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岁尾亦是起点。
日前,杭州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特约研究员)“走进区县(市)”系列活动正式启动,首站走进临平。
临平,是杭州东北方向的重要门户,是千里大运河之畔的一颗耀眼明珠。自古以来,这里水网密布、商贾辐辏,孕育了厚重而灵秀的地域文化,成为江南水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何为江南?如何让江南文化熠熠生辉?如何让江南文脉绵绵不息?文史馆员走临平,从俞樾纪念馆到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从玉架山遗址公园、丁山湖湿地再到塘栖古镇,一面走读,一面思考。
当行与思跃然于笔端,披古通今的文史馆员们正为杭州推动特色文化研究阐释和传承创新,推进杭州一流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甘当“桥梁”。
一城临平水,自在展风华。
杭州,中国历史上最先开通运河的地区之一
徐吉军
说起江南文明,首先让人想到水的文明。
从杭州城市发展的历史轨迹来看,杭州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水城,春秋吴、越两国争霸时期,杭州就已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先开通运河的地区之一。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东巡会稽(今绍兴),祭拜大禹,就是沿着运河而来。相传他途经钱唐时,曾将船只系在西湖北隅宝石山下的一块大石上,这便是后世习称的“秦皇缆船石”。西汉在钱唐设西部都尉,杭州的重要地位开始显露。东汉时,因为浙东运河和浙西运河的形成,以杭州为枢纽,将大运河的影响快速地向闽、粤、赣和长江中上游延伸,并使杭州成为兼具河港和海港双重功能的极重要运河城市。隋开皇九年(589),隋文帝杨坚挥师渡过长江,消灭了陈朝,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自东晋以来将近三个世纪的南北分裂局面。同时,推行“废郡存州,以州领县”的地方行政制度,废钱唐郡而改为杭州。
杭州初治余杭县(今杭州余杭区余杭镇),遂取其县名中一“杭”字为州名,命名为“杭州”。而这个“杭州”之名,相传来自大禹治水的传说。大禹会诸侯于会稽(今浙江绍兴),至此舍杭登陆,因名禹杭。至少康,封庶子无余于越,以主禹祀,又名余杭。《说文》:“杭者,方舟也;方舟者,并舟也。”所谓方舟,即今日所指的浮桥。而“杭”字在古代指航行、渡口,古代浙东西的渡口在此。
总之,杭州地区的先民们,将依水而建、倚水而兴的地理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充分体现了他们的聪明才智,使杭州成为海内外知名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物之邦。
塘栖古镇 摄影 李忠
水韵临平
楼毅生
水乡泽国中诞生的临平,依水而存,因水而兴。
早在新石器时代的临平,茅山、玉架山遗址为代表的江南典型稻作文化,独木舟、牛脚印、环壕聚落,至今我们还能看到五六千年前的文明印记,上古先民们在水中劳作,傍水而居,顺水而行。
文献记载,临平之名起始于临平湖。三国时期吴国天玺元年(276年),“吴郡言临平湖自汉末草秽壅塞,今更开通,长老相传,此湖塞,天下乱,此湖开,天下平”。水利关乎国计民生,天下太平系之于水利,临平之名从此传扬天下,一直延续到现在。自东吴开始的六朝,江南与中原交流频繁,经济文化有了长足进步,从江南大环境来看,六朝为临平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隋朝开通大运河,临平地处江南河的交通要道,成为大运河南端杭州的门户。历经唐宋元明清,临平百业兴旺,富甲江南;文人墨客,千古风流。
如何深挖临平之水的丰富内涵,寻找临平之水的独特韵味,要以水为中心,做好水的文章。浅见有三:
首先,理清水系。临平境内的大小河流、湖泊,源流与分布,水与水之间的关系,各种水系的自然地理变迁,社会历史沿革,相应的各种水利设施,桥梁、堤坝、闸、堰、埭等等。
其次,树立以市镇为特色的文化标识。水之成为文化,在于人的作用。星罗棋布的江南市镇,是江南水乡文化繁荣的集中体现。诸如塘栖镇,向来是江南市镇翘楚。傍水成市,市民生活包容万千,百姓喜闻乐见的各种文化样式,桨声灯影里历史与现实交融,可以体验水乡文化的各种元素。再辅之以周边的美丽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其三,“寻访”历代诗词中的临平。历代文人歌咏临平,不仅提升了临平的知名度,也赋予临平文化较高的品位和格调。例如宋僧道潜《临平道中》一诗,描述五月里的临平,最后一句是“藕花无数满汀洲”,韵味悠长,意境清丽,水乡特色鲜明,一直受人称道。现在编纂的《临平丛书》,正是为了抉发临平的文化精神,同时也是我们传承发展临平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资源。
