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八千湘女上天山,记载着的是一代人的国家忠诚,体现人民大众对共产党的信仰执着。经过半个多世纪,湘女精神历久弥新。2016年8月,湖南省政协曾主办“芙蓉花开天山下——纪念‘八千湘女’进疆66周年活动”活动。新时代我们吟诵湘女精神,弘扬革命精神、奉献精神,讴歌新时代的民族团结融合。2019年9月,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人民政协成立70周年,由湖南省政协办公厅、省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主办,文史博览杂志社承办,湖南省妇女儿童发展基金会、长沙华时捷环保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湖南省烟草公司常德市公司协办,重磅推出“芳华·岁月——致敬湘女、致敬湘女精神”再回访系列报道。
人物
名片
曾淑华
1937年生,湖南长沙铜官县人。1952年3月8日从长沙应征入伍,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七师19团,开展屯垦戍边工作,后调到石河子兵团设计院勘察大队,用脚步丈量边疆的土地。
响应国家号召保卫和建设新疆,曾淑华是其中的一员,也是第一代“戈壁母亲”。
1952年,14岁的长沙姑娘曾淑华从长沙应征入伍来到新疆。在此后一生中,她用脚步丈量着边疆的土地。
01
1952年3月8日,对于很多人来说,也许是漫长历史中的一个普通的日子,但对曾淑华来说,当北上的列车缓缓开动,这是一趟再也回不去的人生列车。
3月8日从长沙出发,5月4日抵达阿尔泰,2个月的行程,曾淑华身上的衣服一直没换过,因为没有衣服可换,她们身上长满了虱子。
△ 曾淑华(右)和湘女姐妹
抵达阿尔泰地区时,积雪还没有完全融化。而比天气更恶劣的,是生活条件,“那可谓是苦不堪言。”
吃的是黑面馍馍,喝的是盐碱水,住的是戈壁滩上的地窝子,“晚上睡觉了还常伴有狼的叫声”。
△ 1954年4月,曾淑华(后排右)与湘女姐妹于阿勒泰巴尔巴盖合影。
从潇湘江南来到西北大漠,对于一个14岁的姑娘来说,地理与气候的变化有着极大反差,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亦是极为艰苦。
阿尔泰的夏日是灼人烈日,冬天是零下40度的严寒,就像红色和白色两端。“无论环境怎样,我们照旧开荒、耕地,去挖羊粪,我们白嫩嫩的南方姑娘就这样在劳动中,手上长满茧子,皮肤变得黑黝黝,成了一个个真正的‘女汉子’”。
02
1958年的冬天,曾淑华在北屯屯垦戍边。在应付自然条件的恶劣之余,她还要对付的是出没的土匪。
大家白天开垦,晚上荷着真枪实弹,在驻地周围轮流站岗放哨,抵挡土匪的袭击。
“在那个局势紧张的时期,还记得那时的生产建设兵团政委张仲瀚,来到我们勘测队的驻地,给大家鼓舞打气,亲切地和我握手,让大家吃苦、克服困难、坚定信心,打好屯垦戍边战役。”
作为兵团勘测队的一员,曾淑华走遍了阿尔泰山脚下的县城,在富蕴、福海、布尔津、托洛盖、北屯等地进行土壤调查、植被调查,给戈壁滩开发建设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她也参与了红山嘴电厂、肯斯瓦特电厂、吐鲁番电厂测量基础工作。
20世纪80年代,曾淑华成为石河子的一名教师,在基层担任教育工作。一边学习一边育人,她给兵团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有用人才。
“现在,我的学生国内外都有。见了我还是叫我‘曾老师’。”对曾淑华来说,这个称呼,就像一枚“勋章”。
△ 1959年元旦,曾淑华和爱人罗述义结婚纪念
从14岁到82岁,一个女人的一生从1952年那趟西行的火车开始,就注定了不同。
“进疆到现在已经67年了,看着新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感到非常的骄傲和自豪。因为在这些变化中有我微不足道的贡献。这么多年来,我的子女儿孙一直在为兵团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曾淑华说。
策划 | 杨天兵
统筹 | 黄琪晨
文 | 《文史博览·人物》记者 黄璐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转载注明:“力量湖南”(lilianghunan)微信公众号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