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探源西辽河文明 听听专家们怎么说!

探源西辽河文明 听听专家们怎么说!

探源西辽河文明 听听专家们怎么说!树立西辽河文化自信——访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名誉院长、辽宁省文史研�

树立西辽河文化自信

——访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名誉院长、辽宁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郭大顺

文史研究馆馆员_文史研究馆_文史研究馆工作怎么样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名誉院长、辽宁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郭大顺今年已经85岁了,在考古界德高望重。郭大顺研究的主攻方向是红山文化,这次研讨会上,他围绕《浅谈西辽河文明的兼收并蓄》这个选题作了主题报告,通过介绍出土的彩陶、玉器等内容,来显现文化的交融。

郭大顺在采访中对记者说,中华文明的起源“不似一支蜡烛,而像满天星斗”,中华文明的三大起源地,西辽河是其中之一。而且,这个地区正好是东北渔猎文化、中原农耕文化和北方草原文明交汇地区,交汇碰撞产生火花,社会文明才能进步。我们讲这个地区古代西辽河文明在中华大地上是先走一步的,就是因为交汇产生了文明火花。不同经济类型与不同文化传统诸文化间交汇并融为一体,体现西辽河古文化在多元文化交流中的开放包容和不断创新。

郭大顺多次提到知名学者苏秉琦先生的理论。他说,中国的文明起源有三部曲“古国、方国、帝国”,典型代表就是西辽河流域,古国是红山文化,方国是夏家店下层文化,帝国是秦统一六国。通辽有红山文化,包括哈民都属于这个范围,夏家店下层文化奈曼旗有,秦统一这块昨天看展览看到了秦量,在奈曼出土的,非常重要,说明秦统一度量衡是个标志,所以说,通辽这个区域也是我们中华文明三部曲“古国、方国、帝国”其中的三模式原生的一个典型单位。

郭大顺表示,通辽是西辽河文明核心地区,别的地区还没怎么提出西辽河文明这一概念。西辽河文明既有自己的特色,在全国又有影响,我认为,通辽应该及早把西辽河文明这个牌子打出去,对提高通辽知名度,提高通辽社会各界的文化自信,促进通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会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郭大顺反复强调,西辽河文化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源地之一,作为通辽人应该树立文化自信。他表示,通辽地区最大的优势就是这些文明的因素被传承下来了。例如针对红山文化,我归纳的“坛庙冢玉龙凤”这六个字,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这些日后都会传递下来,我们应该特别自豪,特别自信,应该走好自己的文化路。

西辽河流域是中国边疆地区考古的重要结合点

——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丛德新

文史研究馆工作怎么样_文史研究馆馆员_文史研究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丛德新在访谈中表示,西辽河流域在我国史前考古学文化研究中,就像所有的学者或者大部分学者所认为的那样,是三个主要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从文化文明角度来说,之前我们对黄河、长江的了解比较多,对一些遗址的介绍也相对多一些,研究也比较深入。但是西辽河文明几乎是以震惊或者惊艳的形态出现在考古学家或者说出现在大家的面前,它一系列的重要发现显示了它就是中国北疆地区的一个重要的结合点。

同时,考古学文化是互相吸收、传承发展的,西辽河文明具有显著的“兼收并蓄”特性。这个地区在那个时代吸收了来自东北、来自南边的一些重要的文明因素,并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在西辽河流域发掘遗址中,比如说像哈民忙哈史前聚落遗址、南宝力皋吐墓地,都显示出西辽河流域具有比较深厚的文明积淀,它所呈现出的考古文化,实际上也影响了与它相邻地区,它的南侧、东侧都已经发现这样的效果,所以我们说西辽河文明是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支点。另外,从长江、黄河到辽河流域,西辽河地区就像是一个并行、并列的三条大河的主线,从这个角度说它其实就是一个大河文明的体现。

加强西辽河文化的研究与保护

——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副研究员王明辉

文史研究馆_文史研究馆工作怎么样_文史研究馆馆员

在西辽河文化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副研究员王明辉作了题为《西辽河流域古代人群的发展与融合》的报告,从人群体质特征和遗传信息等角度,对西辽河流域古代人群的发展与融合进行了权威解读。

“我研究的领域是人骨考古学,就是利用考古遗址出土的人骨资料来研究古代的历史文化、古代人的健康、古代人的遗传信息等等。”王明辉向记者介绍了他的研究方向,并逐渐打开了话匣子。

王明辉说, 西辽河流域青铜时代多数居民在体质特征上具有比较一致的性状,在种族类型上主体属于东亚蒙古人种,同时在某些面部特征上含有北亚蒙古人种的体质因素。西辽河流域青铜时代人群也受到了来自黄河中下游地区人群不同程度的影响,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与青铜时代华北、黄河中下游地区居民向外扩张势力,并向周围迁徙,同时与周围居民产生混血有关。

“至少从新石器时代晚期以后中原地区的人已经全面渗透到西辽河流域,同时西辽河流域的古代人也反向渗透进黄河中下游地区,进入了中华民族统一性的进程之中,西辽河流域也反映出了文明的统一性、延续性和包容性特点。”王明辉表明了他的观点。他说,西辽河地区DNA覆盖了红山(半拉山遗址)、夏家店下(二道井子)和夏家店上(龙头山),甚至影响到周边的黄河流域和黑龙江流域。而通辽市作为西辽河文化的核心区域,更是西辽河文明重要的发源地,有着其他文化无法睥睨的独特魅力。

对于未来西辽河文化的发展与保护,王明辉给出了自己建议,“我觉得如果要做哪些努力的话,一方面是要加强文化保护,另一方面是加强考古工作,保护文化遗产。应该重视西辽河文明统一性和全面性的研究,而不是说只在某些方面做研究或者保护。”

