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贵州文史丛刊 2012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贵州文史丛刊 2012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贵州文史丛刊 2012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贵州文史丛刊》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刊物,省级期刊,影响因子0.1。

贵州文史丛刊杂志历史研究

汉代道德与法律的关系研究——以汉代“劫质”案例考察为中心

摘要:道德与法律作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行为的重要手段倍受汉代统治阶级重视。在汉代道德与法律两者之间并非是一种简单的并存关系,其中在汉代道德观念中体现着深刻的法律思想,而在汉代法律思想和司法实践中同样体现着厚重的道德观念,而汉代道德与法律的关系也处在不断变化与发展的汉代社会之中。而本文通过对汉代“劫质”案的考察就集中体现了笔者对汉代道德与法律关系问题的一种诠释。

9-13

略论吴魏逍遥津之战及其影响

摘要:逍遥津之战是三国时期东吴对曹魏发动的一场重要战役,是赤壁之战后东吴为维系孙刘联盟共抗曹魏所采取的最大一次军事行动。逍遥津之战东吴的失败,进一步促使东吴改变联刘抗曹的方针。逍遥津之战后东吴采纳了吕蒙的策略,袭取荆州以巩固长江一线,从而对魏、蜀、吴三方之间的关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4-17

以守为战——丁宝桢在山东时的海防战略

摘要:本文旨在结合薛氏兄弟致丁宝桢信札中的有关史料,介绍光绪初年中英外交争执这个背景下,丁宝桢在山东所实施的海防战略。

18-24

纵贯历史:辛亥前后的铁路国有

摘要:1911年,由铁路国有引发的保路运动,正是辛亥革命爆发的导火线,辛亥革命则导致了清朝的灭亡。不过,铁路国有的政策却并未成为清帝国倒台的殉葬品。民国建立以后,铁路国有化的整体趋势却是不可逆转的。铁路国有在清朝和民国的不同命运,揭示了辛亥前后政治格局的变动。

25-30

刀客与陕西辛亥革命

摘要:刀客是一种带有地域色彩的绿林,主要存在于关中地区。陕西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与刀客等势力联合反清。西安起义前,井勿幕、胡景翼等同盟会会员积极与刀客相结纳.发展革命势力。在陕西各县市的光复过程中,刀客发挥了重要作用。陕西的光复,是革命派与刀客等势力联合运动的结果。但由于其在政治上的不稳定性,有些刀客站到了革命的对立面,有些在参加革命后沦为军阀或其爪牙,成为革命者镇压的对象。

31-34

宋教仁“欺诈之罪”辨析

摘要:1908年初,宋教仁为援助清政府对日谈判,曾请求清政府支款购买相关历史证据,后来却自承有“欺诈之罪”。至今也仍有学人据此断定宋氏确曾进行了“诈骗”。然而,在考察宋氏在当时的所思所虑所行以及其在当时的处境之后,不难发现,这很可能只是其一时的故意之说。

35-38

试析辛亥革命期间《大公报》的舆论导向——以《君主民主立宪问题之解决》征文为中心

摘要: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爆发,舆论界有摇旗呐喊的支持者,也有发出质疑之声的反对者,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各异。北方大报《大公报》对革命的态度,在辛亥革命期间的日常报道和《君主民主立宪问题之解决》的征文活动过程中一览无余,即使在起义爆发之后全国争相响应,革命一发而不可收拾之时,英敛之主持下的《大公报》仍然坚持着一以贯之的君主立宪理想。有奖征文不但是报纸和社会之间互动的有效方式,亦成为报纸引导舆论导向、传播自身理念的又一途径。

39-43

致罗学瓒的一枚明信片考释

摘要:1918年8月11日,给罗学瓒写了封明信片,此信不仅是一幅书法艺术佳作,更是研究中共党史和早年思想、活动的一份珍档。缘何要写这封信?此信背后到底尘封了一段怎样的历史?本文对此信的写作背詈及由来作一翔实考释。

44-47

汽车与近代中国的城市化

摘要:汽车自清季进入中国之后,在1920年代后的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首先,改善了城市的交通,加强了人口的流动,促进了城市商业的发展。其次,随着道路的兴修,汽车的行驶,市区范围得以向周边扩展,城市性能得以提升,城市化程度得以加强。再次,1930年代后,随着铁路不及的西北、西南地区汽车路线的开通,沿海城市的现代文明得以更快进入,社会风气遂逐渐开通。

48-52

贵州文史丛刊杂志文学研究

殷淳《妇人集》及《妇人诗集》考论——兼与许云和《南朝妇人集考论》一文商榷

摘要:在诸史书目录志所著录的南朝共十部妇人集中,刘宋时殷淳撰《妇人集》与《妇人诗集》可以被认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女性作品总集,不仅开创了我国文学编纂史上撰辑女性总集的风气,并影响到从南朝梁至清代系列女性作品总集的编纂。《妇人集》的内容虽然只残存于《世说新语》、《太平御览》等书中,但已可见出撰者对待女性创作的肯定意识和前瞻心态,亦可见出汉魏六朝女性作者的文才文论与群体风貌。

