四年级学生方健鹏(笔名芜军)所作诗歌《杜鹃花》谱曲,使之成为火遍大江南北、红极一时的抗战歌曲。(关于抗战歌曲《杜鹃花》的故事,《文史天地》杂志第九期将有详细介绍)

粤北时期中山大学有很多名师,如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经济学家、教育家王亚南,他和郭大力一起翻译了《资本论》。解放后担任厦门大学首任校长,被评为学部委员。中国核能之父、中科院院士卢鹤绂,11位两弹元勋当中有7位是他的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中共一大代表李达。中大农学院院长丁颖,后来他当过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华南农学院院长,哲学家、史学家朱谦之。曾经在中大坪石任教的教授后来成为中科院院士的达18位,在中大研究院旧址立有院士碑,刻有这些院士的生平简介。

抗战时期穗港澳高校迁粤北办学学科及代表人物名录

中山文史迦南_中山文史_中山文史第七十三辑

中山文史_中山文史迦南_中山文史第七十三辑

下面介绍几位中大教授在粤北的故事:

中山文史第七十三辑_中山文史迦南_中山文史

中大图书馆馆长杜定友

杜定友(1898-1967)祖籍广东南海,出生在上海。他是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卓越开拓者之一,被认为是中国图书馆学奠基人。杜定友21岁时,被公派至菲律宾大学学习图书馆学。他一生精研图书馆学,是中国图书馆学集大成者。他曾担任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国立中山大学等高校图书馆及广东省立图书馆、广州市立图书馆等公共图书馆的主任或馆长职务。在他近50年的图书馆生涯中,曾两次被聘为国立中山大学教授,主持图书馆工作。第一次是1927年4月至1929年8月,第二次是1936年8月至1950年2月,前后共计16年之久。抗战八年,中大流离颠沛七个年头,几度迁徙,三易校址。杜定友与图书馆同仁收集、抢救珍贵文献。在艰苦条件下坚持办馆,开放阅读,补充藏书,他们为战争岁月中教育研究的需要、知识文化的传播,做出巨大的贡献。广州沦陷前,中大图书馆藏书量已为全国大学之冠,全馆藏书21万册,杂志9万册,号称30万册。杜定友率领馆员,将图书打包装箱转移。其中,馆藏善本、志书2万余册、碑帖3万余张,共装了199箱,移存香港九龙货仓。中大奉命西迁,图书馆20多万册藏书需1200个木箱才能装运完毕。因为时间仓促,经费不足,学校仅批准200元木箱费,只够购买67个木箱。杜定友下令全馆职员将书架、桌子、黑板改成木箱,将5万多册藏书装入299个木箱。可惜,余下图书或毁于战火,或遗失四散。1938年10月20日凌晨,杜定友乘船离开广州。次日,广州沦陷。

为纪念杜定友先生,乐昌坪石在原址建有定友图书馆,以此致敬他为传承华南教育火种所做的重大贡献。

杜定友曾建议将每年的十一月十一日定为图书馆节,他撰文解释说,“十”“一”二字合为“士”字,而图书馆为“士人之家”,为读书人服务的。

中山文史第七十三辑_中山文史迦南_中山文史

位于坪石老街的定友图书馆

中山文史_中山文史迦南_中山文史第七十三辑

中大师范学院马思聪教授

马思聪(1912-1987),广东海丰人。中国第一代小提琴音乐作曲家与演奏家,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950年后任中央音乐学院首任院长,并兼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音乐创作》主编等职。《思乡曲》《摇篮曲》《西藏音诗》《塞外舞曲》为代表作。

1941年马思聪与夫人王慕理(钢琴家)于7月初到达韶关。当时韶关不仅是战时广东省会,还是许多社会文化名流的聚集地。马思聪到达韶关后,受到韶关文化艺术界和市民的欢迎,并在韶关西河孝悌路桥头“三六九”茶室为他举行了欢迎会。马思聪夫妇在韶关举办了为期两周十几场的“马思聪小提琴演奏会”,为支援抗战义演筹款。当时演出的曲目有马思聪创作的《第一奏鸣曲》和《思乡曲》、柴可夫斯基的《狂想曲》、萧邦的《小夜曲》等代表作。马思聪在韶关除举办义演外,还到市区、东河等地茶楼为群众演出,支援宣传抗战,受到韶关市民的欢迎。马思聪这次在韶约有半个多月时间,随后从韶关到了香港。

