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高安徽地方志书和年鉴编纂研究质量,促进安徽与台湾方志学术交流,应台湾基隆文史协进会邀请,2013年4月26日~5月3日,安徽省年鉴研究会台湾历史文化考察团一行先后考察了基隆文史协进会、台湾故宫博物院、南投台湾文献馆、嘉义县梅山农会农村文物馆、佛光山纪念馆、宜兰县史馆等单位,并赠送了清康熙《安庆府志》、清同治《六安州志》、清道光《徽州府志》、清光绪《凤阳府志》。此次考察团所有团员,均为来自省直部门和市县地方志办公室志鉴一线工作者,在志鉴编纂和研究方面有着多年的工作经验和切身体会,从台湾对地情文献资料的开发、编纂、研究与使用方面所开展的各项工作中获得很多启发与借鉴;特别对台湾百姓爱史、读史、用史的热情与氛围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考察团每到一处细心聆听、认真观看、积极交流,通过对台湾省、市、县、乡四级地情文献资料工作的考察,认为此次赴台行有所获、察有所得,对开展自身志鉴工作有诸多裨益。
充满乡情的基隆文史协进会
基隆文史协进会位于台湾海洋大学校园内,环境优雅,书香洋溢。该会是一个群众性团体,由热爱基隆乡土历史文化的各方人士组成。理事长安嘉芳女士向我们介绍了基隆市暨协进会的情况。基隆位居台湾北部,是一个天然良港,为台湾门户,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基隆文史协进会一方面收集、考证、记录基隆历史,纂修出版了很多志书与著作;另一方面热心公益事业,为当地乡亲服务。安嘉芳女士还热情洋溢地叙述了台湾与合肥的历史渊源,详细介绍了首任台湾巡抚合肥人刘铭传从基隆港登岸,在1884~1885年中法战争期间,率领基隆港守军击溃,并在基隆市开展重大建设,让考察团深深感受到基隆与合肥的历史渊源。随后,考察团团长朱文根介绍了安徽省慨况,并就地方志编纂工作进行了学术探讨。朱文根团长诚挚邀请安嘉芳理事长择机考察安徽历史文化。
南投文献馆的志工
南投台湾文献馆原名台湾省通志馆,成立于1948年,1956年从台北市迁至现在的南投县,从1991年起更为现名。文献馆共有三栋建筑,分别是文献大楼、文物大楼与史迹大楼,占地2.4公顷,呈品字型布局,建筑式样各具特色,气势宏大。馆内共设有采集、整理和编辑三个业务组,分别负责对台湾地方文献资料的采集、管理和志书资料的纂修;现存从清代到当代各个时期的政府机关档案以及台湾开发史和民俗文物等相关史料,是台湾最大的地情文献资料馆。目前馆内开辟很多展室,对游人开放,是了解台湾历史的直观教材。考察团到达时,正值星期一,属闭馆时间,游人稀少,馆内安静。接待我们的是一位60岁左右的女士,是退休的公务员。她引导我们参观了馆史室和台湾民俗展览室,向我们介绍了基本情况。这位女士是文献馆的一位志愿者,在台湾叫做“志工”。那天我们在馆内能看到的工作人员只有她和另外一名青年“志工”。台湾的“志工”很多,后来一打听才知道,原来台湾是全球第二个颁布《志愿服务法》的地区,目前台湾各图书馆、博物馆有很多这样的“志工”,他们不以获取报酬为目的,为提高公共事务效能或增进社会公益提供各项辅助性工作。台湾鼓励“志工”为公益事业服务,且制度完善、管理得当,对志愿服务表现优良者给与奖励,在升学、就业方面给予成绩照顾。台湾的“志工”服务和管理制度值得借鉴。
快乐学历史的宜兰县史馆
宜兰县史馆成立于1993年,是台湾第一座县级地方史料馆,担负史料收藏与历史纂修之责,出版各种宜兰文献研究书刊。馆内现藏大量图书及古文书、老照片、家谱、古今地图、档案等第一手史料,同时经常举办各种文献专题展览、研讨会,是宜兰的重要研究基地。1996年,宜兰县史馆在1960年问世的《宜兰县志》的基础上,突破传统方志体例,重新架构修史体例和方式,相继出版了《宜兰县史系列》13种专著,内容包括总类、地理、族群、语言、艺术、文教、社会、政治、经济等等。我们参观的宜兰县史馆建筑式样也较为特别,整个馆区是地下一层、地上两层的一栋楼房,分展览区、阅览区和书籍史料库房三个部分;楼房被一座山坡包裹,坡上种有树木,使人感觉到人文其实也是自然的一个部分。走进一楼大厅,宜兰县史馆馆长廖英杰先生引导我们观看了宜兰自然与历史的展示,而其中最能引起我们兴致的是“快乐学历史”展区。廖英杰馆长介绍,宜兰县史馆成立有两个目的,一是典藏保存宜兰史料,供大众学者学习研究宜兰参考之用;二是协助民众认识乡土,让民众成为保护地方历史文化的真正使者。宜兰县史馆积极推广宜兰历史,通过多种方法引导民众接触历史,使县史馆成为宜兰人的历史教室,成为外地人认识宜兰的第一站。他们设计出“快乐学历史”的方法,通过深入浅出、简单有趣的方式,让当地的中小学生喜爱历史、认识历史、钻研历史,从而成为一个热爱家乡、熟悉乡土历史文化的真正宜兰人。
