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八旬退休老人李云生:醉心文史研究40载

八旬退休老人李云生:醉心文史研究40载

八旬退休老人李云生:醉心文史研究40载沿着明溪县青年路李家围巷往里走30余米,一个布满苔痕的小院映入眼帘。顺着60多公分宽的楼梯拾级而上,便来到了李云生先生的家。一间10平方米的卧室,一张老木桌,一盏昏暗的台灯

沿着明溪县青年路李家围巷往里走30余米,一个布满苔痕的小院映入眼帘。顺着60多公分宽的楼梯拾级而上,便来到了李云生先生的家。

一间10平方米的卧室,一张老木桌,一盏昏暗的台灯,一摞手写的笔记。醉心挖掘和整理明溪历史文化40年的李云生先生,在这里伏案执笔百万字,先后出版了《闽西北历史三杰》《珩城纵横》《古邑新乡》《客家女神惠利夫人传奇》《热土新韵》《龟山挺秀话杨时》等书籍,成为名副其实的“明溪通”。

老文史资料不及老瓷器值钱_老文史_老文史资料的价值

李云生在查阅资料

结 缘

初见李云生先生,只见他戴着深灰色鸭舌帽,衣着穿戴整齐,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虽是耄耋之年,但双目炯炯有神,气质儒雅。

“今年是杨时先生诞辰970周年,为了纪念杨时,出版了这本书籍,致敬理学大师。”还没来得及开口寒暄,李老就拿出今年10月出版首次印刷的《龟山挺秀话杨时》送给记者。

李云生,于1940年生,是土生土长的明溪人,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文艺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福建省诗词学会会员、福建省闽学研究会理事、明溪县文史研究员、明溪县杨时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1959年,他从南平专区中学教师培训班结业后,被分配到三明一中担任语文老师。因教学出色,后任初二年段长。1962年,明溪恢复县建制,因缺乏人才,号召在外地的明溪人回乡工作。李云生积极响应,主动向学校递交了请调报告。

“当时校长不同意,让我继续留在三明一中教书。”但他回乡心切,一再要求。1964年,李云生调回明溪县教育局工作,支援家乡建设。此后任过中小学校长、县教育局局长、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

“研究文史的念头,最早在读书时就埋下了。”李云生回忆道,“我是学中文的,在学校读书时,常听老师介绍全国各地为国家和民族作贡献的历史名人,如岳飞、文天祥、郑成功、林则徐等。我就想,自己的家乡也该有历史名人,怎么都没听说过呢?”

有一次,李云生在阅读《明溪县志》时发现,书中记载着一位叫“陈启韬”的清侨宦,年轻时前往广东经商,乘船突遇飓风,漂到暹罗(今泰国),后官至丞相。仅359字的文字记载,却吸引了李云生的注意。

“心情很激动,从内心感到我们明溪县历史悠久,地灵人杰,当时萌生了写‘人物史’的想法。我先后两次赶到陈启韬的家乡洋龙村洋坊自然村调查采访,撰写出自己的首篇人文历史研究文章《明溪陈启韬出任暹罗丞相记》。”李云生说。

1983年初,明溪县政协成立《明溪文史资料》编辑室,李云生成为编辑室成员。《明溪陈启韬出任暹罗丞相记》一文在《明溪文史资料》第一辑刊发,并于1988年6月被县政协评为优秀作品。

“越收集越挖掘,我就发现明溪历史名人众多,越觉得历史事件和奇闻轶事有研究价值。”此后,得到鼓励的李云生,利用业余时间,醉心文史研究。

坚 持

“文史研究容不得一丝虚假,一般我先从县志里找线索。我收集了《康熙归化县志》《正德归化县志》等4本县志,目前看得最多的是由福建省地方志委员会编纂整理的《明溪县志》。”卧室老木桌右侧整齐摆放的《明溪县志》,是李云生的案头书。这些年,通读、查阅、对照县志,已成为他的习惯。

“‘谱牒,身之根本也’,正史和县志未提及的,我就从谱牒中获取,我查阅了大量的族谱和家谱,从中获取了很多历史事实。”李云生平时特别注意资料积累,看到涉及文史研究和明溪今昔的内容总是如获至宝。记者看到李云生装订归档的4本文史资料精选和写得密密麻麻的5本文史笔记,他还细心地为资料编上目录和页码,方便翻阅。

在大家眼里,李云生格外较真。他说:“从县志找线索、从谱牒找资料、从史书找突破、从调查找补充,文史研究就是要去伪存真、去粗取精。”遇到有争议或暂时无法判断的情况,他通常会查史书、实地调查、拜访知情人,一次次调查、核实、求证,直到彻底弄清。

