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华美学学会理事、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笔名夏放、遐方、东方牧等。1939年11月生于河北省临西县。1960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留校任教。1963年9月-1964年11月在中国人民大学文学进修班学习;1980年9月-1981年1月在北京师范大学全国高校美学教师进修班学习。1986年开始招收文艺学硕士研究生。1989年晋升教授。曾任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主任,汕头大学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审美文化研究所所长。1993年被批准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4年被评为汕头市劳动模范。1997年1月调回山东师范大学。主要研究方向:文艺学原理、美学原理、马克思美学思想、当代审美文化研究。现为文艺美学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2002年开始招收文艺美学博士研究生。多次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山东省及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出版专著5部、合著5部、主编专业书3部,联合编导电视片1部,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学术月刊》、《社会科学战线》、《文史哲》等报刊发表论文及文学作品百余篇,先后获得省级科研成果二等奖7次,三等奖1次,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次,省教育厅著作一等奖1次。
个人科研成果
个人著作:
1、《美学简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84。
2、《美学:苦恼的追求》,海峡文艺出版社,1988。
3、《文学意象论》,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
4、《转型期的当代审美文化》,作家出版社,1996。
5、《异化的扬弃——〈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当代阐释》,花城出版社,2000。
6、《论块垒——文学理论元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
合著:
6、《文学理论基础知识》,三人合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
7、《文学概论》,三人合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华东六省一市初中教师进修丛书之一。
8、《美学基本原理》,刘叔成、夏之放、楼昔勇定稿,全国高校文科教材,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初版,1987年修订版, 2001年7月第三版;
9、《文学理论简明词典》,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
10、《西方美术史》(电视片),夏放、范梦联合编导,山东师范大学电教中心1986年摄制,1988年正式通过鉴定并向全国高校发行。
11、《当代中西审美文化研究》,夏之放、李衍柱主编,即将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
主编:
12、《文学理论百题》,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
13、《鲁迅论文学与艺术》,四人选编、夏之放统编,山东人民出版社,1979。
14、《中国现代作家谈创作经验》(李衍柱主编上册、夏之放主编下册),山东人民出版社,1980。
15、《文艺学元问题的多维审视》(论文集),夏之放、孙书文主编,齐鲁书社2005。
主要论文及作品:
1、《读“雪地上的血脚印”》,萌芽,1959年2期。
2、《代表性·个性·人类本性》,山东文学,1960年7期。
3、《关于生活与艺术的关系问题》,文学评论,1964年3期。
4、《向周谷城先生进一言》,文艺报,1964年10期。
5、《孔雀与孤雁——评萧涧秋与陶岚的爱情描写》,光明日报,1964、11、24。
6、《海刚峰之刚》,北京日报,1966、2、20。
7、《阶级的重托》(对口剧),教革简讯,1971年1期。
8、《喜看山东琴书“瓜棚记”》,山东文艺,1973年1期。
9、《丰富而完整的多样性统一——典型问题学习札记》,山师学报,1973年6期。
10、《西沙自卫反击战的壮丽颂歌》,合写,文史哲,1974年2期。
11、《略论曹操的诗“龟虽寿”》,山东文艺,1974年4期。
12、《评彩色故事片“闪闪的红星”》,合写,文史哲,1975年1期。
13、《评革命现代京剧“红云岗”》,山师学报,1976年1期。
14、《形象思维的本质特征》,青岛文艺,1978年3期。
15、《关于人类掌握世界的方式问题》,外国文学研究,1978年1期。
16、《第一流的形象思维》,河南文艺,1978年9期。
17、《文艺必须真实》,山东文艺,1978年11期。
18、《小说创作中真与假的辩证法》,济南文艺,1978年4期。
19、《悲风平地起 狂飙从天落——看话剧“于无声处”》,济南文艺,1979年1期。
20、《艺术典型应该有明确固定的涵义》,文学评论,1979年1期。
21、《试论瞿秋白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方面的贡献》,山师学报,1979年6期。
22、《霜叶红于二月花》(散文),大众日报,1979、12、19。
23、《马克思恩格斯对于现实主义理论的贡献》,与李衍柱合写,黄河红帆,山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出版。