1941年香港沦陷后,马思聪又举家回到了故乡海丰。1942年春,马思聪受广东中山大学师范学院的邀请前往任教。于是马思聪夫妇第二次来到了粤北韶关。在韶关短暂休息后,马思聪夫妇到了坪石中大校址。学校条件十分艰苦,有一座食堂兼大礼堂的学生活动场所,这里放着学校唯一的一台大钢琴,夫妇俩常在这里为学生上课演练和搞音乐创作。就是在这简陋的工棚食堂兼大礼堂马思聪夫妇教学生高唱抗战歌曲,上音乐课。闲暇时或夜晚马思聪夫妇时常演奏他的《思乡曲》。马思聪夫妇在坪石还创作了多首抗战歌曲。马思聪、王慕理夫妇在坪石生下次女马瑞雪。有一次,马思聪夫妇正为坪石群行演出,刚出生的小瑞雪被留在后台交给学生照料。不料小瑞雪哭闹不止,哭声传前台。正在进行钢琴伴奏的王慕理,不得不暂停演奏,临时到后台给孩子喂奶。马思聪就静静地站在台上,所有观众无一人喧闹,全都留在原位肃然静候,场面十分感人。

新中国成立后,马思聪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1959年11月25日至26日,马思聪第三次来到韶关演出,在韶关人民戏院演出引起轰动。

中山文史第七十三辑_中山文史迦南_中山文史

中大工学院卫梓松教授

卫梓松(1888-1945),广东台山人,191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土木工学系,曾任北平大学教授、东北大学教授。1941年入中山大学任教,担任建筑系系主任。1945年初坪石沦陷被俘,服毒自杀,时年57岁。

1944年冬、侵华日军拼尽全力欲打通粤汉铁路、大举进攻粤北、处于粤汉铁路线旁的坪石是日军进犯的重点。1945年1月中旬,日军第四十师团组成四支挺进队,每队600人,分成四路,朝坪石攻击前进。驻在坪石的众多机关、学校接到紧急通知后仓促间匆匆撤离。中山大学各院系于1月16日开始分散突围。1月18日日军突进到坪(石)连(县)公路线上的黄沙堡、迳口,以及韶(关)小(塘)公路上的小塘、粤汉铁路线上的白石渡四个要点,对坪石形成合围,距坪石只有半天行程。没能突出包围圈的人员物资遭受了巨大损害。工学院院部及机械工程系、机电工程系所在的三星坪村处于坪连公路边,一些师生在村里遭遇了日本鬼子。

三星坪对岸的建筑工程系、土木工程系、化学工程系所在的新村,有河流阻隔,又有小路可通往瑶山,大部分人员幸而走脱。然而建筑工程系的系主任卫梓松教授因为病倒,被困在新村。不久日伪当局获知卫梓松身份,了解到他曾参与粤汉铁路的设计施工,于是派人把他接到坪石街上,让他出任“坪石地方维持会”会长,卫梓松严词拒绝。然而日本人并不甘心,三番五次派人来纠缠,最后采用威逼利诱手段逼他就范。与敌人僵持42天以后,愤然自杀。时年57岁。

03

曲江大村的岭南大学

中山文史_中山文史迦南_中山文史第七十三辑

大村岭南大学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香港沦陷。在香港的岭南大学,在代理校长李应林的率领下从香港迁往粤北韶关。

岭南大学初迁韶关(曲江),在战时战区长官余汉谋和省主席李汉魂的助力下,选定了位于城北犁市镇仙人庙大村,作为学校迁办校址。为尽快复校、复学,学校先期利用余汉谋第七战区长官部此前在大村与横岗两处,所建造的48座闲置棚屋(其中,大村34座,横岗14座),作为临时校舍,以解岭大师生学习生活住宿的“燃眉之急”。

为复校、复学,又划出大村后的仙人撒网山约300亩的大片山地,作为新建校园的校址,为与仙人庙原大村相区别,学校将“新校区”命名为“岭大村”。

施工人员先修理原有的茅屋和临时性房子,改建为办公室、实验室,课室、学生宿舍、食堂和教工宿舍等,7月,又在新校区增建“怀士堂”学校大礼堂,以及教学楼、图书馆、食堂、宿舍等建筑,历经7-8月两月余的建设,岭大村复校建设基本告一段落。当时新岭大村呈现出新的面貌,在仙人撒网山,先后共营建校舍50余座,按照原广州康乐校区的建制格局,设立并命名了“格兰堂”、“马丁堂”、“爪哇堂”、“陆佑堂”、“哲生堂”、“荣光堂”、“十友堂”、“谭礼庭同学屋”、“马应彪招待室”等建筑,除农学院在乐昌坪石外,其余各院研究所及附设中学,均设在岭大村新址。

