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陈寅恪“文史互证”思想与方法研究

陈寅恪“文史互证”思想与方法研究

陈寅恪“文史互证”思想与方法研究摘要:在中国近代学术史上,陈寅恪创造性的实现了“文史互证”,无论是在思想内涵方面,还是在方法应用领域,都留下了可供后学继承的丰厚遗产。因此,对陈寅恪“文史互证”思想与方法进行研究

摘要:在中国近代学术史上,陈寅恪创造性的实现了“文史互证”,无论是在思想内涵方面,还是在方法应用领域,都留下了可供后学继承的丰厚遗产。因此,对陈寅恪“文史互证”思想与方法进行研究,将产生拓展思想史研究和发掘文史研究方法两个维度的积极影响。本文以陈寅恪“文史互证”为研究对象,研究其作为一种独创性思想和方法的发展、构建、流变、应用和意义。主要内容有:第一部分为第一章,旨在阐明对陈寅恪“文史互证”进行研究的基础:首先,明确了研究陈寅恪“文史互证”,是系统把握其思想的重要脉络。其次,阐述进行陈寅恪“文史互证”研究的理论可能性。由此,考察展开研究的文献基础。其后,通过梳理和分析学界对陈寅恪研究的整体现状和以“文史互证”思想研究为专题研究的现状,确定以“陈寅恪‘文史互证’思想与方法”为研究对象,以《元白诗笺证稿》、《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为研究主线。第二部分为第二章,旨在探究陈寅恪“文史互证”思想与方法的理论渊源。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分析陈寅恪的文化型家族对其思想核心与诗人气质形成的影响,说明家族文化熏染是陈寅恪“文史互证”思想产生的起点。第二,通过爬梳陈寅恪求学经历与治学重点转移情况,分析他的资料准备和学术品格,以及学术理念的追求,说明这对他“文史互证”的思想从初步形成到确立的重要影响。

第三,通过考查在陈寅恪“文史互证”发展过程中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两重“公案”,即“王国维之死”与“中年盲目”,说明个人历史的特殊性与其思想发展之间的关系。第三部分是从第三章到第六章,论述陈寅恪“文史互证”思想与方法的建构与流变情况,考察“文史互证”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文史互证”方法的具体应用。第三章主要分析陈寅恪“文史互证”的前期探索情况。这一时期,陈寅恪以魏晋至唐长篇叙事文学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思想特征表现为“由文证史”。他开始探索“古典”与“今事”、文学作品研究与思想史研究之间的关系,关注诗与诗之间的通解,并提出由“文学作品中的史料信息”证“具体历史问题”,诗歌解读中“最简易的说法更接近真谛”的观点。在研究方法上,以考证历史地点与事件为中心方法,具体地说,有甄别作者姓名及成文时间法、考证地点并确定人事法、考证“今事”法。第四章主要分析“元白诗笺证稿”研究阶段,这是陈寅恪“文史互证”思想与方法的正式形成期。通过分析陈寅恪选择以“元白诗”为研究对象的原因和其对“元白诗”的分类与内涵的认识,明确了陈寅恪“文史互证”研究的自觉性和系统性,从而确定其“文史互证”思想的正式形成。此时,陈寅恪提出要从了解当时文体的关系和当时文人之间的关系为突破口进行诗歌解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诠释诗句的一般思路。

同时,表现为多种研究方法并用,有综合的方法、比较的方法、默认法、空间研究方法、本集互证与相关诗歌参证法。第五章主要分析“论再生缘”研究阶段,这是陈寅恪“文史互证”思想与方法形成的重要发展期。对于陈寅恪如何确定“弹词”为基本研究对象进行条分缕析的阐释,并在此基础上,陈寅恪考察此时主要的思想内容为:崇尚“自由灵活的女性思想”、注重作者“个人历史”与“写作经历”之间的张力,以及读者个人历史与作者个人历史的共鸣。陈寅恪使用的主要研究方法为:亲族诗集推测法、消除递减法、大胆假设法、时间递推法、中外文学比较法、小说参证法。第六章主要分析“柳如是别传”研究阶段,这是陈寅恪“文史互证”思想与方法的成熟期。以陈寅恪选择柳如是为基本研究对象为切入点,对其中涉及到的“柳如是别传”与清初历史研究、“柳如是别传”的基本材料与写作缘起、“柳如是别传”的创作及文体情况进行考察。同时,发掘陈寅恪在文体写作中表达的“个人历史”与“心史”思想。他重视诗文与个人历史的重合,发扬“自由之思想与独立之精神”,同时,在“文史互证”间展现明清社会发展情况。陈寅恪使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古典今事考证法、名字推测法、建立在考据基础上的“了解之同情”、人物心理描写法、志书使用法。最后一部分是结语,是对全文主题的总结与概括。更多还原

上一篇: 2023高考文综真题以及答案(西藏)
下一篇: 英语学院召开新文科背景下“外语+”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三进”虚拟教研会——暨绍兴市文史哲组课程思政研讨会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