24、《艺术描写管窥谈》,牡丹,1980年1期。
25、《王统照“湖畔儿语”读后》,柳泉,1980年1期。
26、《文艺欣赏与共同美》,奔流,1980年3期。(基本观点收入《中国文学年鉴1982》)
27、《嫩柳乍绿般的艺术世界》,与李衍柱合写,山东文艺,1980年8期。
28、《语文课也是美育课》,美育,1981年创刊号。
29、《关于美学研究的对象的初步意见——与蒋孔阳、李泽厚同志商榷》,山师学报,1981年3期。(基本观点收入《中国哲学年鉴1982》)
30、《美的本质的初步思考》,文苑纵横谈,1981年第1辑。
31、《前辙与后车之间》,与李衍柱合写,文艺报,1981年11期。
32、《文艺批评与文艺欣赏》,山东文艺,1981年9 期。
33、《略谈鲁迅的戏剧观》,戏剧丛刊,1981年4期。
34、《较大的思想深度意识地的历史内容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融合》,马列文论百题,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
35、《关于恩格斯的未来戏剧理想》,奔流,1982年3期。
36、《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贡献》,柳泉,1982年2期。
37、《艺术魅力是从那里来的》,奔流,1982年6期。
38、《美的本质和特征》,创作与学习,1982年1-2期。
39、《太湖探美》(散文),美育,1982年4期。
40、《论艺术的掌握世界的方式》,美学第4辑,1982年10月;亦被收入马列文论研究第3期,现代文艺论丛第3期,后被收入陆梅林主编《新时期文艺争鸣辑要》,重庆出版社1991。(基本观点收入《中国哲学年鉴1983》)
41、《文艺方向和批判标准》,纪念讲话文集,1982。
42、《现实美的创造二题》,山师学报1983年2期。
43、《自觉地创造现实美》,河北大学学报,1983年2期。
44、《美的规律与尺度》,美学评林,第3期。
45、《美的规律与人的尺度》,收入程代熙主编《马克思手稿中的美学思想讨论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
46、《再论美学研究的对象问题——兼答尤西林同志》,学术月刊,1983年8期。
47、《尊重艺术规律 繁荣文艺创作》,奔流,1984年1期。
48、《评所谓社会主义异化问题》,文艺评论通讯,1984年1期。
49、《文艺欣赏片断谈》,文科月刊,1984年5期。
50、《论审美标准》,山东师大学报,1984年5期。
51、《意境系统新探》,文学评论家,1985年3期。
52、《关于爱情和人生的思考——“涅盘”读后》,柳泉,1985年5期。
53、《让改革的春风吹的更加强劲——“黄沙”讨论会》,柳泉,1986年2期。
54、《普及文艺佳作的可贵努力》,新蕾之友20期,天津书讯8期。
55、《关于美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山东师大学报,1987年3期。
56、《文艺学美学发展走向之我见》,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7年 4期。
57、《中国文艺理论所面临的选择》,创作评谭,1989年3期。
58、《文学:主体的自由创造》,山东师大学报1989年4期。
59、《方法的选择与主体的追求》,文学评论家,1989年6期。
60、《论审美意象》,文艺研究,1990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美学》1990年第7期;
61、《文学本性界说》,社会科学战线,1990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0年第9期;
62、《诗人黄药眠》,汕头大学学报,1991年2期。
63、《读范梦“东方美术史”书后》,山东师大学报,1991年6期。
64、《关于编写东方美术史的几个问题》,黄河学刊,1991年3期。
65、《毛泽东的人性观和近年来关于人性的论争》,河北大学学报,1992年2期;《明辨集》,河北大学出版社1992年5月。
66、《审美观照本来就有模糊性》,文艺研究,1993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美学”同年第7期;
67、《世界文化的融合和亚非学者的责任——第34届亚洲及北非洲研究国际学术会议(1993年8 月,香港)论文》,《审美文化丛刊》第1辑,汕头大学出版社1994年8月;
68、《如何把握审美文化的当代性》,《文艺研究》1994年第1期;
69、《医学美学问题论纲》,《山东医科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
70、《批判与重建:当代审美文化的现状与前瞻》,三人发言记录,《中国文化报》1994年8月12日,《新华文摘》1994年第12 期全文转载;
71、《再论审美观照必然具有模糊性》,《文艺研究》1995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美学”同年第5期;
72、《以意象为中心话语建构文艺理论体系》,求是学刊,1995年6期;《文学理论:面向新世纪》论文集,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7月出版;
73、《当代审美文化中的代沟问题》,中国文化报,1996、9、1。
74、《巴黎手稿的当代意义》,《山东师大学报》1999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研究》1999年第9期;
75、《异化劳动的来龙去脉》,《淄博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76、《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基本思路》,《聊城师院学报》1999年第6期,《北京大学学报》2000年第10期摘录;
77、《马克思怎样论述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的关系》,昌潍师专学报,1999年6期。