富裕不忘本的梅山乡
梅山乡位于嘉义县东北,全乡有18个村、2.3万人,地形以丘陵、高山为主。梅山乡风景美丽,物产富饶。其中有7个村位于阿里山风景区,有梅山36弯、太平风景区等10多个景点,知名的农产品有梅子、莲雾、柑橘和高山茶等,所生产的阿里山高山茶是世界名茶。考察团参观了梅山乡农村文化馆,该馆由嘉义县当地多个部门共同策划设计,展示了早期汉人在梅山乡开荒拓土的足迹,总体内容涵盖农村历史文物展示、产业文化、茶艺教学等。梅山乡农会干事长黄世裕先生向我们赠送了他们新近出版的《梅山乡志》。《梅山乡志》由梅山乡委托台湾一所大学人文研究中心的专业团队编写,全书共计30万字,分九个类目,分别记述了梅山乡的地理、历史沿革、政事、经济、社会、教育、文学艺术、宗教礼仪、民俗和人物等,内容详备细致,面面俱到;统计数据、图表说明和随文照片丰富有序,与文字叙述相得益彰,是一部严格按照学术体例与研究方法编纂的志书,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可读性。梅山乡1959年出版过《梅山乡的全貌》,1999年建成梅山乡农村文化馆,2011年出版《梅山乡志》。梅山乡之所以重视乡史,按照他们的话说,是要使梅山人能够寻根,饮水思源,向先民接棒,开启未来;如不及时采集记录,将会因时日久远而不复记忆;如果乡土文化失传,无可挽回,至为可惜。在谈到梅山乡茶叶时,黄世裕先生说,梅山乡在农村文化馆展示大陆十大名茶,其中安徽的六安瓜片在台湾一直找不到。功夫不负有心人,随团访问的六安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张启华说,等回到安徽后立马把六安瓜片给他们寄过来。一个乡镇能把文化建设做到这种地步,的确了不起。
彰显中华文明的台北故宫
台北故宫博物院原名中山博物院,始建于1962年,1965年落成,是仿照北京故宫样式设计建设的宫殿式建筑,占地总面积约16公顷,这里珍藏着包括清代北京故宫、沈阳故宫和原热河行宫等处旧藏之精华,以及海内外各界人士捐赠的文物精品,共约70万件,是中国著名的历史与文化艺术博物馆。从外观上看,尽管台北故宫与北京故宫截然不同,但整座建筑的设计理念显然秉承了中国宫廷式的建筑风格,碧瓦黄墙,雕栏玉砌,在青山掩映之下,显得典雅而壮丽。工作人员介绍,由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受展厅面积所限,通常每3个月换一次展品,即便这样,要把这里所藏70余万件稀世文物逐个儿在世人面前亮个相,至少需要30年时间。尽管这里展出的文物常换常新,但有三件珍宝始终没有换过,这就是翠玉白菜、东坡肉形石和毛公鼎,它们被称为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这里有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它和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远帖》,代表了中国书法艺术的最高水平,被乾隆皇帝并称为“三希帖”。现在“三希”中的真迹有“两希”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而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则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此画前半部分保存在大陆,后半部分则保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中国之美,美在文化艺术,文化艺术之美,尽在故宫”。台北故宫博物院是北京故宫博物院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为炎黄子孙,期盼两岸早日统一,华夏儿女早日团圆。
弘扬人间佛教的 佛光山
佛光山素有“南台佛都”之称,是台湾最大的佛教道场,是中外闻名、信众最多的佛教胜地,从1967年起,由星云大师率领弟子创建于高雄市。佛光山寺院建筑规模宏伟,其中接引大佛塑像高120英尺,四周有 480尊小型金身阿弥陀佛塑像围绕,景象庄严。佛光山佛教文物陈列馆珍藏的古今中外佛教文物多达数千件,皆为精品。
