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种社会形态之所以能够在不同的时间段完成相应的转变并保持平稳运行,是因为在每个社会状态之下,当时的统治或领导阶级都建立了务必遵守的制度和秩序,所谓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在这些规定的约束下,社会保持着正常的发展和演进。
午时三刻是几点钟?古代行刑为何要挑午时三刻?有啥特殊含义。
所以在当时一些具有话语权的人领导下,规定部落中的族人什么时候出去打猎,采集,为了避免偷懒,规定每人每天所要完成的任务量,一旦不能完成就会受到相应的惩罚,比如公共分配时的缩减,这种种的规定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部落的生存和发展演进。
午时三刻是几点(午时三刻是几点几分)
这种一视同仁也是在奴隶制社会时期未曾有过的,而在频繁改朝换代的封建社会,皇帝作为当时的统治者,为了更好地坐稳自己的江山,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造反和起义对国力造成消耗,所以经常是出了名的严刑峻法。
他们讲究用仁爱的方式对人民进行感化和约束,从而达到管理的目的,不得不说这种方法不仅是在古代,即使是在现代也是很难实现的,就像一个老师要管理一个班的学生,面对那些调皮捣蛋的只采用说教的方法,基本是没什么作用的。
以秦朝为例,死刑基本普及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比如陈涉世家中的道已失期,法皆斩,也就是说在秦朝的时候,无论是什么原因,迟到就会斩首,这死刑是很随意的,除此之外,之后历朝历代的死刑是非常多的,“死法”也是多种多样。
所谓凌迟,指的就是零割犯人全身,这种刑罚,痛苦就痛苦在暂时不会死去,犯人会在无尽的疼痛之中饱受折磨,而后慢慢丧失生机,所以多数的古代士兵宁愿战死沙场也不愿成为对方的俘虏而遭受非人的折磨。
其实秋后问斩,这个是比较好理解的,相当于现代我们说的死刑缓期执行,也就是说,得知必死的结局,只不过还没有到死的时候,基本就是在死牢之中关押一段时间,然后处死,反正终究是个死亡的结局,能多活一会是一会。
而午时三刻问斩,就是我们现在虽说的立即执行,所谓的午时三刻,究竟是个什么时间段呢,我们知道,古人习惯用天干地支来记录一些东西,而一天二十四个小时被分为十二个时辰,用来代表时间的就是十二地支。
从当夜十一点开始到第二天一点算一个时辰,称子时,而后又两个小时称一个时辰,称丑时,以此类推,所以当时斩首的午时应该是正午十一点到一点的这个时间段,而古人的一刻大约是现在的十五分钟,所以古人所说的午时三刻大约就是在正午的十一点四十五分。
也就是说,当时会被处死的犯人由于内心的怨念,在刑场之上久久不会离去,这种怨念很有可能会对人造成不好的影响,而灵魂属阴,午时三刻是太阳正要直射的时候,也会被看作是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此时的怨念和亡灵也都会烟消云散,不再出来作祟。
对于犯人的行刑,一般都会选择在菜市场或者是闹市区,并且对于当时围观的人不加阻止,为的就是杀鸡儆猴,而在午时三刻的时候,往往是人群流动的高峰期,所以才会选择在此时行刑,让更多的人知道违反法律的后果,让蠢蠢欲动的人再三掂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