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沈师桥老街:风物犹在,风韵不减

沈师桥老街:风物犹在,风韵不减

沈师桥老街:风物犹在,风韵不减空中俯瞰师桥老街。  “沈师桥,县西北五十里。宋隆兴时建,旧在唐家兜西,朱家河隘东,以南北为岸。明洪武汤和移建今处,国朝同治十三年里人重建。”光绪《慈溪县志》里

沈师文史_沈师校史_沈师历史系

空中俯瞰师桥老街

“沈师桥,县西北五十里。宋隆兴时建,旧在唐家兜西,朱家河隘东,以南北为岸。明洪武汤和移建今处,国朝同治十三年里人重建。”光绪《慈溪县志》里,记载了沈师桥的由来。这座全长8米、桥面宽4米、由五块桥板组成的古桥,见证着观海卫镇沈师桥村沈氏家族的缘起,也见证着百年来的风流岁月。

要讲沈师桥老街,就离不开沈师桥,而沈师桥的故事,则避不开沈恒。资料显示,沈恒是北宋河南沈邱人,在明州市舶司任上退休之后,因为喜爱鸣鹤海滨的风光,那飘飘荡荡的芦苇和一眼望不到边的湿地,就定居在了鸣鹤北乡,成为沈氏之祖。乾道六年,为了开化民智,沈恒在家设立“海隅书屋”,亲自授课讲学,吸引了方圆内外的学子前来求学。因为书屋临河,沈恒在淳熙十三年捐资建桥,以方便学子交通往来。久而久之,这桥就称为大家口中的“沈师桥”。宋代罗炳写的《沈师桥记》中,就有“师桥者,乡大夫沈公建而名之者也”的记载。

这一段历史,在口口相传中,称为村庄的集体记忆。而附近村民们对于自己朝夕相处的村庄,则有着别样的熟稔和骄傲。行走在村庄里,若是向路人询问那些古桥老宅,大家总能热情地讲出一二。

“我们沈师桥,是有名的太极古镇!”——明初武将信国公汤和构建的太极古镇,如今虽部分已毁,但仍保留着十分明显的框架。文史爱好者收藏的“师桥地境图”里,有不少地名能与宗谱资料和光绪《慈溪县志》对上。

“卫生院在的楼,是厦门头大屋,沈星德建的。”——高店跟街和厦门头路的路口,高高的马头墙,显示着曾经主人家的气派;二楼的木质花窗和围栏,大气中透着精巧华丽;他们口中的沈星德,就是当年制造美丽牌香烟的华成烟草公司老板。

“原来的老房子里,都有这样的大水缸,平时蓄满水防火用。”——大夫第在三北地区鼎鼎有名,曾有老话赞美其为“三北三绝”之一:“第一绝为鸣鹤双河牌楼,第二绝为师桥大夫第门头,第三绝为掌起同泰弄阴沟。”如今虽不能复原当年的风光,但从这一保留下来的小小习惯里,还是能窥见一二。

“老人都说当年建河下大屋用了足足六年时间,多少考究!”——前后三进的格局,开阔通透的庭院,两侧细密繁复的砖雕花格窗,粗大规整的房梁,处处都有着主人修建这个宅子时的用心。

这些旧时的体面、讲究,在百年的时间长河中,褪去了一部分色彩,就像马头墙上斑驳的苔色;但也留下了别样的风流和滋味,这些,成为流淌今时村民身上的古意和旧味。走访沈师桥老街时栀子花开得正盛,满头白发的老奶奶会簪一朵在辫子上,白花衬银发,别有意趣;家家户户都在院前门后栽种着花花草草,看得出来是日日在精心照料养护;老巷子里藏着用传统手艺制作豆酥糖的店家,那几代人童年记忆里最香甜芬芳的味道,被用心传承了下来……

如有闲暇,不妨来沈师桥老街走走。用手中的相机拍下那些不经意的美好,再买一包甜甜的豆酥糖,或是吃一碗广受当地人好评的牛肉粉丝汤,一定能感受到沈师桥的独特魅力。

沈师历史系_沈师文史_沈师校史

雨天的老街别有一番风韵。

沈师历史系_沈师文史_沈师校史

老屋内的阿婆倚门看着过往行人。

沈师文史_沈师校史_沈师历史系

老街上的配锁摊。

沈师文史_沈师校史_沈师历史系

一位母亲推着婴儿车从老街上走过。

沈师校史_沈师文史_沈师历史系

老街的生活温馨、安静、闲适。

沈师历史系_沈师文史_沈师校史

老年人坐在福寿亭前的长石条上拉家常。

沈师历史系_沈师校史_沈师文史

清晨的老街是一天最热闹的时候。

沈师校史_沈师文史_沈师历史系

沈师桥这座具有800多年历史的古桥,如今还在发挥着作用。

沈师校史_沈师历史系_沈师文史

曾经做工考究的河下大屋,诉说着当年的辉煌。

沈师文史_沈师校史_沈师历史系

曾经气派的大夫第门头,现已破旧不堪。

沈师历史系_沈师文史_沈师校史

清晨,一艘小船从老街的界河上驶过。

沈师校史_沈师文史_沈师历史系

江南的梅雨季阴雨绵绵,总是湿哒哒的。

上一篇: 初学书法,笔法诀窍详解
下一篇: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