王明辉表示,通辽市可以从人骨考古学领域发掘的资源有很多,他会继续跟进相关课题的研究,为加强西辽河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尽一份力。

史前遗址的发现印证着史前文明的孕育和发生

——访内蒙古自治区文物保护中心原主任吉平

文史研究馆馆员_文史研究馆工作怎么样_文史研究馆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保护中心原主任吉平在访谈中表示,本世纪以来,我们在科尔沁地区的文物考古工作中有两项重大发现,一个是扎鲁特旗的史前遗址南宝力皋吐墓地,另一个是在科左中旗发现的史前聚落遗址哈民遗址。这两个遗址的发现,充分证明在距今5000—5500年间,在整个西辽河流域,尤其是以科尔沁地区为核心的一带,已经孕育和发生了史前文明的曙光。

南宝力皋吐墓地2006年开始发掘,直至2010年结束。5年里,共发掘墓葬300多座,发掘面积7000多平方米,出土各类遗物3000件左右,包括陶器、石器、骨器、玉器等。从考古发掘来看,这些已经昭示和反映了在那个时期,科尔沁的腹心地带已经有一个接近于文明,或者说已经初步进入文明阶段的遗存。在南宝力皋吐墓地周围,截至目前,已经发现并发掘了多达4处相同年代、相同文化性质的遗址。哈民遗址是继南宝力皋吐墓地之后,在科左中旗舍伯吐附近发现的一处保存非常完好的大型史前聚落遗址,这处遗址经过测定,时间是在距今5000—5500年间的聚落,现在揭露的面积已经达8000多平方米,发掘房址80多座,出土各类陶器2000余件,各类石器、玉器、古钱1000余件。哈民遗址的发现充分反映出在那个时期,西辽河的腹心地带具有和赤峰、朝阳、阜新地区同步的文明程度的发展和进程。哈民遗址还是一处非常耐人寻味、令人有遐想和期待的遗址,它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南接辽宁,西接赤峰,东和东北接松嫩平原,与赤峰地区、辽宁地区的红山文化有着密切的,甚至是血缘式的关系,此外还与松嫩平原昂昂溪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目前,对哈民文化的研究仍在进行中。

西辽河文明印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访内蒙古民族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院长田明

文史研究馆_文史研究馆馆员_文史研究馆工作怎么样

内蒙古民族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院长田明在访谈中表示,自从发现西辽河文明与黄河文明、长江文明一道,成为中华文明的三大源头之后,西辽河文明走进了学术研究领域,也走进了我们大众的视野。这让我们认识到,远在中原传统的黄河、长江之外的塞外之地,有一个中华民族更古老的老家就是西辽河地区,所以我们现在说寻根西辽河、策马科尔沁,这是我们现在对当地旅游文化的一个响亮的口号。作为西辽河文明,我觉得它有两点值得关注:第一,西辽河文明验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命题,从位置来看,这里位于中原农耕文化、北方草原文化、东北渔猎文化三大文明的交汇之地。从文明程度来看,这里汇聚多元文明要素。可以说,它是一个重要的文明起源路径;第二,西辽河文明印证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过程,也可以说它对现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起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在这里,历史上发展的各个王朝,例如辽、金、元各少数民族政权,都在西辽河地区或多或少有其兴起之地,也同时开启了这个民族中国认同的一个过程。

此外,就目前而言,我觉得传承、宣传、发展西辽河文明,首当其冲就是把中华传统文化宣传出去,讲好西辽河的故事,发出西辽河的声音,让更多的人了解西辽河、认识西辽河、宣传西辽河,把西辽河宝贵的文化遗产向全国、全世界进行宣传,这也是我们共同的心愿。

西辽河文明在整个中华文化发展进程中具有典型意义

——访西辽河文明研究专家工作站首席专家张铁男

文史研究馆工作怎么样_文史研究馆馆员_文史研究馆

西辽河文明研究专家工作站首席专家张铁男在访谈中表示,2018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公布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并指出:“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西辽河文明与黄河文明、长江文明一道,成为中华文明的三大源头。因此,作为西辽河文明的核心区域、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的通辽市,从此映现在专家学者及全国人民的眼中。这些年来,对西辽河文明的研究在不断地推进、深入,这次众多国内一流的、前沿的考古学家们齐聚通辽,可谓是盛况空前,对通辽的意义非常重要,对打造通辽的西辽河文化品牌也是一个强有力的支撑和拉动。

众所周知,地方文化的发展是提升社会软实力的关键所在。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拉动下,我们这些年主要是把西辽河文明作为一个区域文化单元,把它的区域文化演进的路径做了一个梳理,构建起了一个基本的框架,也将通辽市的文化放在西辽河区域文化的结构层面来定位。同时,我们还把西辽河文明整体演进路径放在多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层面来解读。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到,这个区域文化单元在整个中华文化发展的进程中具有非常典型的意义。因为这个区域处在中原农耕文化、北方草原文化、东北渔猎文化三大板块的结合部,所以这个区域文化的个性特征就是多民族成分杂居,多种文化元素荟萃,也可以用两个关键词来表述,一个是交通枢纽大驿站,一个是民族融合大熔炉,这就是西辽河文明这个区域文化单元的一个突出的个性。

此外,在对西辽河文明研究的深入推进过程中,我们发现通过西辽河文明可以实证中华5000年的文明史,与此同时,西辽河文明也成为多民族共创中华的实证之一。这让我们可以在学术研究之外,看见西辽河文明的现实重要意义,那就是我们可以把它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实践路径的一个探索,我相信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通过进一步的深入研讨与研究,会推动通辽市的社会文化发展更上一个大台阶。

记者 徐健 陈瑞楠

上一篇: 来了!早闻政协
下一篇: 北大人,绝不敢忘记的责任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