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引述《竹书纪年》记载,周穆王(约前1054年—前949年)时西征犬戎,征服其五王,将他们安置在太原(指黄土高原东部)。此后这部分戎人在山西、陕西境内分化成很多分支。
西周灭亡的原因(西周灭亡的原因有哪些)
西周时期,除申后之申国外,至少还有另外一个申国,两者与西戎是何关系,在有关西周灭亡的文章中要么不涉及,要么解释混乱,这里有必要深究探源。
周人在和西戎交战的同时,也和一些戎族部落保持姻亲关系。周厉王就娶姜姓申戎之女而生宣王。
周宣王与前789年伐另一支姜姓之戎,发生千亩之战而败北。
仲爯父簋
《后汉书·西羌传》记载,周宣王时曾征伐申戎。显然是指仍然留在西部的申戎部落,与宣王母舅一支同源。其发源地申山根据《山海经·西山经》大约在今甘肃华亭一带。
这样,可以知道此后就有两个申国,一般分别称为西申和南申。
周幽王娶申侯之女,名为申后,生太子宜臼。此申侯到底是来自西申还是南申?
后来宜臼逃至母舅家,有记载为“西申“:
近年来《清华简》的面世与解读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证据:
《清华简》与《竹书纪年》均多次明确为西申,而且其他史料从未见南申之说,当为西申无疑。
后面我们仍然会涉及这一话题。
申国的历史,还涉及到东周一个重量级的诸侯国——秦。
秦人的祖先伯益原是东夷族的部落首领,曾协助大禹治水,并传说被大禹定为继承人,但其后大禹之子启即位,开启了夏朝的纪元。
伯益的后代戎胥轩在西部,和戎人一起生活,并娶了骊戎部落的骊山之女为妻,生下中潏。中潏又生恶来和季胜,分别是秦人和赵人的祖先。而这骊戎一部也因此归附周,不过这时周仍然是商王朝的诸侯国。中潏的后代蜚廉和恶来皆是商纣王之臣,后来武王伐纣,恶来被杀,恶来后代再被迁往西垂。
骊戎一部早期当在临潼一带居住过,周朝建立以后得以封侯,称申,当即是迁往郿的西申。
由于业绩出色,养马有功,孝王欲以非子代替成继承大骆家嗣,申侯就有了意见:
上面一段话首先表明大骆之妻来自的申国和之前的骊戎部落一脉相成。申侯对孝王说,申和大骆的姻亲关系对于西戎的顺服至关重要,这样做可是要掂量掂量。所以孝王仍保有了申候之女所生的成的继承权,另封秦地(今甘肃张家川)给非子,号秦嬴。
可见申候之国从和亲秦人祖先起归周,西周时期又与周室建立了姻亲关系,是西戎部落中较早融入中原政权并获得贵族地位的一支。
幽王八年,即公元前774年,被废太子的宜臼应该还有其母申后逃往申。周幽王召集诸侯盟会,以取得对其另立太子的支持,史称“太室之盟”。
周孝王之时的申侯所说的一番话成为真实的预言,幽王在处理涉及申国利益的重大事件上显然没有孝王考虑的周全。西戎诸部出于与申国同族的原因,拒绝支持幽王。双方已形成尖锐的对立。
缯为姒姓古国,在今河南方城一带,为南申邻国。文中提到的另一姜姓吕国,即姜子牙的祖籍地,也在南阳之西镇平县一带,仿佛为平王逃亡南申之说提供了证据,又如何解释呢?笔者认为南申由西申而来,此时二申并未脱钩,西申、南申其一领有另一申之地,《国语》是视作一国而说这番话的。
经过以上的背景分析,就完全理解为何申、缯与西戎形成联合了。
《史记》中,这一过程被描写为西戎攻至镐京,幽王点烽火而诸侯不至,幽王死,于是诸侯乃共立宜臼即平王以奉周祀。
由此也可看出,平王奔申之后,即在申侯、鲁候、许文公扶持下称天王,鲁候疑为缯候之误,而许也是姜姓国。周朝进入二王并立的局面,所以怪不得幽王要迫切亲征,恨不得除之而后快。幽王死后,携王又立,进入另一个长达11年的二王并立的时期。
周平王11年(前760年),晋文候杀携王,成为终结这场政治僵局的关键人物。究其原因,一则平王确系嫡长子,按礼制拥有合法的继承权。而同为嫡长子的晋文候就有类似经历:继承权被其叔剥夺,四年之后才弑叔夺回君位;二则晋国做出如此强势介入周室政治的选择,与打压长期在周庭任重要卿士的虢国势力有关;三则文候夫人也来自姜姓之国,恐与申侯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联军攻陷镐京之后,犬戎一部烧杀抢掠,西周旧都已破败不堪,平王看到自己赖以上位的西戎一族终究也是难以驾驭,北方的猃狁也趁机由北向南推进,就做出迁都洛邑的决定。并且在晋、秦、郑、卫四国护送与支持下得以顺利实施。
深究之下,这四国率先支持平王不是偶然的,各有其背景和算计。
秦襄公勤王有功被封为诸侯,正式建国,并被封得宗周及岐山以西的大片土地。长期与西戎保持姻亲关系的秦以申侯、平王盟友身份成为最大的受益国。
秦立国后由于东进受到晋国的阻挡,转而实行拓展西部空间的战略,在秦文公、宁公、武公、穆公等在位期间,兼并了戎人的大片土地和人口,到战国初期,只有甘肃庆阳一带的义渠戎尚存于西北了。前272年秦宣太后(即芈月)设计杀老情人义渠王于甘泉宫,并灭其国。至此秦将今陕甘境内戎人并合净尽,为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郑国始封君桓公是周宣王异母弟,封地在陕西华县(今渭南市华州区)。郑桓公当年寻计于太史伯阳父,就是看到周室已经风雨飘摇,问何处可安身避祸。史伯雄辩的建议其避开晋、楚等日后强权,为其选择郑州周边的东虢国与郐国(今新密)之地。
桓公在周室为卿士之时就不与虢石父同流,死于骊山之难是《史记》之说,有证据表明桓公并未为幽王陪葬。在桓公和其子掘突(郑武公)在位期间,均不忘迁国大计,即要亲近周王,又图虢国之地,显然不会支持虢公翰拥立的携王。
武公就是凭此次拥立之功,袭任父亲卿士之职,借机灭虢、郐成功实现东迁。此后武公又娶申侯之女,称武姜,进一步密切了与平王、申国的关系。武姜也是春秋小霸郑庄公之母。
《诗经·卫风·淇奥》是一首赞美卫武公的诗篇
更多历史探秘,欢迎关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