53-59

钱谦益瞿式耜师弟关系考辩

摘要:钱谦益与瞿式耜这两位人物,一位是大节有亏的文坛盟主,一位是节义薄天的孤忠大臣。然而,就是这样在明末清初出处抉择迥异的两个人,却是情意深厚的师弟。他们四十多年间忧戚与共,是师弟,亦是挚友。乙酉之后两人在政治上虽然选择殊异,但并没有影响到他们的互通声气与彼此间的思慕。虽然瞿式耜在想到自己的这位恩师时也产生过矛盾痛苦的情怀,但他还是以“到头终不负门墙”自励,义无反顾地走向了自己生命的终点。

60-64

从幕府到书院看乾嘉汉学大吏阮元的尴尬与无奈

摘要:阮元是乾嘉汉学的领袖人物。他组织起清代最大的学术幕府,创办诂经精舍和学海堂,开展声势浩大的学术活动,成绩卓著。然而在与幕宾相处、主持学术研究、领导学术流向、创办书院进行教育改革及实践的过程当中,阮元也有着鲜为人知的尴尬与无奈。这是整个清代学术及士人的真实写照。

65-70

语图关系视野下的《列女传》文本及其图像

摘要:西汉刘向的《列女传》以其传、颂、图三位一体的编撰方式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别具一格,正因为如此,《列女传》文本及其图像在后世流传过程中,必然涉及到其文本(语言文字)与图像的关系问题。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列女传》文本与图像中,其语图关系的紧密程度也有所区别。一方面,《列女传》中语象与图像在这种相互模仿、相互斗争的模式中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另一方面,语象与图像结合程度的不同也带来了叙事强度上的区别。

71-78

黄宗羲与清代藏书楼

摘要:黄宗羲抱负内圣外王之学,却遭际乱世,才能不获施展,无法康济斯民,平生所学只能寄托于残编断简之中。黄宗羲又叠遭丧乱,所藏书籍散落流失,保存无多。为了著书立说,延续文脉,黄宗羲遍访藏书之家,钱谦益的绛云楼、祁彪佳的澹生堂、徐乾学的传是楼皆是他时常登临之所。这些藏书楼均为黄宗羲提供了重要的学术资源,故有必要对此作一番论述与阐扬。

79-82

佛教禅宗与“以禅喻诗”

摘要:“以禅喻诗”是一种经验性的类比思维,“禅”与“诗”都是复杂的范畴,难以笼统论之。前者涉及禅语、禅法、禅理、禅趣、禅宗有关宗派、参禅的活动(态度、方法等)、禅家之妙谛和禅宗公案故事等;而后者则涉及诗人、诗派、作品、读者四大方面,进而包容构思、写作、赏析和评论等活动。”所谓“喻”则取譬喻之意,表现为一种通过将“禅”与“诗”进行类比,最后诉诸于“诗”的思维方式。本文主要分“何以以禅论诗”、“何为以禅喻诗”、“如何以禅喻诗”和“从《沧浪诗话》看以禅喻诗”四个部分,分析了“以禅喻诗”的存在原因、意义内涵、思维方法和在严羽《沧浪诗话》中的具体表象,以实现对其较为全面的理解和阐释。

83-87

贵州文史丛刊杂志贵州历史研究

明清时期贵州“亲辖地”的设置与知府行政职能的扩大

摘要:明清时期,王朝在开拓西南边疆,实施改土归流的过程中,在贵州设置知府的“亲辖地”,有效地弱化了土司的权力。本文拟考察明清时期贵州“亲辖地”的设置与演变,探讨由“亲辖地”引发的贵州知府行政职能的扩大。并藉此探讨明清王朝的国家权力在西南边疆地区的渗透过程。

88-92

从《南征日记》看雍乾之际“新疆六厅”的社会现状

摘要:云贵总督鄂尔泰在其“苗患甚于土司”这一错误判断为前提的《改土归流疏》为雍正皇帝批准后,即以铁血政策“开辟”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黔东南“苗疆”,设置“新疆六厅”。六厅苗民在官兵的无尽勒索、欺凌下,以“苗王出世”相号召,掀起雍乾时期苗民大起义。朝廷急调相邻4省官军入黔合力镇压。援黔湘军统领李椅手写之《南征日记》,纪录了此时段内所作、所见、所闻.留下其时“苗疆六厅”苗族社会诸多翔实而珍青的资料。

93-99

挽王天培联不是刘莘园先生所作——读《辛亥革命老人刘莘园遗稿》发现的一个错误

摘要:2003年12月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辛亥革命老人刘莘园遗稿》,其中《联语十则》之第八则有“功在定黔,罪在定黔,乱世为人真不易;朝言革命,暮言革命,先生结局竞如斯”这样一副挽联,根据有关文史资料所述,结合《遗稿》中的作者观点,以及联语中的错字来分析,可知该挽联并非刘莘园作品。

100-102

上一篇: 品文库 爱贵州 | 《贵州文库》: 集成经典 文彰多彩
下一篇: 06年贵州洞穴发现两台美国发电机,持续发电80年,至今仍正常工作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