1944年春,侵华日军发动豫湘桂战役,6月初,学校宣布开始放假,部分师生疏散转往乐昌坪石,再转迁往连县。至9月,战事一度缓和,为不耽误学生的学业,学校决定在粤北坪石复课,并举办了秋季招生考试。时局并不稳定,但学校在全省招生,仍有300多人报考。10月30日,在乐昌坪石的岭大,举行了1944年度第一学期开学典礼,农学院并岭大村校区学生开始上课,全校新旧学生约220人。在开学两个月后,北路日军沿粤汉线配合南路广州日军发动第三次粤北战役,占领了曲江,岭大再一次被迫开始紧急撤离。

中山文史_中山文史迦南_中山文史第七十三辑

修复的怀士堂

中山文史第七十三辑_中山文史迦南_中山文史

玉清书舍

04

粤北华南教育培养的精英

粤北教育培养了很多人才,下面挑选几位比较典型的作些介绍:

中山文史第七十三辑_中山文史_中山文史迦南

陈香梅(1925-2018),世界著名华人华侨领袖、社会活动家、美国国际合作委员会主席。陈香梅祖籍广东佛山市南海区,生于北京。1941年考入私立岭南大学,曾在曲江求学。毕业后在中央通讯社昆明分社工作,是中央社的第一任女记者。后来成为中国空军美籍志愿大队的指挥官陈纳德的太太。她在二战后一直活跃在美国政坛。

中山文史迦南_中山文史_中山文史第七十三辑

彭加木(1925年—1980年),广东省番禺人,著名生物化学家,原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副院长。1941年随华英中学迁入粤北曲江,转入仲元中学。1943年考入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农业化学系。1980年带领考察队在罗布泊考察时失踪。

中山文史_中山文史迦南_中山文史第七十三辑

伍沾德(1922年—2020年),祖籍广东台山,在美国出生,1942年考入岭南大学,后随校到曲江大村就学。1947年毕业于岭南大学,美心集团创办人之一。生前系香港美心集团名誉主席,香港中国旅游协会会长等。

中山文史迦南_中山文史第七十三辑_中山文史

徐中玉(1915年-2019年),著名文艺理论家,学者。江苏江阴人。1939年毕业于中央大学中文系,1941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研究院中国文学部。历任中山大学、复旦大学等校教授。代表作有《大学语文》《鲁迅遗产探索》《古代文艺创作论》《激流中的探索》等。

学生当中后来成为院士的有5位:黄本立(1925-?),光谱化学家。曾在坪石的培正培道联合中学初中部以及曲江私立华英中学高中部就学。后入岭南大学。1993年当选学部委员(院士);黄翠芬(1921-2011),医学微生物学家,1944年毕业于岭南大学化学系。中国工程院院士。叶叔华(1927-?),著名天文学家。1944年在连县培英-真光基联中学完成高中学业。1945年考入中山大学数学天文系。1980年当选为学部委员(院士)。张作梅(1918-1998),金属材料、机械工程学家,1937年考入中山大学机械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钟功甫(1917-2016),著名地理学家。1941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地理系。1998年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结语

在抗战时期众多学校迁往粤北山区办学,在十分艰苦的环境下弦歌不绝,这种烽火求学、赓续教育的精神,激励今天的人们珍惜时光,发奋努力。当年,西南联大培养出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4位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得主以及一百多位院士。粤北也培养了一批卓越的人才。为什么这么艰苦的条件也能出大师级的人物、众多杰出的人才,原因在于理想和追求。他们肩负救亡图存的责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目标高远才能成大事,胸有情怀才能有担当。铭记这段历史,是为了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此文系在8月7日东莞图书馆“市民学堂”讲演稿基础上整理而成)

信息来源

历史|地理|研究|资讯

欢迎专家学者、相关研究机构给历史地理研究资讯微信公众平台投稿,传播历史地理学的前沿动态、学术研究成果等等,惠及学林!

上一篇: 讲国学的多骗子,读懂这几本书,秒懂国学骗子学问功底
下一篇: 2021年哈尔滨理工大学各专业新疆文史类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