由一盏“金苞银花”说开去
袁明华
临平水乡,因水而生,因水而美。
任意进入丁山湖,进入北大漾,进入西太漾,进入大运河环绕的水乡腹地,到处都是水,河、湖、港、汊、池、湾、浜、漾,其间密布洲、渚、岛、墩、田、地、岗、滩,处处点缀着各种标志性的地域树种,水杉树、池杉树、苦楝树、乌桕树、枫杨树,沿途间杂着各种大小果园、菜园、桑园、花园,与安居其间的农家组合成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丁山湖 摄影 李忠
而在这样的环境里孕育的丰富的物产,更是滋养着水乡的心灵,令家乡人民自豪。
小满节气的塘栖枇杷,芒种节气的超山青梅,大暑节气的小林黄姜,寒露节气的三家村莲藕,霜降节气的临平甘蔗,小寒节气的沾驾桥荸荠……
乡野、乡人、乡食,时令、时鲜、时奉。
四乡八野天地育英,在大地的记忆中熠熠生辉。
水乡的模样,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物产的模样,富有临平特色的物产的模样。
乡人无不如数家珍,且敢于炫耀,勇于争先,隔壁邻居也要比个高下,跟划龙舟比赛似的。
若放到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更广阔的大舞台上去考量,申请更多如“中国枇杷之乡”一类的荣誉,推出更多国家级名优特产,赋予更多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临平人毫不心怯,拿到国际大舞台上去比划比划也毫不示弱。
人们说,临平水乡,因水而乡,因物而香。
那天坐画舫巡游丁山湖,我发现一个细节。船主泡茶,不泡龙井,也不泡径山,而是外人一时看不懂的枇杷花茶。北方来的某馆员听说其好处,觉得稀罕,还专门带了枇杷花茶回去。
一般人只知道塘栖枇杷好吃,“五月江南碧苍苍,蚕老枇杷黄”,却不知枇杷树一身是宝,一生传奇。
通常,果树到了冬天,不管落叶与否,都进入了休眠期,枇杷树开花结果的周期却要持续一年,秋孕蕾、冬著花、春结果、夏成熟,枇杷树是独一无二集四季之精气的果树。
寒冷的冬季,花骨朵渐渐奶胀。当积雪从枇杷树冠消融时,外表金色的花苞在氤氲的雪气中,以春天般的风姿傲然绽放银白色的花朵,吐露沁人的芳香。
枇杷花过于密集,需要删减,删减下来的刚暴露了奶白色花瓣的花蕾,就是典型的“金苞银花”。从前农家孩子罹患咳嗽顽疾,总是先想到了枇杷花。
而这时它的叶子,在寒风中绿得很有层次,有鹅黄绿的叶芽,有嫩绿的新叶,有墨绿的老叶,好一个“冬天里的春天”景象,看着叫人精神倍增。
而这枇杷叶和枇杷花有同样的功效。找不到枇杷花时,摘几片鲜叶子,将表面一层白乎乎的粉刺毛刷掉,放点冰糖煮一煮,或者与梨子同炖,也是一服良药。
这一摘一煮,或一炖,传承了数百年上千年。
我说,这位馆员带去的不只是“金苞银花”,而是临平水乡文化养育的精灵。
水乡文化的核心在于水,核心的核心在于治水。
中国历史上,治水等于治国。
与江南水乡其他地域比,临平也许并不出众。但临平地域数千年的水利工程建设,从中国县区一级作横向比较,堪称一等一的存在。
尤其自京杭大运河二通道建成通航后,临平境域北部西部和东部三面被大运河环绕,南部卧着钱塘江古海塘,中偏北的良渚时期玉架山文化基本面也是水利工程,而东西向贯通中部的上塘河是中国水利史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
探水利工程建设,揭水乡文化根脉。一部深厚的水乡文化养成记,就这样在古老而新生的临平大地上生生不息。
而物产的模样,便是临平水乡文化靓丽姿颜之一。
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为什么建在临平?
孙跃
近年来,我参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组织的活动,对临平的江南文化有了一些印象。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建在临平,是有道理的。
江南,是中国地理区域概念,从地理上讲,一般指长江下游南岸的环太湖区域,现在的江浙沪地区加上安徽的徽州等地。江南文化经历长期的发展、变化、转型,在不断整合与重构中,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体系。
玉架山 摄影 李忠
临平的魅力,来自山水相间的江南水乡地貌和风景韵味,来自域内的大运河、上塘河、运河二通道及湖塘水系,来自江南水乡的历史文化、物产饮食、人文风俗,来自临平人保护、传承、重塑、发展江南水乡文化的意志和努力。
我想,临平体现江南水乡文化韵味的方面,是否可以作以下概括和描述:一段流经临平的江南运河。一座江南古镇,即国家4A级旅游景区塘栖镇。一座江南古桥,运河上唯一的七孔石桥广济桥。一条充满诗意的古代临平道,北宋诗僧道潜、南宋四大家之一的范成大都写有诗作。一座山,即飘着梅花诗香的超山。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