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史与文学的关系经由传统学术观念中的文史不分,到现代史学理性关怀下的文史分途,20世纪末后现代史学将历史等同于文学的观点某种程度上又成了对传统史学文史观念的回归。历史学领域中文史关系认识的衍变,缘于对历史学的学科性质认识的变迁。历史对“科学化”的追求是历史与文学二者关系紧张冲突的焦点和核心所在,这直接关涉到历史撰述中史学的科学性追求与文学的艺术性特征之间的兼容。历史对于科学性的绝对追求,使其与文学之间渐趋彻底分离之途,而历史学的这种极端科学化发展也引起了后现代史学的反思,但是后现代史学对于现代史学文史关系认识上的纠偏,却是代之以另一种极端化的认识。传统史学向现代史学的转型期,是文史关系认识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而文史关系也是史学现代化发展中需要厘清的重要问题。中国近代史学史中无论是史观学派还是史料学派,都在文史关系问题上提出过各自的观点,但总体说来,这一时期史家们对于文史关系的认识,较之旧史学对于文史关系交融贯通、分而不离的理解和设定更具有科学性、现代性色彩,较之此后的后现代史学的文史等同则更为客观、理性。以陈寅恪和胡适为代表的史料学派,秉持“考史”而不“著史”的治学路数,对文史关系的考察并不越出史料学的范畴。
而唯物史观学派除了重视文学作品的史料价值之外,还以历史与文学各自的学科属性为基础,对文史关系做理论性的建构,并运用历史观、历史方法、史学思想等介入到对文学作品的研究之中,探索文学作品的社会史价值,因而体现出了更为明显的现代性特征。唯物史观派史学家以“史释”和“著史”为治史之正途,这使得他们极为重视文学的艺术性在历史叙述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而这一点也正是历史学范畴中文史关系的重点所在。著名唯物史观派史学家翦伯赞,正是处于这一转型期中极具代表性的文史大家,他本身有着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在治学的道路上深受传统史学学术观念的影响,同时又因他在史学研究中秉持唯物史观为历史哲学依据,而有着浓厚的现代化色彩。作为一位在史学领域成就卓著的史学家,他在文学研究领域中也留下了探索的足印,并有传世的历史散文、历史论文、政论文、游记散文以及诗歌作品。他的著述中包蕴着文史关系的重要内涵,并由此折射出新史学与旧史学的整合,这在他的历史撰述中有着最为突出的体现。翦伯赞的《中国史纲》(第一、二卷)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史学经典之作,作为处于传统史学向现代史学过渡中的史学家,翦伯赞既有着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又秉持唯物史观为其史学研究中的历史哲学依据,在他的历史撰述中,将传统之叙事与现代之史观巧妙地融合,即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丰富的历史资料为依据,体现出“文史合一”的历史叙事风格。
这具体体现于他历史叙述中的散文化风格、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描写采用小说形式的写法、建立在坚实史料基础上的对于历史情景的想象、历史思想的艺术性表达方式。在文史关系的认识上,翦伯赞极为重视文学作品中的史料价值,这在他的戏剧研究中有着最为深刻地体现。他的戏剧研究有着以戏证史、以戏补史的特点,而秉持着文学作品中历史真实是艺术真实的基础的观点,在对历史剧的研究中,又有着以史证戏的特征以及修正戏剧作品中存在的对历史事实的歪曲。翦伯赞将他的史学家身份贯彻到了每一篇剧评之中,也正因为如此,翦伯赞的戏剧研究有着迥异于文艺评论家的独特价值,他不仅在戏剧研究中运用了唯物史观的原理原则和历史主义的观点,而且还由史学家的角度来解读戏剧作品的思想性。他在戏剧研究中的热情已超出了一个历史学家的功利范畴,而有着文学性的关照,尤其是对于历史剧的研究,既注重对历史真实的考察,又兼顾着戏剧的美学特征,这一研究取向完全符合历史剧是“剧”而不是“史”的根本属性。将史学理论和史学思想运用于文学研究中,同样是翦伯赞小说研究的重要特征。翦伯赞的《红楼梦》研究与李希凡、邓拓等人一样,都将“阶级斗争”纳入到对社会形态的整体考察之中,也因此被红学界同归入持“市民说”学者之列,然而不同于后者以《红楼梦》中的阶级批判性以及市民思想的体现为中心的有的放矢似的论述,翦伯赞在《红楼梦》研究中对于唯物史观有着更为成熟的运用。
他的红学研究,虽是对胡适的“考证”红学的批判,实则二者都是借助于历史学的观念和方法,但是不同于胡适的“考证”红学对小说主题做出的只是一部家史的概括,他认为《红楼梦》是18世纪上半期中国历史的缩影;他的《儒林外史》研究将“以文证史”和“以史释文”相结合,阐述了清代的科举制度和官职制度,也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状况,从上层建筑的层面所做的揭示。翦伯赞自身所具备的文学天分使他在历史撰著之外还有着文学创作的实践,而他的文学创作也成为了诠释文史关系内涵的载体,或者说是对自身所持的文史观的实践。他的散文创作成为了他做身处时代历史记录的工具,在今天看来他的回忆性散文、政论文以及游记中都有着宝贵的史料价值。他还以文学创作为途径实现对历史致用价值的追求,在其中有着强烈的史家责任意识的体现,他的历史论文,在建国前为“影射史学”,建国后则借以研究民族关系问题。值得一提的是,翦伯赞的历史散文《内蒙访古》,是传统历史散文向现代历史散文转换的典范之作,这篇文章对于历史散文创作的启发性价值在于它说明了历史散文独特的文体魅力和文体价值基于对历史本身的尊重。翦伯赞的著述中包含着文史关系的丰富内涵,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由其中说明了无论是历史的还原、历史的表述还是历史对于致用价值的追求,都与文学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历史不可能与文学彻底分途。而翦伯赞形成于传统史学与现代史学调和下的文史观,对于当下的历史叙事如何走出后现代主义史学对历史客观性的偏离,也有着指导性的启发价值。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