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填志愿的季节,不论家长还是学生自己,肯定都有纠结,到底学什么专业比较好,比较有前途,比较好找工作······
但凡是上过学的人都知道,不论选什么志愿,读什么专业,最终还是要看人。再有前途的专业,也有混到最后毕不了业的;再冷门的专业,也有踏踏实实走到事业巅峰的,这里有个人努力的成分,也有个人造化的因素。
志愿的作用不应被过分夸大,也正因为此,讨论文史哲报志愿这个话题,也无法讨论例外情况,只能从个人得失的角度,来观察大多数的可能性。
何以见得?
《论语 宪问》里孔子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忧、惑、惧,都包含着怕的意思。文史哲只要真的学进去了,潜移默化之间,一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就会发生变化。
古人说的“变化气质”,大抵有这个意思。说白了,文学、历史和哲学,各自从不同的方面培养一个人的灵魂,使一个人的思想变得深刻、自由和高贵。不知不觉间,你开始习惯于沉思,很多你曾经为之忧虑、为之困惑、为之恐惧的人和事,你都会慢慢的找到答案。总之,文史哲最让人走遍天下都不怕的,首先就是对个人灵魂、思想和价值观的重塑,也就是对生活的超越。
当然,报选文史哲也是有风险的,最大的风险,就是是“水太深”:门槛看似很低,谁都能学,实则深不可测,搭进去就是一生。一个看似简简单单的事件,可能需要花费一生去研究,论证。
时间的投入相应会带来金钱的减少,所以,有一种说法认为,法学医学金融学都是中产阶级学科,文史哲和艺术则是富裕阶级的学科,这有一定道理。物质上没有后顾之忧的人,学习文史哲会更加不操心赚钱这种“俗务”。但是归根结底,文史哲需要的是热爱。我们不禁要感谢文史哲的“冷门”,才能让那些“鸢飞戾天者”不屑于投入其中,也保证了能够坚持修习文史哲的人,大多数是真爱。
热门的专业总会变冷,但热爱将永远火热。说到底,这个世界给每一个活着的人以机会,但只有极少数人才算真正活过、爱过。古人曾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人生苦短,将其打发并不难,难的是真正“为己”去活。
文/朱公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