78、《论马克思关于人的科学思想》,《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研究》2001年第3期;
79、《试论马克思对于“历史之谜”的解答》,《文史哲》2001年第4期;
80、《巴赫金的时间哲学——兼及鲁迅文本分析》,与和磊合写,《山东师大学报》2002年第6期。
81、《文学的情意本体论纲要——文学理论元问题研究》,《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中国教育改革》全文转载,2003年第9期(11月出版),香港教育出版社。
82、《对文艺与生活关系的反思》,《文艺报》,2003、11、18。
83、《物象之美与境界之美》,《审美文化丛刊》(徐州师范大学主办)第2期,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年9月出版。
84、《“灵魂的语言”与“向人类诉说”——刘再生音乐文集〈中国音乐的历史形态〉读后》,《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85、《文艺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文艺与生活的关系的再认识》,《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86、《升入崇高之境》,《中华美学通讯》2003年第1期,收入《风范长存》一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87、《官场化、市场化与学界自律》,《社会科学报》,2004、9、30。
承担的项目和课题
1、1985-1987,承担国际教委七五重点教材建设项目《美学基本原理》修订项目,后被正式批准为“全国高校文科教材”。
2、1992-1996,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八五重点规划课题“当代审美文化研究”。其最终成果为“当代审美文化书系”丛书1套5种。夏之放为丛书第一主编。其独立撰写的《转型期的当代审美文化》(作家出版社1996)获山东省社科二等奖(1998);
3、1997-2000,承担国家教育部立项项目“文艺学大视野丛书”,其独立撰写的《异化的扬弃——〈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当代阐释》(花城出版社2000),获山东省社科二等奖(2001);
4、1998-2002,承担山东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当代中西审美文化研究”。其最终成果为《当代中西审美文化研究》一书,即将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夏之放为第一主编。
5、1999-2001,承担上海人民出版社关于《美学基本原理》新版的修订任务(该书原为教育部确定的“全国高校文科教材”),完成后于2001年7月发行第三版第28次印刷,印数达44万册。夏之放为撰稿人和定稿人之一,排名第2位(按姓氏笔画排列)。
5、2000-2003,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文学理论元问题研究”,正在进行中。
获得校级以上奖项:
1、 1、论文《论艺术的掌握世界的方式》,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984);
2、 2、《美学简论》,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986);
3、合著《美学基本原理》(全国高校文科教材),获山东省教育厅著作一等奖,(1988);广东省高教厅教材二等奖(1992)
4、 4、合著《文学理论简明词典》,获山东省教育厅著作二等奖,(1988);
5、 5、《美学:苦恼的追求》,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988);
6、 6、汕头大学“文艺美学教学建设”获广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993);
7、 7、1993年10月,被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8、 8、1994年5月1日,被评为汕头市劳动模范,并晋升一级工资;
9、《文学意象论》获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1995);
10、《转型期的当代审美文化》,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998);
11、《异化的扬弃——〈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当代阐释》,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1);
12、论文《文学的情意本体论纲要——文学理论元问题研究》获山东省刘勰文艺评论奖.
新世纪寄语:
黑格尔说过,真理是过程。每一个决心献身科学的人,亦即是踏上了追求真理的征程。在这里,每一步都是一个新的起点。
马克思说过,不是我占有真理,而是真理占有我。真理是无私的。追求真理的人应当是忘我地为民族、为人类而工作。
美好理想既存在于生活之中,又超越于现实之外。它是灯,是火,是光,照耀着人生的旅程,闪烁着人生的诗意。追求真理与实现理想的统一,即是真善美的统一,思与诗的统一,乃是人生目标之极致。追求这一极致目标之过程,乃是人生幸福之真谛。
值此人类文化空前的交流碰撞、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新世纪,中国人民必将对于人类文化出现新的高峰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编 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