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文史丨《商君书》和《吕氏春秋》哪个是大秦救命良方?秦始皇:我选错了

文史丨《商君书》和《吕氏春秋》哪个是大秦救命良方?秦始皇:我选错了

文史丨《商君书》和《吕氏春秋》哪个是大秦救命良方?秦始皇:我选错了历史真的对秦国这么残酷吗?

图片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同时也是最短命的大一统王朝。很多人都认为以秦朝的军国主义体制,一旦战争停止就会不可避免地走向灭亡。那历史就真的对秦国这么残酷吗?秦国就真的没有转型的机会吗?

一、商鞅的耍猴学

几乎所有人都知道,秦国之所以能强大,是因为商鞅变法。关于商鞅变法的条文,我们在这里就不做过多的赘述了。我们今天主要来谈一下商鞅老师的核心立法精神。

商鞅老师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传世大作《商君书》中,这本书虽然叙述繁多,但核心精神都浓缩在第四篇《去强》一章中。而《去强》一文的核心精神可以归结为四个字:九罚一赏。

所谓九罚一赏,就是你在秦国犯罪的概率是90%,而获得奖赏的概率是10%。用商鞅老师的话来说,就是:“王者刑九赏一,强国刑七赏三,削国刑五赏五。”这是百姓与政府之间一场极度不平等的博弈。在这场博弈中,你犯罪概率是90%,在法网严密的秦国,无论你如何安分守己,这辈子都很难避免不犯法。套用思密达的一句话来说就是,秦国人一生离不开三样东西:死亡、税收和犯罪。

犯法之后轻则做苦役,重则剁手脚。因为商鞅老师说了:轻罪重罚,以刑止刑。也就是说,你就算犯了微小的过错,也要狠狠地惩罚你。比如在道路上“弃灰”,就要剁手剁脚。

图片

法家对轻罪重罚的解释是,这是为了在罪恶萌芽时给你一个深刻的教训,以免你日后在犯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其实根本就不是这么回事,轻罪重罚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重罚你。一个人一生犯杀人放火这类重罪的概率是很小的。但是往路上丢石灰、吐口水、闯红灯这些小毛病,人们一生中触犯的概率非常大。

商鞅老师之所以逼你犯法,也不是为了要整死你,而是逼你赎罪。

拿什么赎罪?答:爵位。

爵位怎么得?答:耕战。

秦朝的爵位是好东西啊,附带的权益包括但不限于:土地、田宅、奴仆。如果爵位发得多了,国家手上的土地早晚会发完。所以必须想办法回收。商鞅的办法就是逼你犯罪,罪责越大,所需的抵罪爵位就越高。按这个思路,罚款越重,对政府就越有利了。可重罚的前提必须是犯了重罪啊,但前面说了,人民犯重罪的概率不高,指望重罪重罚来回收爵位并不现实。而人民犯轻微罪过的概率高,这个倒是可以。但轻罪的罚款太轻,也不利于回收爵位。所以轻罪重罚就成了唯一的解决方案。

经他这么一搞,你想躺平都不可能了,必须得上战场赚爵位,以应对随时到来的“犯罪”。

这么反人类的制度,老百姓为何不反?

这就像是买彩票一样,所有人都知道中奖的概率万中无一,但所有人都觉得自己就是那万中之一。

毕竟是九罚一赏嘛,得了爵位之后,万一“侥幸”不犯罪,那就是妥妥的阶级跃迁啊!中国的老百姓,但凡有一点希望都是不会反的。

拔了最多的鹅毛,还能听最少的鹅叫。商鞅老师真是古往今来第一耍猴学大师啊。

但是商鞅老师这套玩法也有他的弊病。那就是老百姓获得奖赏的途径太过单一,如果没有仗可以打了,那九罚一赏就会变成十罚无赏,到时候老百姓可真要反了。所以当秦始皇的对外战争结束之后,秦朝就不可避免变成了“蒙罪者众,刑徒相忘于道”的人间地狱了。

秦末起义那些英雄豪杰,比如彭越、英布和刘邦,全都是被秦朝苛政逼上梁山的。一旦没有仗打,整个国家就会变成一个大监狱,所有人动辄就会变成囚徒。以至于后来的章邯光是在骊山地区就能轻松拉起20万囚徒大军。而一旦有仗可打,这些囚徒就会变成下山猛虎,把陈胜吴广起义军杀得屁滚尿流。