“之前写陈启韬,苦于挖掘不够,自己感觉没写到位。听说能去泰国考察,我就想机会来了。”1996年,当得知三明市委组织各县(市、区)党校校长到泰国考察,时任中共明溪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的李云生激动不已。

“人生地不熟,当时信息也不发达,我不知道找谁了解陈启韬。”于是,出发考察前,李云生先后3次赶赴福建省图书馆,查找泰国华侨的资料。“我通过《泰国华侨史》《泰国发达华侨名录》等书籍,找到了泰国华人报业家、社团领导人陈纯先生的名字,而他又是泰国陈氏宗亲总会副理事长,我想他对陈启韬一定有所了解。”

考察期间,李云生自掏腰包,准备了见面礼,通过曼谷茵特碧大酒店的一位华人领班,拜会了陈纯先生,座谈两个小时,收集到陈启韬很多的传闻。之后,李云生以人物故事的形式撰写“清代华侨先驱陈启韬”,并收录到《闽西北历史三杰》出版。2012年,李云生创作的纪实文学《闽西北历史三杰》荣获三明市第三届百花文艺奖三等奖。

2000年退休后,李云生每天过得更加充实,退而不休,始终坚持做着一件事——专注研究明溪人文与历史。

四十年来,李云生矢志不渝,踏石留痕:为撰写好《客家女神惠利夫人传奇》,购买《闽越文化》《福建民众的信仰世界》等书籍,到长汀调查、考证;得知涌泉寺保留着妙莲法师题写的匾额“回头是岸”、南山寺留有镇寺之宝玉佛,赶到福州和漳州拍回珍贵照片;参加各地杨时文化研讨会,与学者交流切磋,加深对杨时文化的认知;82岁时,为写好红色文化,到夏坊乡采访96岁高龄老人……

弘 扬

初冬时节,阳光明媚而温暖,行走在明溪县河滨公园,色彩斑斓,美如画卷,“明溪八杰”石雕像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

“2012年,我们县将李校长的研究成果‘明溪八杰’以石雕像的形式竖立在河滨公园,许多人感慨‘明溪还不错’‘明溪还有这么厉害的人物’,一时间引发了观瞻和缅怀先祖先贤热潮,周边市县也派人前来考察。”明溪县高级讲师石秀苇介绍,“李校长研究历史名人经历了‘138’过程,即从研究历史名人个体到研究群体,从对历史名人采用介绍式研究到专题式研究再到传记式研究,意义非凡。李校长的文史研究著作已成为了解明溪的重要读本。”

“这些年,我重点研究明溪历史上的大事件,广泛研究明溪历史名人,深入研究杨时文化和闽学文化,所写的文章,含文史随笔、文史典故、事件回忆、名人故事、名人传记、人物传奇、客家述评、风物介绍、习俗杂记等。”李云生感慨道。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客家女神惠利夫人传奇》以生动的笔触和故事性的情节,刻画客家女神丰满形象;《珩城纵横》以故事汇编的形式,展现了明溪的历史名人、社会风貌和奇闻轶事等;《古邑新乡》多角度阐述了明溪的悠久历史、杰出人物、人文景观、特产风俗;《热土新韵》以历史人物为主线,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反映明溪县的古往今来……

除了文史研究,李云生还让明溪的一脉脉山水、一个个时代记忆在人们心中复活:策划的紫云村闽学文化展厅,成为展示明溪理学文化的重要平台,接待了一批批游客,其中不乏研学团队;策划的杨时文化展厅,从传承洛学、倡道东南、清廉传世、尊师重教、修身立德、忠义报国、广施惠政等方面对杨时崇高的思想道德进行生动阐述;正在策划龟山书院的建设……

“刚开始研究文史,不时有‘明溪县小、建县迟,没多少文化’的声音传来,我不理会。研究十多年后,又有人说‘挖掘得差不多了’。可是在我眼里,文史就是一个挖不完的宝库。比如,明溪先后有3200多人参加红军,壮烈牺牲,值得出书记载;明溪是新侨乡,可以研究华侨史,等等。”李云生说。

“我不想让明溪人文历史被埋没,只要有可能,我都会不遗余力地研究、传承和弘扬历史文化。”李云生说,“如果有人想学文史研究,我愿意将多年来的经验和心得倾囊相授。”

文史研究始终在路上。如今,李云生先生依然坚持早起、看书看报做笔记,随身携带着纸笔走街串巷、收集资料,细心求证,用心创作,向大家展现地灵人杰的新侨乡。

(明溪记者站 雷玉平 文/图)

上一篇: 一本线VS特殊类型招生控制分数线,两者一样吗?后者划线标准略低
下一篇: 宋彬:一位文史老人的书法梦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