考察团到达佛光山佛陀纪念馆时,恰逢星云大师在大陆云游。星云大师弟子、馆长永融法师向我们介绍了星云大师不凡业迹。星云大师1927年出生于江苏省江都县,1938年在南京栖霞寺出家。七十多年来,星云大师秉承“人间佛教”的理念,以教育与服务弘法,将佛法由寺庙带向社会,由僧众带到信众,在世界范围内陆续创建两百余所寺院、16所佛教学院,弟子万众。此外,星云大师还创办了24所美术馆、26所图书馆、12所书局、4所大学、50余所中华学校,对文化教育事业的贡献不可估量。星云大师长期致力于推动海峡两岸文化交流,为促进两岸和平统一作出了贡献。星云大师既超凡脱俗又融合现实,他倡导世人要“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心”,新近他有提出“曲折向前、福慧双全”劝人向善,耐人深思。他因眼疾而创立的“一笔字”书法,无论文字多寡,皆一挥而就,展现出一种刚柔并济的美感。永融法师代表佛光山佛陀纪念馆还向考察团赠送了星云大师新近问世的全集《百年佛缘》,考察团回赠《徽州府志》、《皖西农民双向创业前沿考察报告》给佛光山佛陀纪念馆。在应佛光山佛陀纪念馆之邀给星云大师留的信函中,朱文根团长写道:“您的精神和佛光山精神给人类带来进步与文明。”
安徽与台湾渊源深厚
“开港常怀刘壮肃,割台犹恨李鸿章。”这副对联生动描述了台湾近代重大历史事件和台湾人民对宝岛的情感,对联中的“港”是指基隆港,“台”为台湾;联中的两位人物恰巧都是合肥人,他们一胜一败,反映了十九世纪中国的命运。刘壮肃即刘铭传,他作为台湾首任巡抚,在台湾执政6年,设洋务、办新学、修铁路、建台湾省,被台湾人民尊称为“台湾现代工业之父”。李鸿章在中日“甲午海战”失败后,代表清政府签署《马关条约》,被迫将台湾和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直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才终究回到祖国怀抱。刘铭传深受台湾和大陆民众的爱戴,至今在台北市有以“铭传”命名的学校,在基隆有刘铭传纪念碑、刘铭传隧道等等。进入新世纪,两岸民众往来频繁,有不少台湾同胞到合肥市肥西县铭传乡拜谒他的故居。2006年,国务院批准刘铭传故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国务院台办批准刘铭传故居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并建立了刘铭传纪念馆。目前在刘铭传的家乡已有来自台湾的学者、客商建成了多处现代文化和农业项目。历史上,安徽在台湾做出贡献的人还有很多,诸如皖籍著名学者胡适、文学大师苏雪林、书法大家台静农、著名画家江兆申等等,都是两岸民众耳熟能详的人物。自两岸实现“三通”以来,安徽与台湾进入了文化大交流、经贸大合作、人员大往来的新时期。据省地方志办公室主编的《安徽年鉴》记载,2011年,安徽省共有218个经贸团组赴台开展经贸活动,安徽赴台旅游2.4万人次;台湾居民来皖旅游50万人次,安徽省接待台湾来皖考察团组92个2323人次;同年国务院台办与安徽省政府签署了《关于促进皖台交流合作备忘录》,这是国务院台办在全国与省级政府签署的第一个合作备忘录,为皖台交流提供了特有的便利条件。
祖国统一,大有希望
台湾的城市并不如想象中繁华,可是台湾每座城市都十分干净整洁,就是长途车休息站的洗手间也非常干净。台湾交通便捷,高速公路贯穿宝岛南北。台湾街头满是摩托车,即便在台北,也不会出现交通拥挤。在城市中心地区,红绿灯很密集,但从未见人闯红灯,城市交通井然有序。平静淡然的居民和井然有序的生活,是台湾社会的主要画面。这次台湾之行确实让我们对台湾有了新的认识,一个社会的现代化程度不仅仅取决于它的建筑和外表,现代化应是一个内化的过程。
考察团在台湾一路所见之人,言语相通,习俗相近,亲情、乡情、友情真挚浓厚,让人感到海峡两岸本是一家、文化源于一体、同胞血浓于水。台北街道如“仁爱大道”、“忠孝大道”、“南京路”、“重庆路”、“延吉路”等等,处处体现了中华文化与思乡之情。台湾人文明、热情,待人接物注重礼仪、风度。在台湾期间,有许多“眷村”的后代和本地人都会主动与我们交谈,并介绍祖籍何处,透露出他们对大陆的深情厚意。台湾给我们最深的感受是中华文化厚重与光大,祖国统一,大有希望!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