所以,商鞅这套体制离不开战争,一旦和平就会暴雷。

图片

影视剧中的章邯

二、吕不韦修正主义

其实历史是给过秦国机会的,在秦始皇之前,就有人发现了商鞅法制存在的弊端。他就是吕不韦。

吕相国在位期间,曾对商鞅留下的刑法做过一次很大的修正,其中最大的改动就是把斩首记功制给叫停了。这套制度最大的弊病就是六国的战俘一旦落到秦军手上就是十死无生,这种残酷的行为不仅会增加东出的阻力,还会让秦国与六国的仇恨越积越深。

吕不韦时期,秦统一的趋势已经是板上钉钉,适当削减秦军的战斗力并不会影响大局。相反,改善山东六国对虎狼之秦的印象更有利于日后统一。比如说,吕不韦在灭东周国的时候,就发扬了灭国不绝祀的优良传统,让他们仍旧祭祀周文王、周武王。与之相比,当年秦昭襄王灭西周国的时候吃相就难看多了。

图片

影视剧中的吕不韦

除了这些举措之外,吕不韦对秦乃至于华夏历史影响最深远的,还是他的那本书:《吕氏春秋》。

这本书的主流思想以黄老学说为主,另外还兼儒墨,合名法。

与我们的普遍印象不同,黄老学说可不是纯正的道家,它有另外一个名字:齐法家。相比于一味强调刑罚的秦晋法家,战国时期的齐法家主张礼法兼容,宽刑省禁。齐法家里头加入了很多儒家礼治和道家无为的思想,另外还有不少管仲学派的重商思想。这就导致我们很难将其划入某一家学说,只能把他归为杂家了。

后来西汉王朝的历史已经证明了,黄老思想确实是从封建时代到大一统时代最好的过渡思想。

为什么呢?

首先,要维持一个中央集权大一统国家,就必须要法家行政官僚作为支柱。因此法家思想必不可少。

其次,大一统帝国往往意味着长期的稳定,所以商鞅老师那种以战争为驱动力的法家原教旨主义万万要不得。

其三,在古代社会,以宗族生产单位远比以家庭为生产单位更稳定,所以在社会竞争中宗族不可避免地会碾碎家庭。而儒家思想的孝悌仁义这些东西就是指导宗族生活的说明书,在广大的基层社会,儒家思想注定大有作为,统治者无论如何都不能忽视它。

可以说,大一统帝国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好儒家跟法家的关系。而黄老思想正好能满足上述三个条件,首先它是法家没错。其次,它不是商鞅那种法家原教旨主义,而是一个弱化版的法家。其三,提倡礼法兼容的黄老思想本身就包含了很多儒家要素。

可惜的是,《吕氏春秋》最终还是没有战胜《商君书》,秦始皇在扳倒吕不韦之后,依旧选择了法家原教旨主义去缔造大一统国家。也许从那一刻起,秦国的命运就注定了。

图片

吕氏春秋

三、修正主义的弊端

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前面说了吕不韦思想的许多好处,接下来就说说其弊病吧!

吕不韦的治国思想在消除原教旨法家带来的害处的同时,将会不可避免地要打破商鞅制定的行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的公平机制,取而代之的必将是儒家的人情世故,这将导致朝堂之上赏罚不明,任人唯亲。被商鞅铲除的各种特权阶级也将会卷土重来。

比如过去像吕不韦这种门客三千配置的大贵族,只有在封建贵族势力浓厚的山东六国才可能出现,法制森严的秦国是没有这类人的生存土壤的。

又比如嫪毐这个小白脸,只是去前线镀了一次金,回来就被封为了长信侯。要知道人家白起为秦国砍了上百万颗人头,到头来也只是个武安君而已。典型的任人唯亲,赏罚不明。

要是商鞅知道吕不韦搞成这个乌烟瘴气的局面,估计都能气活过来。后来秦始皇之所以抛弃吕不韦思想,大概也是因为曾经亲眼见识过其弊端吧。

图片

影视剧中的嫪毐

文史君说

关于吕不韦这个人,受司马迁的影响,在后人的印象中他一直就是一个投机商人。至于《吕氏春秋》,人们更多地是把它当成相国大人的政绩工程。但殊不知,就连司马迁在批判吕不韦之余,也会在《史记》的角落里偷偷摸摸地称呼他一声吕子,可见太史公对老吕的学术地位还是认可的。

参考文献

吕不韦:《吕氏春秋》。

文史商_文史商_文史商

上一篇: 文科有哪些专业可以选择
下一篇: 南阳师范学院文史学院举行优秀校友报告会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